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就趴到窗户去看,哇!天空堆满了乌云,大军压境。厚厚的云层翻卷着各种姿势在达达尼尔海峡上空行走,完了,今天的雨是躲不过去了。吃早饭时,揣起一块面包,要渡海到伊斯坦布尔,大风说船上可以喂海鸥。大巴直接开到码头渡船上,我们下车到渡船上层船舱,雨下起来了,把厚外套穿上也不暖和。本来穿越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的航行是很风光的,可海面上风雨交加,连到甲板上拍照都困难,什么喂海鸥呀,想都别想。只好缩在船舱里和大风讨论药神殿的故事。 达达尼尔海峡曾经演绎过无数次金戈铁马,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渡过海峡征服欧洲,亚历山大大帝渡过海峡横扫亚洲。第三次东征的十字军越过了海峡,奥斯曼帝国从这里出发侵入欧洲。19世纪著名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双方的伤亡都在二十万以上。谁控制了达达尼尔海峡谁就控制了黄金水道,手里就攥着棵摇钱树。 下了船,到欧洲啦。路边房子多起来,也有很高的楼房了,田野的风光漂亮多了,还看到花坛和喷泉。这是第八天的上午,伊斯坦布尔——世界上唯一横跨欧亚的城市,名声如雷贯耳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了。 大风带我们到海边大桥下的一个餐馆吃午饭,这里一长溜的都是餐馆,特色自然是海鲜了。终于不吃自助餐了,每人得到一份烤鱼,味道还不错。喂饱肚子,跟着大风走过加拉泰大桥,它还有个名字叫钓鱼桥,桥上总有很多人往海里甩下鱼竿。岸边停靠很多游船,桥头有个广场,很多商贩在卖土耳其风味小吃。跟着大风匆匆穿过广场,来到游轮码头。上了游轮,开始了船游博斯普鲁斯海峡。 雨停了,只是天空依然阴沉个脸。船驶离码头,看到岸边有座大清真寺很抓眼球,但它只有两个宣礼塔,我认定不是蓝色清真寺,回来查资料,它叫耶尼清真寺,耶尼在土耳其语是“新”的意思,虽然它已经有400岁了,要是在别的地方,肯定是老大,在伊斯坦布尔,还排不到前头。岸边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楼房十分拥挤,缝隙中闪出古堡的身影。宣礼塔瘦长的塔身和尖顶醒目地高出附近的住宅。有个很老很老,据说有2600岁的古塔——加拉泰塔立在最高的地方,加拉泰大桥就是以这座古塔命名的。到了这儿地界,数不清的老人家啦。 发现有海鸥,赶紧掏出面包,撕成小块扔出去,成群的海鸥冲过来,准确地叼起水里的食物,有时能在半空中接着,给我乐的,但面包很快就没了。接着举着相机扫射海鸥,相机到了这会儿就掉链子了,拍出来的全是模糊的。 渐渐的,岸边的建筑豪华起来,巴洛克风格的多玛巴切清真寺,多玛巴切钟楼,多玛巴切新皇宫,一字排开。一座奥斯曼帝国的宫殿,现在是凯宾斯基五星级酒店。 船离博斯普鲁斯大桥越来越近了,这座链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建于1970年,1973年完工。全长1560米,桥上可以并行6辆汽车,两端门字形的桥塔拽着巨大的钢索牵引,支撑着整个桥面,极为壮观。可这会儿风裹着雨滴,急速地扫过来,视野也更差了,真是太倒霉了,遇上这么个天,天地都是昏暗朦胧的,任什么美景奇观都大打折扣。甲板上又湿又冷已经呆不住了,退回到船舱里。都说伊斯坦布尔美得让人窒息,可遇到这样的天气,所有的颜色都黯淡无光。 船舱里还有个上海人的旅游团,中老年人居多,大概是在一个业余合唱团的,很活跃,唱起歌来。唱得高兴了,就跟我们团里的北京小伙子拉歌,谁知北京小伙子根本不买账,话说得不好听,空气一下就紧张了。上海人打圆场,想找个台阶下,可北京小伙子就是不给台阶下,越来越僵。后来上海团里的几位先生有点要拔刀相助的意思,我们团里的男士也迎了上去,上海人缩回去了。 下了游船,大风挤过来和我打一把伞,我想下次旅游要带把大点的伞。路上他问我晚上要不要看土耳其肚皮舞?我说可以呀。上了大巴,大风报出肚皮舞的价儿是70美金时,全车一片寂静。 雨水冲刷着车窗,马路上满是慢慢爬行的车。前面出现一堵高大带上下两溜拱形洞口的城墙,马路从城墙下穿过,这是一千多年前拜占庭时期修的水渠,以当时的皇帝瓦伦斯命名,水渠还存有900多米长,从拜占庭时代起到奥斯曼帝国时期一直向宫廷和城市供水。隔着淌水的玻璃拍下瓦伦斯水渠雄伟的身影,更有岁月沧桑的味道。顺便提一句,整个行程大巴车里里外外都很干净,隔着车程拍照不会有灰尘碍事,土耳其司机要比国内旅游车的司机敬业得多。 大巴扎 大巴在窄窄的街道穿行,没有一个拐弯不是一把就拐过来的,实在佩服司机的本事,尤其是两车相对错车时,用“擦身而过”来形容应该还不够准确。司机的技术用“游刃有余”来形容也还不足。 车把我们放到大巴扎门口,赶紧开走了。大风特别嘱咐,大巴扎里有65条街道,22个门,4000多家店铺,一定要记住是从哪个门进去的,还要原路返回,千万不能迷路。只给了一个小时,准时回到下车地点集合。 我有在开罗汗哈里里市场购物的经验,这次到土耳其的旅游途中,看到喜欢的就买,绝不等到来大巴扎再买,首先是时间不够,这里的东西还要贵一些,再者看得眼花缭乱的,不知道从哪下手了。所以就抱着开开眼的心情往里走。 我们走的是1号门,门楣装饰成挺漂亮的阿拉伯风格,上面还有1461年的字样,这座大巴扎最初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在1461年建成,以经营首饰、陶瓷、香料、地毯而远近闻名。后来几次扩建,1894年大地震后又经历了重建。走进这最老最大的巴扎,阿拉伯、伊斯兰、奥斯曼这些字眼在脑海里一起出现,覆盖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印象。伊斯兰风格的拱顶下一间间灯火辉煌的店铺,里面的商品色泽鲜艳,花样繁多。我和朋友一面东张西望,一面互相提醒要记住回去的路线,这迷宫似的集市,吞没几个人,玩似的。土耳其人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再用排除法搞清楚我们不是韩国人,不是日本人,那就是中国人,然后用磕磕绊绊的中国话邀请到他的店里去看看,也有中国话说得很溜的,看到我们惊喜的笑容,那土耳其人笑得更灿烂。土耳其的工艺品太漂亮了,种类也特别丰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度,展示老祖宗留下的无以伦比的,独一无二的工艺制造手艺打造的作品,让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来到这里的游客都抵抗不住这神秘绚丽的诱惑,打开钱包。 朋友从踏上土耳其就念叨着想买一个真正铜质的盘子,她是个粉末冶金专家,对金属材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和敏锐的识别。一路上没有看到可心的,已经不抱希望了。我看到一家店铺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铜盘子,赶紧把朋友叫过来。朋友还真相中了一款盘子,“好嘛吃”?美金70。NO,NO。我们摇着头,可不走,继续和年轻的土耳其店主周旋。站在一边助阵的我也被那个盘子吸引了,就竖起两根指头说买两个,90美金。年轻人不肯,我们继续做说服工作。后来旁边有个年纪大的男人拍板同意,原来他才是老板,年轻人是他儿子。年轻人转身去找第二个盘子,翻了半天,拿出来的都不一样,他比比划划地说这个也好看,我们坚定原来的选择,总算找到了相同的,谢天谢地。这时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挣扎着回忆来时的路线,已经模糊不清。试着拐了两个弯,很快找到了通向1号门的主路。 天快黑了,雨一直在下。大风说因为塞车太厉害,我们只能走过几个街区去餐馆吃饭,等吃完饭再走回等车的地方,鞋已经湿透了,身上冷得打颤。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天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