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 1月30日是世界现代史上灾难的一天,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他的名言:“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相形之下,中国对英语文化太“友好”、太“慷慨”了。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不知把多少时间花在了英语学习上。中国的父母也不知把多少金钱投资到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很多时候这是以牺牲汉语学习为代价的。中国大学里本科专业,英语往往是必修课,汉语却不是。诸位听了这样的话有何感受?晋升职称或招工,都要考外语;然而很少有人想到汉语能力才是关乎职工工作绩效的关键。现在有多少人能过写一篇文从字顺、条理清楚的汉语文章?然而这些都是工作中必需的技能。-------“拯救汉语”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学的是汉语专业,教了小学语文将近30年了,目睹我们身边这些汉语“继承者”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以及汉语的学习程度,实在不容乐观.
母语是多么重要,这一正一反的例子。在科技文化领域,英语占有绝对的优势。英国和美国把英语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他们的母语。法国、德国都重视自己的语言学习,有人嘲笑日本人的英语不好,殊不知这是日本政府保护民族语言的一种措施。日本政府并不要求或者期待各行各业的人都掌握英语。他们的翻译事业非常发达,把一些重要的文献都翻译成日语。这样不仅保护了本民族语言,还可以避免日本人把过多的钱财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一是汉语学习热情与投入不足。一般小学生认为汉语的学习,只是语文课的学习,每周仅7-8节语文课的学习,且只学书本上课文中的“例子”,完成例子的“分析”与作业,标准要求只是一味地会做课后习题,算是消化吸收了。加上近年来语文教学上“模模糊糊一大片”、“动感地带”多 ---- 今天这样教好,明天那样教好,教学方法不断“翻新”,可学生所得甚少,至于课下能够静心阅读,再看看课外书,对于他们来说真是奢侈不了的事,哪来时间与精力去感悟领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汉字独有的魅力?
二是学生对汉字的书写水平下降。近读一篇文章《教师写字,不能像蟹爬》说得在理:何女士的儿子上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开始教作文。儿子的作文常常要被退回来重写好几次,何女士感到纳闷,就拿来作文本仔细看。“每篇作文后面老师都密密麻麻写满了点评,但字迹潦草,很难辨认。”何女士琢磨半天也没有全部看明白,孩子更是不知道老师写了点啥,难怪作文总是不合格。以后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何女士都用铅笔在一旁把老师的评语工整地“翻译”出来,好让儿子能够领会老师的要求。
无独有偶,陈女士近来也正为儿子老师的字而烦恼。儿子班上这学期新换了语文老师,儿子回家常常抱怨看不懂老师写的字。陈女士开始没在意,后来见孩子学习情绪低落,听写差错也多起来,这才急着找原因。看到老师写给孩子的评语,陈女士恍然大悟:“语文老师的字写得像螃蟹爬,看上去像小学生写的,加上字写得小,孩子怎么认?”她向其他家长打听,发现这个问题同样让很多家长犯难:“那位老师我们平时接触较多,是一个很负责的青年教师,就是字写得难看。孩子上课看不懂板书,字也跟着老师越写越差。”陈女士很担心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又不好直接给老师提意见。
其实,写字也是很多青年教师的心病。宋老师是典型的“80后”,三年前从师范学院毕业,顺利进入市区某中学当英语老师。去年她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经常利用家校联系本与学生家长交流,每次她都会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但家长的反馈却很少。正在她感到不解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令她尴尬无比的电话,一位家长向她求证孩子作业本上的评语是不是老师写的。这位家长说,自己孩子平时成绩不太好,曾发生过找同学冒充家长签名的情况。这次看到评语的字迹歪歪扭扭,怀疑是不是儿子又让同学冒充老师笔迹写评语。家长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那头的宋老师脸已涨得通红。。。
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统称“三笔字”,历来是做老师必须过关的基本功,但现在能写一手好字的老师却不多见。老师字写得不好,不得不归根溯源到他们所受的师范教育。虽然“三笔字”列入师范专业的课表,但现在越来越被边缘化,不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你再想,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字写得好吗?
菲尔.达斯特在《卫报》上撰文称,一旦我们失去用纸和笔的能力,我们无法解读前人的情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只有专业学者可以领会前人的信件,世界将变得可怜。我们己经快要忘记我们的书写艺术----这个母语凝固的化身,也是母语发展的重要载体。
有人说,轻视母语难出大才。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出大师的国家,毫不例外,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如法国、德国。就是我国近代的诸位大师,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们,哪一个不是学习母语的典范?不重视母语的国家,往往出不了人才。诸君再看看高等院校师范专业里哪类专业最冷门?不言自知,笔者目睹安徽省2011---2012两年一本高考志愿征集的专业里:中文,政教专业缺额最多。。。
三是汉语学习在小学往往也成了“三分天下”。“语数英”,平起平坐,高考每门都是150分,孰轻孰重?“语数英”,三门都是“主课”。语文平到了和“数英”一样的分值,可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数学、英语上,片面认为这两门分数来得快,语文的学习实则存在着“望天收”的现象。加上现在的语文考试花样翻新,难上加难,学生大都被逼得只做语文试题或卷子,从卷子到卷子,从试题到试题,舍本求末的多,溯本求源的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会做语文试题,不注重语文学习的熏陶,不注重语文底蕴的夯实,更不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至于“大语文”概念更是奢谈。---不考试,谁还那么呆呆地捧那“四书五经”去读?有电脑电视的播放我干嘛还要一字一句地去读深奥的《红楼梦》《水浒传》?一切都来快的,一切都来现的,一切都图省事的;“快餐文化”“考试经济”盛行,几个人还肯花了时间、精力去专注母语字字句句的感悟与学习?“耐不住性子”的风气培养不了“耐住性子”的老师,“耐不住性子”的老师更教不出“耐住性子”的学生。再加上高考天条的指定:考到哪儿我学到哪儿,不考的一概不问。
(本文由yunxix发表:http://www./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