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辉超市

 云端磐石 2013-10-12
【 · 原创: icefighter   2012-07-10 22:35 只看该作者(-1)  】
      永辉超市
       
       
       首先引用“王晓璐:零售vs物业”一文,很有启示:
       
       “大消费领域,一直有人看好零售渠道板块,但不知为何,我一直提不起兴趣,可能是没找到关键点吧。从产品到商品,批零分销角度看,大致是百货、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形式,无论哪种模式,房东所占据的地位都是强大而有利的,另外一头――强势的产品品牌也是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作为分销渠道,两头受挤压,赚的是辛苦钱,靠的是规模和周转。因此,始终认为商业是不是一个好的盈利模式。沃尔玛是个特殊案例,因为它的采购、供应链、IT系统等等,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缩短了产品转换为商品的路径,其规模优势赋予大卖场一个较高的盈利基础,这并不是一般的商业企业能做到的。家得宝(home depot)得益于北美的DIY民风,在卖货品的基础上提供了DIY的附加服务。所以总的感觉是,做零售商,要么本质上是商业地产的物业拥有者,享受长期的物业增值;要么在规模周转上比别人有独特优势;要么是提供了某种特殊的服务或体验。否则,只能沦为被商业地产商蹂躏的奴隶。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则给传统商业带来持续的压力。
        
       从去年开始跟踪橙天嘉禾(1132.hk),刚开始振奋于中国影视市场的迅猛发展(话说回来,这几十年来,以及未来可见的5—10年,太多行业令人振奋了,但真正能掘金的有多少呢?),无论是影片拍摄和进口的数量,票房总额,屏幕数量,都是火箭式上升。橙天嘉禾公布的内陆市场发展计划也同样令人激动。
       只不过令人沮丧的是业绩持续低于预期,投资者得到的信息是商业楼宇的交付期一再推迟,因此很多计划未能如期实施。而在公司开拓的地域范围看,深圳仅有著名的万向城影院,北京有几家,但上海却是空白,公司的解释是二线三线城市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商圈和人流。
        
       渐渐想明白影院、百货和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关系。Mall是大佬,影院是附属于其上的服务供应商。商圈决定了Mall的生意好坏,其实就是地产业的真谛:位置、位置还是位置。就深圳来说,老东门商圈、地王万向城商圈,华强北商圈,南山华侨城商圈,蛇口沃尔玛商圈是几个旺地,除此外的地方,即便是福田中心区,例如东海购物广场,都生意寥寥,门可罗雀。在旺的商圈,物业商是最大的赢家。而严重依附于商圈的百货、影院等,其复制是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就算是百盛这样的公司,年利润也不过十亿规模。其复制的艰难性可见一斑。平效最高的是南京的金鹰,但同样是无可复制。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城市化特征是几个超级大都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财富、资源,如果不扎堆在这几个超级大都市,没有规模效应,难成气候。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万科当年从华南出发,通过收购在华东扎下根基,无论如何也要在北京拥有话语权,之后才有在二三线城市的拓展。一线城市的头啖汤怎么能错过呢?所以,错过了上海、广州的机会,貌似橙天嘉禾只能在二线三线城市去拓展了。同样的情况存在在很多成长性的公司中,一方面一线二线城市机会多,无论的单店盈利还是人均消费,都远高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区域,但在这些区域的经营成本又非常高,怎样在盈利、成本的博弈中取得平衡,寻找到最佳的竞争优势,是很不容易的。
        
       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看,无论便利店或是大卖场、百货,或者是影院,提供的产品都是非常同质化的,虽然产品组合(品类组合)会有所不同。我们去看阿凡达,或者子弹飞,是冲着电影去的,在哪里看,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们去买家电或服饰,大致是有个品牌概念的;去买生鲜食品,更多需要交通的便利和物品的新鲜。不能提供差异化服务和消费体验的渠道,其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很有限的,最多是看天吃饭。其地理位置的优劣更胜于管理的好坏。
        
       以家电这样标准化产品看,(就是说,不怎么依赖于商圈,属于非冲动性消费的)占全国半壁江山的苏宁,年利润也才30多亿。而它,更多地像一个二房东,而不算零售商。最近百思买关闭在中国的直营店,全面启用五星模式,也就是苏宁国美的二房东模式,说来令人感慨。百思买在北美的模式是买断商品,自己做产品组合,自己给消费者推销,基本是屏蔽了厂家和消费者,成为产品到商品的必不可少的路径,因此有了收费桥梁的必然性。但这种买断模式,耗费资金巨大,对消费者的成熟度要求高,而不仅仅是低价策略。但中国市场,新兴的家电连锁企业显然不具备资金实力,因此,二房东模式应运而生,家电厂家在备受盘剥之余也从未真正脱离过消费者,在价格竞争、成本控制方面始终斗志昂扬,因此也有利于这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形成寡头垄断并进一步走向世界。所以,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百思买模式更接近零售分销的本质――买断产品和向消费者推销;苏宁国美模式一来受制于商业地产的涨价,二来受压与网购的兴起,作为渠道来说,它们的附加值太有限了,更加扁平化和高效的电子商务,长远的冲击是巨大的。
        
       德鲁克对于组织的定义是说,(大意),无论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还是公益的社会组织,其存在的目的都是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对人类有价值。从零售分销商的角度看,它可以努力让自己有附加值,提供有差异化的、有价值的服务,经典者如沃尔玛,现在据说永辉超市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要么可以向商业地产商靠拢,万达的院线就是捆绑商业地产的,茂业国际(848.hk)更多的是商业地产商而非百货企业;如果做不到上述两点,则沦为配送商或者是在价值链上获取非常微薄的利润,苟延残喘。”
       
       
       我对永辉超市的思考:
       
       渠道商的价值,确实没有想象的高。永辉的生鲜真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隔得很远的顾客专门跑过去买生鲜?现在城市里还是有很多农贸市场,社区超市,水果超市,大部分人们肯定还是愿意就近购买,即使贵一点,但是方便,省时间。比起省下的那点钱,还是便利最重要。生鲜超市,要么走高端和特色,譬如卖国外进口的稀奇水果,蔬菜,这些东西说不定人们愿意抛弃便利赶远路去买,要么走性价比和便利路线,就是以社区超市为主。永辉的大卖场模式从理论上分析,并不是最适合做生鲜的。
       
       我原来提过南非wool worth的例子,这也是一个生鲜和食品超市,但是走的是社区精品店路线,人家单店规模不是很大,主打生鲜和食品,而且走精品路线,很多食品都是自制的,这样一种模式,由于单价贵,符合中产阶级需求,又是小店,对租金和选址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容易连锁复制
       
       反过来,永辉走大卖场路线,生鲜占比不是特别高,只是希望于用生鲜带来的人流量引导二次消费,卖衣服,日化等,这就有问题了。首先,现在的租金都很高昂,另外,永辉给人的感觉档次还是比较低(据很多人调研反应),环境比较差,它本来就走平价路线,吸引老头老太,它卖的衣服,日化什么肯定也不会太高档次。
       这样,永辉的差异化只会越来越不明显。
       
       永辉现在又准备进入电子商务,这更是个风险。电子商务本来就不太适合搞普通的生鲜。而顺风快递也开始搞电子商务,主推进口食品。人家这个毛利高,又是有特色的产品,结合顺风自身的物流优势,可以看好。你永辉的物流比不上别人,你又搞普通的生鲜的电子商务,这绝对也是一条难走的道路。
       
       总而言之,我认为永辉的前景需要谨慎。南非woolworth这种精品超市路线(类似日化的屈臣氏)和顺风的进口特色食品电子商务这些路线才是真正的有前景的,从商业模式角度和行业前景考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