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式的改朝换代从《白王后》到《都铎王朝》

 zhongyigongshe 2013-10-06

英国式的改朝换代

—— 从《白王后》到《都铎王朝》

张明扬 9月22日 1

(历史剧《白王后》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BBC历史剧《白王后》在国内的一个噱头是“英版《甄嬛传》”,这个非常不恰当的比喻至少说对了一点:《白王后》也是一部女人“宫斗戏”。不过,《白王后》斗的是英格兰的王冠与江山,比专注于后宫权位之争的《甄嬛传》格局大的不是一点点。

中国历史剧大致可以分为“历史正剧”(如《雍正王朝》)和“历史戏说”(如《戏说乾隆》)两大门派,但在《白王后》这样的英国历史剧标杆面前,我们所谓的“历史正剧”可能连归入戏说都挺危险。

《白王后》由英国女作家菲利帕·格里高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既然是历史剧和小说,自然有虚构的成分,但问题是,英式历史剧的虚构部分几乎完全集中于“历史的空白处”,也就是说,在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的地方展开合乎逻辑的合理想象,但在那些明确有历史记载的部分,《白王后》基本上不敢造次,老老实实的照本宣科,就连一开始未来的国王爱德华对女主角伊丽莎白荒唐的求爱过程都于史有据。

再比如说,在《白王后》刚刚更新的第七集中,有一个爱德华四世的二弟(“约克家老二”)因为篡逆被执行死刑的场面,剧中的死法非常诡异——头被摁在装满葡萄酒的木桶中淹死。这个桥段显然太有戏剧性了,我本能的认为这是“虚构情节”,谁知道还真在大卫休谟的《英国史》中翻到了这一真实场景。唯一的不同是,电视剧中“约克家老二”是淹死在红葡萄酒中,而真实历史中是淹死在某种白葡萄酒中,据说这是老二生前最喜欢的酒。我猜,可能是因为白葡萄酒拍在剧中不太有“辨识度”,所以最后剧本中选了红酒。

英国史本就是以改朝换代的繁琐且频多而“著称”,而《白王后》所聚焦的“玫瑰战争”更是英国史中最为混乱的时代,横跨兰开斯特、约克和都铎三大王朝。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历史背景都不知道也不妨碍你找到《白王后》中的乐趣,这可能也就是小说家比历史学家高明的地方。

在进入《白王后》的历史背景之前,先得说说“英国式的改朝换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您中国历史读得越熟,读英国史就更容易稀里糊涂,这两者的改朝换代逻辑太不一样了。从1066年威廉一世建立“诺曼王朝”开始,英国到现在一共有八个王朝(还有一说是十个),伊丽莎白女王现在这个叫“温莎王朝”。

但请注意,这八个王朝之间其实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基本“不出五服”,你就是一定说要这个八个王朝其实是一个王朝也不算太离谱。比如说,“金雀花王朝”的“开国国王”亨利二世其实是“诺曼王朝”国王的嫡亲外孙;“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乔治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的曾外孙。

反观中国的改朝换代,除了王莽和隋文帝杨坚算是老丈人夺了女婿的江山以外,其他的王朝之间肯定是没有半点亲戚关系的,大家都是“以武会友”。我们最流行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英国人的历史实践昭示的是,当国王的确“有种”。

而英国改朝换代的原因更是完全颠覆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最常见的原因往往是上一个王朝的国王没有儿子或男性继承人,所以得从女儿(女性是可以当国王的)或近亲那里找一个人即位,这一换人,王朝的名字就得跟着换。比如说,都铎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著名的“童贞女王”,一生未曾婚嫁,驾崩后只能由她姑姑的外孙詹姆斯一世即位,所以有了“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安妮女王驾崩时无儿无女,所以就换到了“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

更怪的是,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明明是他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但因为是“女传男”,爱德华得跟着爸爸家族那边走,所以也得换个王朝的名字——温莎王朝。

东绕西绕之后,您记住一个重要结论就得了,英国没有“陈胜吴广”,没有一个王朝的改朝换代是农民起义的结果,都是一大家子的亲戚。如果一定要和中国历史套的话,英国的改朝换代也算有“异族入侵”,比如说,“斯图亚特王朝”来自苏格兰,“汉诺威”王朝顾名思义,来自德国汉诺威,谁让外国亲戚一样有继承权呢?

带着这个“亲戚轮流坐庄”的历史观再去看《白王后》和“玫瑰战争”,就明白多了。玫瑰战争是“兰开斯特王朝”(以红玫瑰为标志)和“约克王朝”(以白玫瑰为标志)两大家族的争斗,当然,亲戚关系不是很近,但他们都是金雀花王朝的后裔。

“兰开斯特王朝”的开国国王叫亨利四世,他是废黜了“金雀花王朝”末代国王理查二世上台的,简单说就是,堂弟夺了堂兄的王位。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二个国王亨利五世算是一代雄主,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战功赫赫,基本上占下了大半个法国。

他儿子亨利六世就差太多了,在任上被法国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一步步丢掉了父亲打下的法兰西江山,著名的“圣女贞德”故事就发生在亨利六世任上。注意,这就是“玫瑰战争”的起因,据说英国贵族以及被代表的民众对于亨利六世的丧权辱国非常不满意,因此亲戚兼大贵族约克家族就带头揭竿而起。

《白王后》的一开始大约是1464年,“约克家三兄弟”的老大爱德华和伊丽莎白定情,那时战争基本上也快打完了,剧中的亨利六世已是神智不清多年的糟老头,完全是个大配角。战争打到最后,兰开斯特家族战败,约克家老大加冕成为“爱德华四世”,建立了“约克王朝”。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对他的评价就是,“在战争中,他是一个军事家和行动果敢的人”,可是战争一停止,他就执政热情大减,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君王。当然这并不妨碍在《白王后》中,这位帅哥国王对王后伊丽莎白一往情深,这也挺符合历史真实。

按说,伊丽莎白王后为爱德华四世生了两个儿子,按照英国历史一贯“父以子贵”的逻辑,有了直系后裔,约克王朝的江山本就应该坐稳了(《白王后》最新的第七集的剧情到此为止)。但没想到,爱德华四世死得太早,四十岁驾崩时两个儿子才分别12岁和9岁。

在“约克三兄弟”中,除了国王和淹死在红酒中的老二之外,还有个老三理查,目前在《白王后》中还是正面形象。哥哥驾崩后,12岁的侄子爱德华五世即位,叔叔理查成为了摄政。同样是叔叔夺侄子的位置,理查接下去的表现比我们明朝的朱棣还要厚黑,先是软禁了两个侄子,关进了旅游胜地伦敦塔,接着将那些支持小国王的贵族们一网打尽,最后,他自己宣布即位,英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理查三世”(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对此贡献良多)。

理查三世当时的理由是,哥哥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的婚姻纯属非法,因此,两个侄子都是私生子,没有王位继承权。

几乎在1483年即位的同一时刻,理查三世派人秘密到伦敦塔杀死了两个小侄子(用枕头憋死),以绝后患。将近两百年后的1674年,后世才在改建伦敦塔的小教堂时发现了两位小王子的尸骨,在安葬时的碑文中还专门谴责了凶手——“王国的篡位者”。据说,从此之后,起名喜欢搞重名的英国国王再也没人敢叫“理查”,您现在看过有人叫赵高、秦桧么?

作为篡位者,理查三世在即位的第二年就遭到了命运的反击。他和王后安妮(《白王后》中的另一女主角)的独生子不幸夭折,而安妮此时已丧失了生育能力。按照英国人“父以子贵”的王朝逻辑,没有男丁的理查三世和约克王朝此时已经被宣判了死刑,贵族们迅速提前将注意力重新投向了“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

兰开斯特家族此时的直系男性继承人——亨利六世的儿子(也是安妮王后的前夫)已阵亡于玫瑰战争中,继承权落到了家族的旁系——亨利·都铎手中。1485年,亨利·都铎在一场史诗性的战役中击败了理查三世的军队,理查三世奋战至死,用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虽然死了,却像个国王”。

据说,理查三世死后还被剥光衣服绑在一匹马上在莱斯特城游街示众。而就在今年2月,英国的考古学家在莱斯特城证实发现了理查三世的尸骨。

亨利·都铎随后登基成为“亨利七世”,建立了著名的都铎王朝。而他的儿子,就是更为响当当的,换了六个老婆、建立英国新教的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和第一个王后的女儿——玛丽女王之后成为了著名的烈酒“血腥玛丽”;亨利八世和第二个王后安妮·波琳的女儿日后成为了伟大的伊丽莎白女王。这一段历史可参见菲利帕·格里高利的另一部小说和同名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当然,还有红极一时的美剧《都铎王朝》。

在《白王后》的历史世界中,三个女人成为了改变历史的最大动力。借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一边是约克的白玫瑰——伊丽莎白王后和安妮王后,一边是兰开斯特的红玫瑰——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

在中国历史中,如此精彩的女人天下至少有过一次,在武则天一直到李隆基的那段中唐历史中,有武则天、有太平公主、有韦后、有安乐公主,所以说,与其说《白王后》像《甄嬛传》,不如说更像《大明宫词》——据说是学莎士比亚的。

还得回到莎士比亚。我们太过熟悉他的悲剧和喜剧,以至于都有点忽视了他伟大的历史剧。上面说的所有故事基本都在莎翁的历史世界中,从《理查二世》到《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接下去是《理查三世》,最后是《亨利八世》。

发现没,《白王后》恰巧钻了莎翁的一个小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王后》写的就是他没写的《爱德华四世》和《亨利七世》,当然,是菲利帕·格里高利版的,是女人版的。

《白王后》的结尾我想大约是这样的,亨利·都铎娶了爱德华四世的大女儿为王后,用爱情解决了两大家族的三十年战争,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对立的符号被合并到了都铎王朝的王徽中——“都铎玫瑰”。

就这样,红玫瑰和白玫瑰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童话故事式的结尾。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