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奶喝得越多:骨质疏松越严重!

 随应倒影 2013-10-16

2011年是骨质疏松年,2011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人到中年,“骨骼保健”慢慢地就成为日常的话题,但我们真正了解如何保持骨健康吗?

有很多的宣传声称:“骨质疏松需要补钙,牛奶是补钙的,所以防治骨质疏松就要多喝牛奶,每天至少一瓶牛奶。”为此,有的中年以上的人为了确保能防止骨质疏松,每天猛灌2瓶,甚至3瓶牛奶。此话正确吗?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的真相。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45岁以上的人,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

骨质疏松症患者真的是缺钙吗?哈佛大学营养学名誉教授马克?赫格斯特(Mark Hegsted)是世界上公认的钙质研究权威,他说:“相信骨质疏松是由缺乏钙质而引起的,就好像是相信导致感染的原因是因为缺乏青霉素一样。”赫格斯特教授的意思是说,即使补钙是可用的医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对策,但缺钙决不是骨质疏松症的成因。

西欧、北美、澳洲和新西兰等国家的人们有延续已久的畜牧饲养传统,近数十年来,奶制品的摄取量不断增加。例如:英国每个男性每天的钙质摄取量为1000毫克,女性为780毫克,其中一半以上的钙质来自奶制品。而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很少摄取奶类钙质,平均每天摄取钙质只有300到600毫克,主要钙质来自蔬菜和水果。但是,钙质摄取尤其是奶制品钙质摄取最大量的国家(同时也是大量摄取动物蛋白质的国家),他们的人们普遍受到骨质疏松症的肆虐,相反,奶制品钙质摄取量少的国家中的人民却幸免于难。

一些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英国研究员企图量化“摄取较少牛奶的人发生骨折的几率较高”这一看法,他们不限性别地调查4万人的牛奶摄取习惯,接着把这些人的习惯和骨质疏松性骨折连接在一起,结果令人惊讶:“爱喝牛奶的人与不爱喝牛奶或者只喝少量牛奶的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几率相同”。这项研究结果于2005年发表在期刊“国际骨质疏松症”上。

我们的器官会使用维生素D3来调节从饮食中吸收的钙质的吸收和派出,当饮食中的钙质摄取不足时,维生素D3会帮助身体保留这少量的钙质,减少排出量。反之,当饮食中摄取大量的钙质时,身体只会保留小部分然后排出过多的量。这将是为什么非洲好亚洲人在钙质摄取量少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骨骼疾病的原因。对于过度摄取钙质,赫格斯特教授认为:随着时间,过量的钙质会造成这种自然机制的紊乱,失去有效利用膳食钙质和在老年时保存骨骼中钙质的能力。器官屈服于因过度负荷而失去控制的调节机构,这是生物学上众说周知的现象。赫格斯特教授的论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终身摄取大量钙质的人,最后因为骨质疏松症而瘫痪。

世界上每人每年摄取牛奶最多的国家为瑞典、美国。德国。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也是特定年龄人群股骨颈骨折年发生率最高的地方。而瑞典人更同时拥有两项纪录:奶制品摄取量,以及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在美国,骨质疏松发生率依人种不同而有差异。拉美裔和非裔美国人比白种美国人摄取较少的奶制品,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也低两倍。在西非国家多哥,骨质疏松症极为罕见,多哥人民每年牛奶摄取量不到10公斤。柬埔寨、利比亚、刚果共和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人民每年牛奶摄取量不到5公斤。骨质疏松症在这些国家都被列为“非流行病”。总之,以上这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明确的信息:摄取越少量的牛奶和动物蛋白质,就能拥有更健康的骨骼。

如果认为以上这些统计数字的差异是由人种的基因不同造成的话,再看看以下的情况。在美国的亚裔女性与她们在亚洲的亲戚相比,摄取更多的动物蛋白质和牛奶,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比例也较高。1985年时,10万名香港妇女中有353个股骨颈骨折病例,是中国大陆的四倍多。香港人与广东江门市人同源,拥有相同的基因。但香港7岁儿童每人每天摄取700毫克的钙质,而广东江门同龄儿童只有380毫克。造成差别的原因与奶制品的摄取有关。而近年来,中国妇女股骨颈骨折病例的明显增加只有用摄取牛奶和肉类数量不断增加来解释。想想看,在我们爷爷奶奶一辈人中,可曾听说过人老时要骨折?许多人年老时还参加体力劳动。

实际上,骨质疏松症患者并不缺钙,缺少的是将摄入的钙质转化成骨骼的“造骨细胞”。骨骼并不是终生不变的,而是很有活力的器官,处在不停的再生过程中。老化的骨骼会被破坏然后消灭,然后在原处制造新的骨骼组织。我们的骨骼中有两种细胞,“造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我们摄入的钙质转化成骨骼,破骨细胞溶解骨骼中的钙。破骨细胞和造骨细胞是配合工作的,消灭老化骨骼组织的工作由破骨细胞进行,而形成新生骨骼的工作由造骨细胞担任。破骨细胞工作在前,形成的空穴则由造骨细胞产生的新生骨骼来填充。这样一种骨骼再生的过程称为“骨重塑”。破骨细胞和造骨细胞本身也会死亡,再由新的来接替。不幸的是人的一生中可以产生的造骨细胞的总量是有限的。一般人到中年时,造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持平。有些人到老年时,破骨细胞就会多于造骨细胞,一部分被破骨细胞消灭掉的骨骼得不到由造骨细胞形成的新生骨骼的填充,这就形成了骨质疏松。

有一种激素叫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它是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IGF-1是血液里浓度高的蛋白质之一,高于其它蛋白质一千倍。IGF-1 也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成分,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很低。自從 FDA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牧場可以使用一種促進牛奶分泌的激素 rBGH 以後,牛奶中的 IGF-1 的含量就增加了數倍,喝這種牛奶的婦女患乳腺癌的比例增加了數倍,也造成了骨质疏松。IGF-1对儿童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摄取奶制品量大的国家的人民身材高大。美国人平均身高为180cm,荷兰人则为184cm,有20%的荷兰人身高超过190cm,是全球身高最高的国家。上世纪中开始,日本在学校中推行了每人一天一杯奶的做法,改变了日本人矮个子的形象。为什么多喝牛奶的人会长得高大呢?这得益于牛奶中的IGF-1。IGF-1是促进生长和复制细胞的因子,牛奶中的IGF-1进入人体,增加了血液中IGF-1的浓度,IGF-1对造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同样存在,在人的成长期,造骨细胞多于破骨细胞,高浓度的IGF-1促使人快速长高。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量饮用牛奶把人一生可用的造骨细胞在青少年时大量使用掉,得到了身材高大的优势,但到了中老年时,却没有足够的造骨细胞可供使用了,到年老时无论怎样摄取钙质,如果没有足够的造骨细胞,钙质不会转化成为新生骨骼,空洞得不到填补,多余的钙质只能排出体外。

骨质疏松症普遍流行在饮食中经常饮用牛奶的国家,随着牛奶在中国的普及,骨质疏松在中国也已成为高发病。而骨质疏松症越是流行,人们就越是被鼓励去摄取更多的牛奶。这种情况是很可悲的。因为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再继续猛灌牛奶,等于是火上加油!喝牛奶还是不喝牛奶,选择不是很明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