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水漾起幸福传

 苏迷 2013-10-04

                              碧水漾起幸福传

  湖泊名片:

  西下沙荡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位于平望、盛泽两镇交界处,西下沙荡湖面周长为6213米,面积为0.96平方公里。北岸为端市村、南岸为荷花村,与东下沙荡相连呈蝶翼状,又如一对手牵手的亲密姐妹。

 

 下沙为方位名词,特别用于沿海沿湖沙洲。西下沙荡因吴方言谐音,又作西华沙荡。据说,西下沙荡与太湖一样,也是由海湾—泻湖演化而来,即在高海面时,整个太湖平原为一大的海湾,随着海水退去,残留海水在许多低洼处积聚,形成了湖泊。西下沙荡按湖泊的成因来分为海成湖,按湖水补给情况来分为吞吐湖,按湖水矿化度以及湖水含盐度的大小来分为淡水湖。进湖河道有2条,分别为哺鸡港和塘里,出湖河道有1条,为跃进港。

  近日,记者在端市村党总支书记严跃明的引导下,寻泽下沙,在碧波清涟之中,感受炎夏中的一抹清凉,探访荡边那些过往的故事。

  传说故事

  碧波拍岸,传唱英雄赞歌

  站在西下沙荡边,凉风习习,宽广的湖面碧波荡漾,碧蓝的湖水与蔚蓝的天空相接,湖面上时有渔船飘过,美景如画。

  严跃明告诉记者,湖面并不总是波澜不惊。西下沙荡还有个别名叫汪牙荡,据说荡内有一条千年汪牙鱼精,常兴风作浪,打翻船只,祸害渔民。西下沙荡西侧原南肖6队所在地,有一座当地百姓建的七老爷庙,供奉明代宰相顾鼎臣。顾鼎臣是昆山人,高中状元后官拜宰相。明代倭寇屡犯我境,江浙包括盛泽等地饱受其苦。为了保家卫国,顾鼎臣带头将皇帝的赏金捐给江浙沿海修建城墙,当地百姓纷纷跟着捐钱捐物,建成铜墙铁壁,多次抗击倭冦,百姓得以安身。

  顾鼎臣文武双全,并为当时江南的经济、水利、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吴郡五百名贤传中被赞:泽被东南、功成桑梓、救时良相、名炳青史。盛泽人民在西下沙荡旁修建七老爷庙纪念他,同时也希望顾鼎臣能够镇压汪牙鱼精,保佑一方平安。

  庙内神像高大威武,正气凛然。七老爷庙别称顾大麻子庙,民间传说顾鼎臣是一脸麻子,虽有夸大,但“顾大麻子”一说在百姓中流传,不仅不觉得骇人,反而很是亲和。旧时每到春季,七老爷庙前都会上演三五天的春台戏,到稻田里的秧苗一片碧绿时举办青苗会。数百名青壮年农民,将七老爷从庙里“请”出来,用轿子抬着在青苗田里巡游,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入秋时,西下沙荡里就要举办摇踏白船会。

  历史变迁

  富饶水土,福泽代代儿女

  西下沙荡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滋养了一方百姓。

  严跃明回忆,荡边的居民很久以前就靠水吃水,饮水、灌溉、打鱼均取自西下沙荡。当时的荡内水质很好,可以看到很多野生的鱼虾,每到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和伙伴们在荡中玩耍,打捞鱼虾。沿岸的百姓想吃鱼了,就会出船去捞上一小网,因为当时没有冰箱不便保存,所以每次都不会捞太多鱼。而入了冬,渔家则会撒下大网,满载一船鱼虾,迎接春节的到来。

  除了水产,西下沙荡还有一种叫做黑泥的宝贝,在地质变化中产生。“这不是一般的泥,也不是每个河荡都有。黑泥晒干后可以作为很好的燃料,它比煤轻,比柴更节约,也更耐烧,当时很多村民烧饭都用它。”严跃明说,虽然黑泥很有用,但却取之不易。上世纪50年代,村里不少青壮年每年都会出船去荡里扒黑泥,先用船蒿撑到荡底,黑泥的触感和普通淤泥不一样,触到黑泥,就会潜入水底扒起。从早上到傍晚,能扒出半条船的黑泥。“扒黑泥”不是省力活,一要懂泥,二要水性好。每年有不少人为了扒黑泥就再也没有上来。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下沙荡由吴江水产养殖场盛泽分场管理,村里搞起了水产养殖,荡里的水产也多了起来。进入新世纪,水产养殖由精养回归放养,三网拆除,西下沙荡又恢复了生态之美。荡边百姓也搞起了实业,不再靠水吃水。

  枕水人家

  古韵今风,见证时代富丽

  站在长800米、宽16米的跨湖大桥上俯看西下沙荡,脚下是碧波荡漾,心中是时代的感怀。严跃明介绍,原先这里只有一座叫马头港桥的小木桥,六七米长,是连接平望和盛泽的“要道”,而现在,马头港桥则是一座恢弘的水泥大桥。

  站在桥上环视荡周围,沿岸分布着公司、厂房,岸上已开发为居住用地,豪门府邸等高档居民区矗立在不远的北岸,商务中心、休闲会所、亲子中心、亲水码头等一应俱全,给居民幸福的生活倍添情调。现在的西下沙荡,功能更全,已经成为百姓的乐园。

  题图为西下沙荡。

  (俞瑞凌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