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威 杨光礼 秋风乍起,阵阵寒意袭来,许多家长在为宝宝增添衣服的同时,减少了带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专家建议,家长应该适当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阳光照射。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 宝宝缺钙会致病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专家指出,人体大部分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与骨骼中的钙维持着动态平衡,相互之间保持不断更新。成人每10~12年更新一次,婴幼儿每1~2年更新一次。这部分钙的数量虽少,但是它可以帮助血液凝固,加强细胞间的结合,特别重要的是,它能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的兴奋性。宝宝体内缺钙,骨骼及血液中的钙含量不够,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宝宝血液中钙磷明显偏低,便会得“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俗称“低钙惊厥”。专家介绍,由于钙在血液中的重要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性,防止过度收缩,宝宝血液中的钙水平下降,抑制作用减弱,肌肉兴奋性就会立即增高,人会发生不由自主地收缩,即抽筋。严重的会发生喉痉挛,导致吸气困难,更严重的会神志不清,甚至窒息死亡。低钙惊厥大多发生在宝宝佝偻病初期,发热、感染、饥饿时宝宝也容易发生低钙惊厥。发生低钙惊厥的宝宝多有佝偻病的其他表现,如多汗、睡眠不深、易醒、头枕部脱发形成枕秃等。 十八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前囟门不闭合,可能是血液中缺钙,也就是说得了民间说的“软骨病”。专家指出,宝宝钙摄入不足或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时,体内缺钙直接影响钙向骨骼的沉积。机体钙不能正常地沉积于骨质中,骨质就会变软。颅骨在婴幼儿时期生长很快,缺钙症状中一个最早表现就是颅骨钙化不足,发生佝偻病导致颅骨软化。患病宝宝的颅骨内板变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加以治疗,前囟门就会增大且边缘软化、闭合延迟,同时伴有佝偻病常见的夜惊、烦躁、多汗、睡眠不安、惊哭、惊跳、摇头、颅骨软化等症状。 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晒太阳能够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增强人体对钙质的吸收。”专家指出,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生成前维生素D3,再依靠皮肤温度转为维生素D3,由淋巴等转运吸收入血,再经肝和肾中羟化酶的作用生成活性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吸收,促进骨的形成,有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晒太阳一定要选择好适当的时间,否则宝宝可能被晒伤。”专家指出,宝宝的皮肤预防功能还比较差,经不起阳光的照射,如果父母给宝宝晒太阳时不讲究适时适度,就有可能把宝宝晒伤。专家建议,带宝宝晒太阳应选择清洁干爽、空气清新、干燥通风的环境。晒太阳的时间要根据季节而定:春、秋季节,上午10~11点是带宝宝出去晒太阳的最佳时间;夏季时,应该在上午8~9点带宝宝出去晒太阳;冬季上午9~10点、下午4~5点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因为时间不同,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弱也不同,晒太阳的时间随着宝宝的年龄而定,遵守循序渐进原则,由十几分钟增加到1小时,或更长时间。不管哪个季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都不是宝宝晒太阳的好时间,这段时间紫外线最强,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宝宝晒太阳前不要洗澡 “晒太阳前最好不要给宝宝洗澡。”专家指出,洗澡会将皮肤中合成活性维生素D的材料“7-脱氢胆固醇”洗去,降低了阳光促进人体吸收钙的作用,反而做了无用功。 专家提醒,给宝宝晒太阳不宜穿过多的衣服,应该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裸露一部分皮肤,如屁股和背部等。同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的头部,如果晒太阳时宝宝出现头晕、皮肤潮红、出汗过多、脉搏加速等现象,应该立即到阴凉处,给宝宝补充淡盐水,或用温水给宝宝擦身体。 “隔着玻璃晒太阳是许多住在楼宇中家长常用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专家指出,阳光中的紫外线通过空气中的尘埃、玻璃、衣服等重重阻碍,到达皮肤的已经很少了,而人类皮肤中所含的“7-脱氢胆固醇”,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才能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如果到达皮肤的紫外线太少,“7-脱氢胆固醇”就不能转化成维生素D。 专家介绍,给宝宝晒太阳不是一下子就晒遍全身,要一步一步来。最初几次晒太阳,可以从宝宝的脚尖晒到膝盖处,每次5~10分钟即可;接下来可将范围从膝盖处扩大到大腿根部;当宝宝适应以后,可以从大腿根部晒到肚脐处,每次15~20分钟;然后可增加到晒背部,每次30分钟即可。 在晒太阳的过程中,如果宝宝出汗了,要用毛巾及时擦净,再喂给宝宝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水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