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词成文—— 一种学词语、练写作的好方法

 w3322laile123 2013-10-14
连词成文—— 一种学词语、练写作的好方法
作者:侯晨雨  来源:侯晨雨 博客 时间:2006年5月2日 

词语是构建语文学科大厦的砖瓦材料,词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工程,其重要性无需多言。对于词语教学,我以前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无非是让学生抄写、造句、默写,错了多写几遍,考试再来几道注音解词题做做。这种办法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记得枯燥,学得死板,还未必能够运用自如,往往是事倍而功半。
能不能找到一种使学生记得牢、用得上的活的方法呢?从运用角度考虑,词语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生发出活的意义,其作为词语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基于此,我设想,将每一课需要积累的词语缀连成文是种可行的办法,我决定在新一届学生身上试试。
为了开好头,我拿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一组词语“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给学生作示范,联系当时的奥运会女排赛事和自己的童年情思,分别用这七个词创编成两段短文,其中一段如下:
奥运会赛事已近尾声,我常常痴想:中国女排能夺冠吗?经不住这个想法的诱惑,我早早端坐于电视前观看中国对俄罗斯的决赛。当中国女排第二、三局连失两局时,形势已对我非常不利,场外的教练陈忠和脸色铁青。但中国女排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力挽狂澜,当张越红的一记重扣锁定胜局的一瞬间,场上场下一片喧腾。这是一块用鲜血和汗水凝成的金牌,一块最有分量的奥运金牌,因为,它圆了中国人隐秘在心中二十年的梦!
注:文中黑体字标示的是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下同。
我课上把两段文字读给学生听,没想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课后交上来的作业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连词成文,其中不乏连缀巧妙的文段,我抓住时机在课堂上表扬并读了其中佳作。这以后,每次学习词语,我都布置这样的任务,并常常亲自“下水”示范,把自己所写和学生的妙文读给同学们听,学生们都把这项任务当成一种享受来完成,上课怀着期待的心情翘首倾听。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近一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想像、联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从训练中学会了把词语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运用于写作的能力。下面是两位同学最近学习七(下)第四单元词语后的两个连词成文片断。
片断一:
这里是茫茫的戈壁,四周原野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天,十分晦暗,地,无比恬静。过了好一会儿,突然,一群身披怪装的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狂舞在大漠上,他们的心烧灼着。戈壁滩上蓦然风尘滚滚,人们亢奋了,跳跃着,欢呼着,一股热气弥散了整个戈壁。这是什么?这是蒙古族著名的那达慕大会,蒙古同胞携带着家眷,全身心投入了进来。燥热的空气装扮着他们,他们手举着熊熊火炬,火光中闪射的瞳仁咄咄逼人,鼓声惊天动地,四面八方被惊动的人们迅速围拢过来,也跳跃着,欢呼着,不时爆出阵阵冗杂的掌声。鼓手们、舞者们丝毫不敢怠慢,他们的吼声震撼了整个戈壁,飒爽的舞姿令人叹为观止。(陈嘉龙)
片断二:
老北京的四合院,在这高科技发达时代,依然显示出古代王朝的威严,在这浮躁的社会中独自守护着一份超然。那屋顶上的红瓦片,在时光的流逝里依然光芒四射,烧灼着你的双眸,就像飞溅的火花并同闪射的电光同向你的眼睛扑来。可以想象,古时那繁华的街道,华丽的宫殿,都被这些红瓦片默默地诉说着。四合院里的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那些偏房则是留给子女、房人或归省的女儿住的。来到后院,便是百木丛生的花园,隐在浓荫中的鸟雀们格外引人,像一支乐队在演奏。那旋律沉静,婉转,悠扬,使我听得入迷,不觉自失起来。当这些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刚来时,我还不明白这些四合院为什么会留到现在,看了之后,蓦然回首,我的心豁然开朗了,大彻大悟的兴奋使我叹为观止:
好一个古王朝,好一个老北京!(刘逸豪)
这两段文字,是他们分别运用《社戏》和《安塞腰鼓》中的部分词语编创的。陈嘉龙同学写作时,联想到了《社会》课本所学的内容和看过的中央台电视节目“走遍中国”,于是借助上面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蒙古那达慕大会的舞蹈场面。刘逸豪同学阅读过有关老北京四合院的文章,他就用这些词语再现他的阅读所得,也是一段佳作。两位同学都恰到好处地把词语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联系进行再创造,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一、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只是用来对付考试的,或者说用来对付考试仅仅是其很小的用场。尤其对于语文这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其真正的大用在于生活和人生,我们的教学视野如果不能拓宽到活生生的生活视界,不能从学以致“大用”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教学,那么小到字词大到整篇文章的教学,都会走入极其功利的肢解文本以对付考试的死胡同中去,倘如此,教学的生命力就要终结,我们师生的教和学就是死教和死学。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心存学以致 “大用”意识,以此为指导,来寻求教学和生活的每一个可行的结合点,着眼于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创设情境来设计教学,语文学习才能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所得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知识点堆积物。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运用中学会运用,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二、学生的潜力就在教师提供的机会中。
一样是词语,你让学生写啊背啊考啊,之后还是让他写啊背啊考啊,如此循环往复,长此以往,他必然厌倦,因为这种方式几近于机械的体力劳动,只动手不动心的事情,我们不也常常厌倦么?一样是词语,换作连词成文的方式,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了,他搜索自己的生活所得,联系自己的各门功课,巧引妙连,文思飞扬,喜不自禁,还会讨厌这种任务么?所以我想,很多情况下,我们总埋怨学生语言苍白乏味,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冷静想一想,我们发现,其实正是我们自身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不能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想象力的驰骋提供足够的舞台空间,才致使学生的想象之苗长期得不到新鲜的空气,终致枯萎败落。
三、连词成文可以弥补作文教学的不足。
学生作文总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甚至连写日记都是如此,造成这种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面狭窄,可供选择的题材空间小。连词成文可以不受题材、体裁的限制,形式短小自由,便于操作,兴之所至,便可成文,是作文训练的轻骑兵,是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文学的木炭习作”——写作的基础训练,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作文基础训练,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愿意说,打开了他们的写作思路,拓宽了他们的写作空间,因此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当然,对于词语的学习,仅靠这一种形式也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辅之以其他手段来巩固掌握。如,我根据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按好、中、差依次分为A、B、C三等,分别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连词成文时可使用词语数量的下限:A等生要使用五分之四以上,B等生要至少使用三分之二的词语, C等生每次使用的词语不少于五个。而且B、C等生没有使用的词语要抄写。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宁可在文中多用些词语也不愿意抄写,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另外我规定,凡是文中使用不当的词语,要查词典解释订正,这又可以弥补食而不化、生搬硬套的不足。
当然,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比如,如何结合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等专项训练,能不能把这种形式用到考试中去发挥其良好的导向作用,等等,尚需进一步探讨实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