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

 雪球儿. 2013-10-10
 
 
 

 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   

 

 一、计算圆形直管阻力的通式
    流体在管内以一定逮度流动时,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相互作用着。一个是促使流动的推动力,这个力的方向和流动方向一致,另一个是由内摩擦而引起的摩擦阻力,这个力起了阻上流体运动的作用,其方向与流体前流动方向相反。只有在推动力与阻力达平衡的条件下,流动速度才能维持不变,即达到稳态流动。

 

 图1-23 直管阻力通式的推导

    如图1-23所示,流体以速度。在一段水平直管内作稳定流动,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可写出截面1-1′,与2-2′间的柏努利方程式为:

 

    因是直径相同的水平管,左翼Z1=Z2,u1=u2=u,上式可筒化为:

 (1-39)

    现分析流体在一段直径为d、长度为l的水平管内受力的情况:
    垂直作用于截面1-1′上的压力P1=p1A1-p1πd2/4
    垂直作用于截面2-2′上的压力P2=p2A2-p2πd2/4
    P1与P2的作用方向相反,所以有一个净压力(P1-P2)作用于整个流体柱上,推动它向前运动,这就是流动的推动力,它的作用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同,其大小为:

 

    平行作用于流体柱表面上的摩擦力为:

 

    摩擦力阻止流体向前运动,这就是流动的阻力,它的作用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要维持流体在管内作匀速运动,作用在流体柱上的推动力应与阻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则

 

    以式1-39代入上式得:

 (1-40)

    上式就是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流动时能量损失与摩擦应力关系式,但还不能直接用来计算hf,因为内摩擦应力所遵循的规律因流体流动类型而异,直接用τ计算hf有困难,且在连续性方程式及柏努利方程式中均无此项,故式1-40直接应用于管路的计算很不方便。下面将式1-40作进一步的变换,以消去式中的内摩擦应力τ。
    由实验得知,流体只有在流动情况下才产生阻力。在流体物理性质,管径与管长相同情况下,流速增大,能量损失也随之增加,可见流动阻力与流速有关。由于动能u2/2与hf的单位相同,均为J/kg,因此经常把能量损失hf表示为动能u2/2的函数。于是可将式1-40改写成:

(1-41)

(1-41a)

    式1-41与1-41a是计算圆形直管阻力所引起能量损失的通式,称为范宁(Fanning)公式,此式对于滞流与湍流均适用。式中λ是无因次的系数,称为摩擦系数,它是雷诺数的函数或者是雷诺数与管壁粗糙度的函数。应用上两式计算hf时,关键是要找出λ值。
    前已指出,滞流与湍流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流型。由于在式1-41与1-41a的推导过程中,曾令λ*=8τ/(ρu2),其中的摩擦应力τ所遵循的规律因流型而异,因此λ值也随流型而变。所以,对滞流和湍流的摩擦系数λ要分别讨论。此外,管壁粗糙度对λ的影响程度也与流型有关。
    二、管壁粗糙度对摸摩擦系数的影响
    化工生产上所铺设的管道,按其材料的性质和加工情况,大致可分为光滑管与粗糙管。通常把玻璃管,黄铜管,塑料管等列为光滑管,把钢管和铸铁管等列为粗糙管。实际上,即使是用同一材质的管于铺设的管道,由于使用时间的长短,腐蚀与结垢的程度不同,管壁的粗糙程度也会发生很大的差异。
    相对粗糙度是指绝对粗糙度与管道直径的比值,即ε/d。管壁粗糙度对摩擦系数λ的影响程度与管径的大小有关,如对于绝对粗糙度相同的管道,直径不同,对λ的影响就不同,对直径小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流动阻力的计算中不但要考虑绝对粗糙的大小,还要考虑相对租糙度的大小。

 (a)

(b)

 

 图1-24 流体流过管壁面的情况

    流体作滞流流动时,管壁上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被有规则的流体层所覆盖,而流动速度又比较缓慢,流体质点对管壁凸出部分不会有碰撞作用.所以,在滞流时,摩擦系数与管壁粗糙度无系。当流体作湍流流动时,靠管壁处总是存在着一层滞流内层,如果滞流内层的厚度δb大于壁面的绝对粗糙度,即δb>ε,如图1-24(a)所示,此时管壁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与滞流相近。随着Rl数的增加,滞流内层的厚度逐渐变薄,当δb<ε时,如图1-24(b)所示,壁面凸出部分便伸入湍流区内与流体质点发生碰撞,使湍动加剧,此时壁面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便成为重要的因素。Rl值愈大,滞流内层愈薄,这种影响愈显著。
    三、滞流时的摩擦系数
    由上得知,影响滞流摩擦系数λ的因素只是臂诺准数Re, 而与管壁的粗糙度无关。λ与Re的关系式可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推导。

 

 图1-25 λ与Re关系式的推导

    设流体在半径为月的水平直管段内作滞流流动,于管轴心处取一半径为r,长度为l的流体柱作为分析对象,如图1-25所示,作用于流体柱两端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则作用在流体柱上的推动力为:

 

    设距管中心r处的流体速度为ur,(r+dr)处的相邻流体层的速度为(ur+dur),则流体速度沿半径方向的变化率(即速度梯度)为dur/dr,两相邻流体层所产生的内摩擦应力为τr。滞流时内摩擦应力服从牛顿粘性定律,即:

 

    式中的负号是表示流速ur沿半径r增加的方向而减小。
    作用在流体柱上的阻力为:

    流体作等速运动时,推动力与阻力大小必相等,方向必相反,故

 

 

    积分上式的边界条件:当r=r时,ur=ur;当r=R(在管壁处)时,ur=0。故上式的积分形式为:

积分并整理得:

(1-42)

    式1-42是流体在圆管内作滞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表达式。它表示在某一压强降Δpf之下,ur与r的关系,为抛物线方程。
    工程中常以管截面的平均流速来计算流动阻力所引起的压强降,故须把式1-42变换成Δpf与平均速度u的关系才便于应用。
    由图1-25可知,厚度为dr的环形截面积dA=2πrdr,由于dr很小,可近似地取流体在dr层内的流速为ur,则通过此截面的体积流量为dVs=urdA=ur(2πrdr)。当r=0时,Vs=0,r=R时,Vs=Vs。所以整个管截面的体积流量为:

    由于管截面的平均流速可写成:u=Vs/A
于是

将式1-42代入上式,进行积分并整理得:

(1-43)

再以R=d/2代入上式,并整理得:

(1-44)

    式1-44为流体在圆管内作滞流流动时的直管阻力计算式,称为哈根-泊稷叶(Hagon-Poiseuille)公式。由此可以看出,滞流时Δpf与u的一次方成正比。将式1-44与1-41a相比较,便知:

(1-45)

    式1-15为流体在圆管内作滞流流动时λ与Re的关系式。若将此式在对数坐标上进行标绘可得一直线,如图1-26所示。
    附带指出,根据流体在圆管内作滞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表达式1-42知,当r=0时,则管中心处的最大流速为:

    把这个结果与式1-43相比较,便知滞流时圆管截面的平均速度u=umax/2,或u/umax=0.5。这个事实已在前面指出过,这里又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四、湍流时的摩擦系数与因次分析
    前已指出,在湍流情况下,由于流体质点不规则的运动与脉动,且不断发生旋涡,所产生的内摩擦比滞流时大得多。内摩擦应力的大小不能用牛顿粘性定律来表示。前已述及,可模仿滞流时的形式而写成:

 (1-33)

式中e称为湍流粘度系数或涡流粘度,其单位虽然与流体粘度μ相同,但本质迥然有别,μ是流体的物理性质,由流体本身来决定,而e不是流体的物性,它的大小由流体流动状况所决定。由于湍流时流体质点运动情况复杂,目前还不能完全依靠理论导出一个表示e的关原式,因此也就不能象滞流那样,完全用理论分析法建立求算湍流时摩擦系数λ的公式。
    工程技术中常会遇到所研究的现象过于复杂,虽然已知其影响因素,但还不能建立数学表达式,或者虽然建立了数学表达式,但无法用数学方法求解。因此,常须通过实验建立经验关系式。在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即变量,而把其它变量固定。若过程牵涉的变量很多,实验工作量必然很大,同时要把实验结果关联成一个便于应用的简单公式,往往也是很困难的,若利用因次分析的方法,可将几个变量组合成一个无因次数群,例如雷诺数Re就是由d,u,ρ和μ四个变量所组成的无因次数群。这样用无次数群代替个别的变量进行实验。数群的数目总是比变量的数目少,实验次数就可以大大减少,关联数据的工作也会有所简化。
    因次分析的基础是因次一致性的原则和所谓π定理。因次一致性的原则表明:凡是根据基本物理规律导出的物理方程,其中各项的因次必然相同。例如,表示以等加速度。运动的物体,在θ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l的公式为:

 (1-46)

    上式的因次公式可写成:

 

    式L和θ分别为长度和时间的因次,而上式中各项的因次均为长度的因次L。
    对于因次一致的物理方程式,只要把式中各项都除以其中任一项,均可得到以无因饮数群表示的关系式。以式1-46为例,如果各项均除以l,便得:

 (1-46a)

    根据白金汉(Buckingham)所提出的π定理,任何因次一致的物理方程都可以表示为一组无因次数群的零函数,即:

 (1-47)

    方程式1-46a可以写成:

 (1-48)

    可见,式1-46的物理方程可以表示成无因次数群u0θ/l和αθ2/2l的零函数。
    π定理还指出:无因次数群π1、π2…的数目i等于影响该现象的物理量数目π减去用以表示这些物理量的基本因次的数目m,即:

 i=n-m    (1-49)

    由于式1-46中的物理量数目n=4,即l、u0、θ及α;基本因次数m=2,即L及θ。所以无因次数群的数目i=4-2=2。
    应指出,只有在微分方程不能积分时,才采用因次分析法。因上面例子极其简单,故只借以说明寻求无因次数群的途径。
    若过程比较复杂,仅知道影响某一过程的物理量,而不能列出该过程的微分方程,则常用雷莱(Lord Rylegh)指数法将影响过程的因素组成为无因次数群。下面用湍流时的流动阻力问题来说明雷莱指数法的用法。
    根据对湍流时流动阻力的性质的理解,以及所进行的实验研究综合分析,可以得知为克服流动阻力所引起的能量损失Δpf应与流体流过的管径d、管长l、平均流速u,流体的密度ρ及粘度μ、管壁的粗糙度ε有关。据此可以写成一般的不定函数形式,即:

 (1-50)

    上面的关系也可以用幂函数来表示,即:

 (1-50a)

    式中的常数K和指数a、b、c…等均为定值。
    式中各物理量的因次是:

 

    把各物理量的因次代入式1-50a,则两端的因次为:

 

根据因次一致性原则,上式等号两侧各基本量因次的指数必然相等,所以
    对于因次M   j+k=1
    对于因次θ  -c-k=-2
    对于因次L   a+b+c-3j-k+q=-1
    这里方程式只有3个,而未知数却有6个,自然不能联立解出各未知数的数值。为此,只能把其中的三个表示为另三个的函数来处理,设以b、k、q表示为a、c、j的函数,则联解得;
    a=-b-k-q   c=2-k   j=1-k
    将a、c、j值代入式1-50a得:

    把指数相同的物理量合并在一起,即得:

 (1-51)

    式1-51中的无因次数群作为影响湍流时流动阻力的因素,则变量只有四个,而式1-50却包括7个变量。所以,进行实验按式1-51比式1-50要简便得多。
    根据π定理可进一步证明本例中无因次数群的数目为4。与上述过程有关的物理量数目n=7,衷示这些物理量的基本因次数m=3,所以无因次数群的数目i=7-3=4。
    以上通过实例,一方面对因次分析法的运用作了非常简略的介绍,另一方面也找出了影响直管阻力的准数函数式。在此,须明确下列两点:
    (1)因次分析法只是从物理的因次着手,即把以物理量表达的一般函数式演变为以无因次数群表达的函数式。它并不能说明一个物理现象中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组合数群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一番详尽的考察,定出与所研究对象的有关物理量。如果遗漏了必要的物理量,或把不相干的物理量列进去,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因次分析法的运用,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得到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2)经过因次分析得到无因次数群的函数式后,具体函数关系,如式1-51中的系数K与指数b、k、q仍需通过实验才能确定。
    将通过实验定出的K、b、k及q值代入式1-51,再与式1-4la相比较,便可得出摩擦系数λ的计算式。这个式通常称为经验关联式或半理论公式。
    湍流时,在不同Re值范围内,对不同的管材,λ的表达式亦不相同,下面列举几种。
    (一)光滑管
    1.柏拉修斯(Blasius)公式

(1-52)

    2.顾毓珍等公式

(1-53)

    (二)粗糙管
    1.柯尔布鲁克(Colebrook)公式

(1-54)

    2.尼库拉则(Nikuradse)与卡门(Karman)公式

(1-55)

    计算λ的关系式还有许多,但都比较复杂,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工程计算中,一般将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以ε/d为参数,标绘Re与λ关系,如图1-26所示。这样,便可根据Re与ε/d值从图1-26中查得λ值。
    由图1-26可以看出有四个不同的区域:
    (1)滞流区 Re≤2000。λ与管壁租糙度无关,和Re准数成直线关系。表达这一直线的方程即为式1-45。
    (2)过渡区 Re=2000~4000。在此区域内滞流或湍流的λ~Re曲线都可应用。为安全起见,对于流动阻力的计算,一般将湍流时的曲线延伸,以查取λ值。
    (3)湍流区 Re≥4000及虚线以下的区域。这个区的特点是摩擦系数λ与Re准效及相对粗糙度ε/d都有关,当ε/d一定时,λ随月Re数的增大而减小,Re值增至某一数值后λ值下降缓慢,当Re值一定时,λ随ε/d的增加而增大。
    (d)完全湍流区 图中虚线以上的区域。此区内的各λ~Re曲线,趋于水平线,即摩擦系数λ只与ε/d有关,而与Re准数无关。对于相对粗糙度ε/d愈大的管道,达到阻力平方区的Re值愈低。
    五、流体在非圆形宣管内的流动阻力
    前面所讨论的都是流体在圆管内的流动。在化工生产中,还会遇到非圆形管道或设备,例如有些气体管道是方形的,有时流体也会在两根成同心圆的套管之间的环形通道内流过。前面计算Re准数及阻力损失hf或Δpf的式中的d是圆管直径,对于非圆形管如何解决呢?一般来讲,截面形状对速度分布及流动阻力的大小都会有影响。实验证明,在湍流情况下,对非圆形截面的通道可以找到一个与圆形管直径d相当的“直径”以代替之。为此,引进了水力半径rH的概念。水力半径的定义是流体在流道里的流通截面A与润湿周边长Π之比,即:

 (1-56)

    对于直径为d的圆形管子,流通截面积A=πd2/4,润湿周边长度Π=πd,故

 

或    d=4rH
    即圆形管的直径为其水力半径的4倍。把这个概念推广到非圆形管,则也采用4倍的水力半径来代替非圆形管的“直径”,称为当量直径,以de表示,即:

de=4rH    (1-57)

    所以,流体在非圆形直管内作湍流流动时,其阻力损失仍可用式1-41及1-4la进行计算。但应将式中及Re准数中的圆管直径d以当量直径de来代替。
    有些研究结果表明,当量直径用于湍流情况下的阻力计算比较可靠。用于矩形管时,其截面的长宽之比不能超过3:1,用于环形截面时,其可靠性较差。滞流时应用当量直径计算阻力的误差就更大,当必须采用式1-56及式1-57时,除式1-41及式1-4la中的d换以de外,还须对滞流时摩擦系数λ的计算式1-45进行修正,即;

 λ=C/Re    (1-58)

    式中C为无因次系数,一些非圆形管的常数C值见表1-3。
    应予指出,不能用当量直径来计算流体通过的截面积、流速和流量,即式1-41,1-41a及Re准数中的流速u是指流体的真实流速,不能用当量直径de来计算。

 表1-3   某些非圆形管的常数C值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正方形

等边三角形

环形

长方形长:宽=2:1

长方形长:宽=4:1

常数C

57

53

96

62

73

[例1-19] 一套管换热器,内管与外管均为光滑管,直径分别为Φ30×2.5mm与Φ56×3mm、平均温度为40℃的水以每小时10m3的流量流过套管的环隙。试估算水通过环隙时每米管长的压强降。
    解:设套管的外管内径为d1,内管的外径为d2。水通过环隙的流速为:

 u=V/A

式中,水的流通截面

 

 

    环隙的当量直径为:de=4rH
式中

所以

 

    由本教材附录六查得水在40℃时,ρ=992kg/m3,μ=65.6×10-5Pa·s。

    从图1-26光滑管的曲线上查得在此Re值下,λ=0.0196。
    根据式1-41a得水通过环隙时海米管长的压降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