分享

“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

 惊涛拍岸849 2013-10-03

 “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        

高尔基(1868-1936),原苏联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者,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于1907年写给他儿子马克西莫. 阿列克谢维奇.彼什科夫一封信,这封普通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邃的人生哲理。现抄录于下: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鲜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动身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那美好的东西——鲜花、理想、对你的非常好是回忆——那你的生活将是轻松和愉快的。

“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永远比'令人愉快。

……呶,祝你一切都好。

马克西莫”

父子离别,免不了思念与牵挂;父亲给儿子写信,多以至嘱表达这种感情。

而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开头一个转折复句,“你走了,可是你栽的鲜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将儿子远行这一令人顿生离情的事一笔带过,而凸显了“儿子栽的鲜花却留了下来”并且在“生长着”这深刻内涵。人一生为生计、为事业到处奔波,四海为家是极为平常的事,但每到一处如何生活以至生活质量如何,却因人而异。鲜花,往往和草坪、树林,和绿水、青山,甚至和牧笛、驼铃一样,显示着盎然生机……“栽鲜花”,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栽花乃至赏花,都是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诗意生活,是远离浮躁、喧嚣和庸俗的人生境界。高尔基恰恰注意到这一点,把鲜花看作美好的事物,对儿子栽鲜花感到十分欣慰。因而,,一种貌似不合常情的心理——在儿子走后却“愉快地想”——就易于被儿子接受,易于被读者接受了。高尔基从栽花这个细节发现儿子美好心灵之一隅,便大为赞赏激励,这将对儿子一生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受到这样的赞赏激励,儿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的鉴赏将会形成一种生命的自觉。

鲜花这种美好事物令人赏心悦目,栽花固然是追求美的善行,但似乎是容易做到的,是可以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完成的,效果在短期内也可以直接显现出来;而自觉地一贯地追求美,创造美,就难能可贵了。高尔基接着深入一层,拓宽了境界,耐人寻味,催人奋发。“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追求美好,创造美好,才会走出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那美好的东西(何止鲜花)”,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付出,在一件件小事上产生一次次超越,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这样的人生,充实高尚,也“轻松愉快”。人生之路坎坷而漫长,物欲的诱惑往往令人神魂颠倒,魔鬼的恐吓往往令人魂散魄飞。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心中有鲜花,有理想……就会稳健轻松地走向光明的未来。这样的人“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生命价值就全部体现在创造、奉献之中。能为他人带来方便、欢乐的人,才与自然、他人和社会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本来平凡的生命才升华为崇高。高尔基这封信的灵魂就是人一生都要给人留下美好的东西,就是“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高尔基赠给儿子的是醇厚的温馨,他把人间至爱发挥到了极致……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读着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透过纷繁的世态万象,我吟诵着“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感到这种超越时空的人生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幸福的内涵,对人生价值作出令人常思常新的评判。它是对一味索取的否定与鄙弃,是对无私奉献的讴歌与张扬。尤其在浮躁喧嚣的世风中,这封信宛如酷暑中的清风,让人心灵为之一爽。

家书是写给亲属的书信,它往往承载着极为深厚极为细腻的情感,它的价值大抵在于一个“真”字。不少著名人物的家书一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便成为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高尔基曾受到鲁迅的赞扬,“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他一生写的一万多封各种书信,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封写于他创作中期的家书,以鲜花象征美好事物,把丰富深刻而宝贵的人生感悟浓缩在二百字篇幅里,形象亲切地寄寓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洋溢着浓郁亲情。以花感人,以情动人,情中蕴理,意味隽永。

“给”即奉献,“拿”即索取。“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人生座右铭。父母、子女,在鲜花丛中品味,交流,沉醉于百花的清香中……

 

 

2009-6-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