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至八单元集体备课

 小猴妈 2013-10-2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文体相异的课文:《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静心读文后,发现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启发学生如何“走向成功”,渗透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说勤奋》通过古今两个事例,告诉学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了李时珍带着弟子夜宿破庙,煮水啃干粮,月下记录察访收获,亲口品尝辨别药草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走向成功”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航海家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远航探险途中的一个传奇经历。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学生成功还要善于对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进行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研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追求更大的成功还要与时俱进,学科学、用科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鉴、剥”等21个二类生字,会读会写“遍、款”等38个生字。

2、理解本单元的新词,会读、会写、会运用课文后面的30个词语,会读、会背练习中8个成语和1条名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会复述课文内容。

4、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的意思,理解引号的作用。能结合文本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5、能主动帮助遇到难题的同学出注意,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好习惯。

6、能按习作要求,用“自述的形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单元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层次都比较清楚,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凭借课文品味语言文字,发展语文素养的实践过程中,领悟走向成功的一些必备条件、品质,渗透培养其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的难点是不能因为关注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弱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要把握好文体的特点,立足语文课程,借助文本中丰富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

篇目名称

训练重点

《说勤奋》

抓住中心句,借助阅读提示,先引导学生细致地研读司马光勤学的事例;然后学法迁移,学生自主研读童第周勤学的事例;最后在对比研读中,进一步明白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李时珍夜宿古寺》

以“吃点苦”这个词语为发散点,总揽全篇,上串下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写批注。以“万民造福”这个关键词,将李时珍的伟大品格放大、定格!

《维生素C的故事》

引导学生循着哥伦布心情的变化“沉重——痛苦——沉重——惊喜”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感知维生素C发现的过程。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互联网的奇妙主要表现在大、快、多的特点。

 

 

 

 

《15、说勤奋》备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师板书“勤奋”,学生齐““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为它找近义词。

解题:题目中的“说” 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感知,理清文路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先拼读生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说勤奋》一课,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3、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

4、默读,思考:课文又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后又讲了什么?

 交流,并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文,画出中心句,并齐读。

理解第一句:生读,这里的“桥梁”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比喻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比较: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四、学习事例

1、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1)出示句子: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2)出示句子: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警枕”的理解,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3)齐读本段

(4)小结。再读句子:“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5)总结学法

五、指导生字的书写:

“枕”、“惯”。

六、作业:

1、生词书写。

2、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运用前一段的学法自学童第周的事例。

1、回忆前一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交流:童第周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童第周的“鲜花”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3、齐读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并理解“勤能补拙”的意思,说说童第周的“拙”的表现在哪里?他是怎样做到“勤能补拙”的?

 4、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毫不气馁”“名列前茅”等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5、 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比较异同。

再读句子:“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6、小结: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

 2、这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

四、延伸与拓展

1、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无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2、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3、生齐读名言

五、课外收集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和名言。

 

 

 

板书:

说   勤   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汗水和心血  →    鲜花

司马光(天资聪明)   滚瓜烂熟   警枕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 (基础差)    毫不气馁    →      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


二.篇目教学分析

说勤奋

1、       文本解读

《说勤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典范议论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全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以设问的形式开门见山地摆出了中心论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列举了古人司马光、今人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议论文“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总结”的大体结构。

2、教学目标分析

(1)会读、会写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鲜花、汗水、心血”等词语意思。会用课文后面的6个词语口头造句,积累课文中的名言。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3、教学资源运用

《新补充读本》中P77-78页的《两件高兴事》、拓展阅读P92—P97页

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二课时:

1.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3.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5、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名言导入,质疑课题。

  1、教师送名言给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生说说对名言的理解。

  2、揭示理解课题,读题质疑。

(1)板书:说勤奋,引导学生体会“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3)归纳出主要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楚、说明白的呢?(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价值,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

板块二:从字词、句段入手,读通文章。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

a.黑板出示生词和读读写写中的四字词语,指导学生读准。

b.钢笔描红,指导书写:惯  末  遍

c.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一些长句子。

3、指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板块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同学们特别想知道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楚、说明白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2、交流

3、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段,并在文中做好记号。

板快四:研读第一段,解读观点。

1、    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2、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3、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5、出示补充材料,朗读。

a.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b.“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6、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7、齐读第1节。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说勤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一个有关勤奋的什么道理?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3.文中举了哪两个名人的例子呢?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板块二:研读司马光的故事,感悟勤奋的内涵。

1.同学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吗?从中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2.天资聪颖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板书:编成《资治通鉴》)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书?

教师概括多媒体出示:《资治通鉴》是中国最著名的编年史通史。共294卷,三百多万字,记载了包括周、秦、汉等16个朝代的1362年历史。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帝王、大臣及学者都将它称为“经世致用”最经典的版本。

4.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仅仅是靠小时候的天资聪明吗?那是靠什么?

5.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光很勤奋的句子,在关键词下圈点批注。

(1)按要求读文后交流:文中讲了哪几个事例?借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小时候认真读书;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抓紧时间读书。)

(2)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窝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a.指名读,谈感受。

b.结合句子品读“躲”、“一遍又一遍” 、“一直”、“滚瓜烂熟”等词语的内涵。

c.引读中理解对比的手法,感悟司马光的勤奋。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原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a.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b. 结合句子理解“警枕”的内涵。

6. 小结:司马光就是这样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1)抓住“19年”感悟编书花的时间之长抓住“终于”一词感受到编书的不容易。

(2)指导朗读,评议。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7. 司马光就是这样不分昼夜地读着写着。读到这里,你对勤奋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交流)

8.送佳句:坚持不懈就是勤奋。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9.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板块三:研读童第周的故事,感悟勤奋的内涵。

1.出示自学要求:(1)想想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话。(2)用曲线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关注重点词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   出示: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做成了青蛙卵剥离手术)

(2)师补充资料,简介青蛙卵膜剥离手术。

(3)指导朗读,读出对他的敬佩。

3.交流  出示: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离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的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1)指名朗读。

(2)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语谈感受,体会童第周的勤奋学习。

(3)读到这里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哪些词语?(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孜孜不倦、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等)。

(4)抓住“终于”体会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5)感情朗读。

(6)读到这里,你对勤奋又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卡片出示:迎难而上就是勤奋。齐读。

板块四:对比学习,理解名言。

1.司马光、童第周两人的成功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勤奋)

2.两个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一个是古代的,天资聪明的;一个是现代的,基础较差的人)

3.两个基础不同的人的都成功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4.出示: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指名朗读。强调“只要……也……”

5.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出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指名读。

(2)理解字句意思。拙:笨拙。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一分辛苦换来一分才干。即用勤奋换来成功。

板块五:聚焦文末  总结观点

1.课文通过一古一今两个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齐读。

2.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因为(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总结。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以文中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所作为,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块六: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举事例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6、             课时作业设计

(1)学习借事说理的方法,利用搜集来的小故事仿照课文写一写《说勤奋》。交流,评议。

(2)制作书签,写勤奋的名言。

(3)收集勤奋的名人故事,准备召开故事会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1、文本解读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与徒弟庞宪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吃点苦”与“万民造福”这两个核心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让人物形象从有温度的文字中鲜活起来。

2、教学目标分析

(1)会读、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8个二类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4)能联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5)能运用抓住关键词或连接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教学资源运用

《新补充读本》中P79页的《偷“仙果”》、拓展阅读P98-1017页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4)学1-4段,初步感知李时珍的苦。

第二课时: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3)能运用抓住关键词或连接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谈话导入,简介人物

1.在《说勤奋》一文中,我们认识了两位可敬的人司马光和童第周。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17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预习,对李时珍有什么了解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一则关于李时珍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山寺。

板块二:读题质疑

归纳出主要问题:古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夜宿古寺?在古寺做了些什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价值,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板块三:从字词、句段入手,读通文章。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

a.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b. 将词语重新排列,学生认读, 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c.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一些长句子。

d. 指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板块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感知人物

1.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

2.交流板书:一(1—4):夜宿古寺;二(5—7):寺中谈苦;三(8—13):夜记药材。

3.李时珍为什么要察访药材呢?他说的一句话能帮我们解答这个疑问。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谁能找出李时珍说的这句话。(“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板块五:走进1-4自然段,品味“苦”

1.默读1—4自然段,找出李时珍吃了哪些苦?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

(1)住得苦

a.抓住 “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断垣残壁”等词语感知古寺的破败,住得苦。

b.读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2)奔波苦

a. 抓住1-2自然段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等词语,启发学生想象在山区赶路,奔波的劳苦。

b.指导朗读,评议。

3、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所吃的苦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

1.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一课时所学,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李时珍吃的苦,除了住得苦、奔波苦,还表现在哪里呢?

板块二:走进第5—13自然段,品味“苦”,感受工作之勤。

1.默读课文,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

(1)吃得苦。抓住“喝泉水”“啃干粮”来品读。

(2)工作苦。

☆记录很辛苦:借着“皎洁的月光”,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可见条件之差,记录很辛苦。

☆冒险尝药草:抓住“端详”、“嚼嚼”感受李时珍工作的严谨认真。

(3)以苦为乐,甘于付出:读中感悟“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的内涵。

3.感情朗读。

板块三:聚焦文末,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李时珍师徒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        

最后一小节,有没有提到李时珍师徒?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

2.自读本段,感受环境的渲染:

借助这一小节的环境描写,让我们再次感受李时珍师徒的不怕吃苦,一心修订《本草纲目》,为民造福、乐于付出。

3.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

4.让我们饱含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课时作业设计

(1)读读下面的词语,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述夜晚的景色。

夜幕  降临  隐隐约约  飞鸟归林

皎洁  轮廓  大好月色  晓行夜宿

  (2)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18维生素C的故事

1、文本解读

《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本课记叙的是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文中写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叙述有条有理,通篇构思依循怪病——奇迹——揭秘的路子展开,突出了奇迹的描写,显得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心理描写, “沉重——痛苦——沉重——惊喜”,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4)通过学习描写哥伦布心理变化的语句,了解人物形象,领悟到任何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的道理。

3、教学资源运用

《新补充读本》中P81页的《维生素C的故事》、拓展阅读P102-106页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1、2、8自然段,感知“海上凶神”的可怕和发病的原因。

第二课时:

(1)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描写哥伦布心理变化的语句,了解人物形象,领悟到任何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的道理。

(3)能说出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认识维生素C,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2、导入: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板块二:从字词、句段入手,读通文章。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

(2)指名认读,齐读,正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解释词语,指导读好长句子。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3、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4、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全班讨论交流)

板书:遇到怪病、奇迹发生、揭示秘密。

板块四:探究“海上凶神”

1、解除了字词的障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故事,故事起源于一种怪病,船员们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2、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用“双横线”划出中心句,“。”圈出中心词。(板书:艰苦  危险)

3、默读本段,“      ”画出艰苦的句子,“﹍﹍”画出“危险的句子。

4、指名读艰苦的句子,抓住“黑”、“咸”感受生活的艰苦。

5、指名读危险的句子,结合语句交流怪病的危险,理解“海上凶神”中双引号的作用。

6、通过朗读把这可怕的怪病来临时的情景加以再现。

7、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海上凶神”其实就是什么呀?

出示最后一小节内容,理解“不治而愈”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危险   乘风破浪    远航探险

  沉重   噙着眼泪    又惊又喜

  狂奔   蓬头垢面    不治而愈

2、这篇课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遇到怪病、奇迹发生、揭示秘密。

3、过渡:怪病虽然可怕,路途固然艰险,但它们阻挡不了航海家探险的脚步,就让我们随哥伦布一起去经历一次危险而难忘的奇迹之旅,感受他的内心变化。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板块二:故事中体会心情、理清奇迹。

(一)通过自学,找出故事中哥伦布心理变化的线索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用三角符号画出反映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2、交流     (教师板书:十分沉重—噙着眼泪—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

(二) 沿着哥伦布心情变化线索细读文本、感悟文本。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默读3-6自然段

(1)想一想  哥伦布每一次心情变化的原因;

(2)画一画  用横线画出表现哥伦布心情变化原因的句子;

(3)说一说  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哥伦布每一次心情变化的原因。

2、学生交流反馈学习结果,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品读哥伦布不同心情下的不同故事进程。

☆十分沉重

(1)船队刚出发不久,哥伦布的心情为什么就变得十分沉重?

(2)此时此刻,哥伦布这种十分沉重的心情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可以联系老师提供的这些词语来想一想。

(恐惧害怕   进退两难    忧心忡忡 )

(3)小结:是啊,这个沉重里面包含了哥伦布的进退两难、忧心忡忡、茫然无助,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哥伦布沉重的心情,先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指名读,评价,齐读。                    

☆噙着眼泪——痛苦

(1)教师范读第4小节,提问: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你好像看到了一群什么样的船员?

(2) 教师引导:看到如此顾全大局的船员,看到这些情同手足的兄弟即将离去,哥伦布的心情是怎样的?(噙着眼泪)

(3) 第四自然段结尾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哥伦布复杂的心情。)

(4)哥伦布忍心抛弃这些与自己日夜相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吗?那此时哥伦布噙着的眼泪中有(    ),有(   )有(    )……(哥伦布噙着的眼泪中有悲伤,有不舍,有自责,还有惭愧 ……)

☆越来越沉重    

(1)学生个性化品读句子“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的船队终于胜利返航了。”,理解哥伦布带领船队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

(2)凯旋而归哥伦布为什么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反而越来越沉重呢?     

☆又惊又喜             

(1)刚刚还是悲痛万分的哥伦布,心情瞬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又惊又喜了,他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2)品读句子:“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

(3)对照插图同桌练习:书97页是哥伦布与船员重逢的场面,重逢的船长与船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练习对话。

(4)师生对话,再现场景。(现在我就是欣喜若狂的哥伦布,而你们就是那十几个饱经心酸、意外生还的船员,让我们再次来感受那重逢的喜悦。)

板块三:故事中了解知识、感悟道理。     

 1、读文明理:重病船员的意外生还让哥伦布想到了什么?他又做了什么呢? 

(1)自读课文7、8自然段。

(2)哥伦布想到了什么?他又做了什么呢?船员们之所以能活下来秘密在哪里?

 (3)读这段文字从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哥伦布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所以才会发现维生素C。)    

小结:从维生素C被发现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2、了解知识:从这段话中你还了解到了哪些知识?(适当渗透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健康教育。)

板块四、回归全文、总结拓展。

1、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回想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

2、小练笔:可以用老师给出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维生素C发现的经过,先写下来,再来和大家交流。

3、总结全课、适当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以后碰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你会怎么做?

(2)结束提升:同学们,《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虽然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但作者对哥伦布心情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们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要尝试从细节描写入手。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研究的好习惯,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当中也会出现中国的“牛顿”、中国的“爱迪生”。老师相信,也期待着……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6、课时作业设计

1、讲一讲  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2、读一读  从课外搜集因偶然事件而产生发明的小故事。     

3、写一写  把你的最新发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4、练一练  选用以下词语造个长句:

危险   乘风破浪    远航探险

   沉重   噙着眼泪    又惊又喜

   狂奔   蓬头垢面    不治而愈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1、文本解读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从人们平时谈论的话题切入文章,引出问题“‘网’是怎么回事”。第2、3自然段解答问题,具体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第4自然段总结课文,指出互联网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设计中心问题 “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 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通过研读,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巨大无比、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2、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弄懂课文中引号的作用。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4)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3、教学资源运用

《新补充读本》中P83—84页的《电脑住宅》、拓展阅读P107-112页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1)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3)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激趣导入

1、吟诵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2、“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3、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板书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

5、带着问题读课文。

板块二:从字词、句段入手,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生字表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3、小组内读一读,注意要学会倾听,听出错误后要及时提出来。

4、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

蜘蛛 邮递跨越 查阅 付款

无所不有丰富多采 息息相关 万水千山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一读。说说,你还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板块三:默读课文、引导思考

1、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2、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板块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写好“款”、“悉”等字。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课文围绕“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写了些什么内容?(交流)

板块二:研读第二小节,感受国际互联网的特点

1、设疑: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如何工作的?

2、带着问题,自渎第二自然段

3、交流

★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指名读

(2)抓住“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感受神奇巨大的特点。

(3)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

自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理解“网”、“线”加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的含义)

★交流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感受其信息传输迅速的特点。

(1)指名说说。

(2)引读本段。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它们能够在几秒种内————,传到—————。

(3)指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板块三:研读第三、四小节,感受国际互联网和人类的关系。

1、国际互联网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请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交流并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可以和……(这是休闲),可以和……(这是学习),还可以……(这是工作),甚至……(这是生活)

3、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还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板块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2、课外阅读:认真阅读《电脑住宅》一文。

6、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2)小组合作,出一份“神奇的电脑”的手抄报。


《习作5》

1、文本解读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熟悉的事物,要写得生动具体。“自述的形式”指自己叙说自己、自己介绍自己的表达方式。本次训练的重点是“自述”,因此要考虑把物当作自己写时,多运用比喻、拟人,使所写之物有生命的感觉。教学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带来自己想介绍的物品,找到写作的素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例文导的作用,获得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3、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4、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每位同学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品,如果他们都会说话,都有生命,那该多有趣啊!怎么才可以让这些物品活起来呢?下面老师就交你们一种独特的方法。(板书:——XX的自述)

板块二:阅读例文,感悟写法。

1、              阅读例文1小闹钟片段,并自主取名。

2、              交流,师指点“自述”就是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特点。

3、再读例文,想一想小闹钟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作者把它写得既具体,又生动、形象,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4、交流:介绍了小闹钟的外形、颜色、各部件的位置、功能等,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还加上了恰当的动词。

5、仔细阅读例文2,想一想,文中小溪流都向我们诉说了些什么?

6交流:快乐  孤独、难过。提问:这些都是写小溪流的什么?(内心活动和想法)

7、比较两个片段,在描写时有何不同。

8、师归纳:在进行自述的时候,除了介绍事物的形状、色彩、功能外,还可以描写它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

板块三:交流内容,拓宽思路

1、4人小组同学向伙伴展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并用自述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2、全班交流。

板块四:学生习作,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板块一:习作练习

板块二:互动评改 ,完善习作

1、课件出示习作,学生点评。

2、自主修改习作,教师巡视学困生

 

附:下水文

水龙头的自述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龙头,每个家庭及公共场所等都需要我,我为此而感到自豪。

  现在全世界正在迅速发展,为了供应人们用水的需要,我就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名字就叫“水龙头”。

  因为有了我,城市不在缺水;因为有了我,人们不在为缺水而苦恼;因为有了我,水可以收放自如。如果没有我,世界会变成怎样?不敢想象!

  我刚诞生的时候,人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只要扭开我的鼻子,我就可以得到水,那时候,人们都非常节约用水,不浪费一滴水。

  但是,好景不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已经不在想着水是怎样珍贵,人们用的水是怎样来之不易,人们已经不在懂得节约。例如;有的人把菜洗好以后,还不把水龙头扭上,而是让它不加节制的放;有的人洗手把手洗干净了,也不把水龙头扭好,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难道人们就不知道我们中国是缺水大国吗?只要每个人节约一滴水,我相信一定有许多地方不在缺水,因为你们节约了一滴水,而就活了许多人,难道你们不希望这样吗?

  啊!人们,清醒清醒吧!只要我们有爱心,只要我们节约每一滴水,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青蛙的自述

大家好,认识我吗?什么?我没自我介绍?这个吗,我先让你们猜猜。我身披一件绿色的迷彩服,露着一个圆滚滚的白色大肚皮,眼睛鼓鼓的,有着四只有力的双腿,一跳就蹦出好远。

    什么?太好猜了?!没错,我就是被人类称为“庄家小卫士”的青蛙,可是受到人类赞誉的我也有烦恼的事情。

    原来,是人类大幅度的捕杀我们,使我们受到了严重的危害。要知道我们一天就可以消灭60只害虫,一年就是10000多只(一半时间会冬眠),难道我们青蛙家族做的贡献还不够大吗?

算了,先把烦恼抛在脑后,说说开心的事情吧。我们与害虫进行“战斗”的时候场面非常的精彩。遇到一般的小害虫时,我们青蛙就会用出“秘密武器”——布满粘液的舌头。我们瞄准了一个目标,“准备,发射”!“导弹”飞快的射向害虫,把它们卷在舌头里,只要有食物在我们的舌头里,它几乎必死无疑。如果遇到较大的猎物,我们就会从后面和侧面来一个突然袭击:跳起来咬住她的脑袋,再把他一口一口地吃掉。我们不愧是单枪匹马的勇士吧。

 最后,我代表青蛙家族请求你们人类不要再捕杀我们了,要知道我们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

 

文具盒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文具盒,前天一辆汽车把我从工厂运到文化用品商店。

  第二天,一位小男孩把我买到家里,从此以后,他就是我形影不离的小主人了。

  我长的非常美丽,身体是长方形的,长有30厘米,宽有10厘米,身体是由铁制成的,穿着蓝色的衣服,满身都是可爱的小动物。

  我的身体分为两个卧室,里面住着许多小主人的好朋友,有绿油油的钢笔、洁白的魔笔,还有圆珠笔、铅笔、橡皮、格尺等。它们虽然用途各异,但是能和睦相处,还听从我指挥。钢笔写错了字,我先让魔笔去擦掉,然后让圆珠笔把正确的字写上。如果铅笔写了错字,不用我说话,橡皮迫不及待地擦下去。铅笔、钢笔要打格,格尺主动去帮忙。

  小主人不但喜欢我,还关心我。每到周日时,他会给我洗澡,怕我上锈还用手巾把我擦干。每洗一遍澡,我的身体就焕然一新。

  岁月流逝,光阴似箭,小主人要上四年级了,可我的身体不像以前那样五彩缤纷了,但是我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小主人保管文具,将来被小主人抛弃了也心甘情愿

 

 


《练习5》

1、文本解读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一是处处留心。这是一道把“阅读感悟”、“想象写话”与“理解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练习题。要让学生在读懂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电脑几个部件的作用,对短文续写,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二是读读背背。围绕“学习”这一主题选编了8个成语和一条名言。三是写好钢笔字。这次训练旨在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四是口语交际。练习帮遇到难题的同学出主意。五是学写毛笔字。学写两点水和三点水,写好“长捺”。

 2、教学目标分析

(1)认真读童话故事,了解电脑几个部件的作用,补写小主人的对话,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体会用上成语的好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帮助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丰富学生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4)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5)学会写两点水的“决”字和三点水的“江”字。

 3、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采用三课时。

4、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板块一、处处留心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小朋友写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

2、我们应该和小作者有同感。电脑真神奇,作用可真大。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我们对电脑很熟悉,你能结合阅读材料,简单介绍一下电脑的基本组成及作用吗?

(1)指名学生介绍电脑几个主要部件的作用。

(2)思考:童话中电脑的哪些部件在争功?分别说了什么?

(3)讨论:小主人会说些什么呢?

(4)全班交流,把故事补充完整。

3.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话写下来。

4.指名读画线的句子。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替换,再读一读,感觉怎样?

板块二、教学读读背背

学习成语

1、出示8个成语。

⑴读准8个成语。

⑵想想这8个成语都和什么有关?

(3)指名读成语。

2、回答刚才的问题。

3、说说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师生共创语境,活用成语

5、熟读成诵:自由练习、同桌练背、指名互背。

学习名人名言:

出示: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鲁迅

1、对于鲁迅,你有哪些了解?

2、齐读名言

3、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根据你的理解猜一猜?

4、教师补充: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把别人消闲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5、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同桌交流,大组汇报。

6、熟读成诵。

7、拓展延伸

⑴你还知道哪些鲁迅的名言?交流

⑵写一句自己的惜时、勤学“名言”。

第二课时

板块一:谈话导入  揭示话题

1、聊《三国演义》你最佩服书中的谁?

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是刘备得力的军师。

2、集体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3、说说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4、通过交流,明白当一个人遇到问题或拿不定主意时,大家帮忙出出点子,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

板块二:联系实际  分享高招

1、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经过和已有的生活的经验。

2、你能为下面的两位同学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板块三:创设情境  排忧解难

1、四人小组,选择一个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帮忙出谋划策,做出一份简单的方案。

2、四人小组商量、交流,用笔记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按照要求进行大组交流。

5、最后达成共识。

板块四:再现生活场景 共同出谋划策

   .一起商讨、设计班队活动的内容。 

1、同学们,解决了两位同学的问题,我们接着商讨一下班级即将开展的以班花“吊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每组设计两三个活动的内容,并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

2、小组合作,共同商讨。

3、教师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要多动脑子,争做一个足智多谋的小诸葛。

板块五:总结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你有些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学写毛笔字

板块一:今天我们来练习写“两点水”和“三点水”的字。

板块二:出示字帖,观察它们的特点。

板块三:.指导书写。

板块四: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柳疃小学   魏玉晓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是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带来的幸福与快乐,那样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教材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卡罗纳》是篇略读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教学时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感人的故事,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互相关爱,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

《给予是快乐的》也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3、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 

20、《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如何挖掘简单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含深情,使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

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目标: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感悟韵律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

(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

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2、了解背景:(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①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③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

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入境悟请

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②细细品读古诗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

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课件出示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悟“孤帆”

古代水上运输最为重要,而长江自古又是水上交通要道,且扬州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此时的长江一定是过尽千帆,诗中为何说“孤帆”呢?(学生自主感悟)

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

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 

6、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读——解——悟——诵)

四、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

①轻声读诗题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

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

②二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

(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

② 汇报

(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课件)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

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

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

五、延伸巩固入诗境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选诗齐研读

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

3、总结

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六、课外延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中任选一首,把其改写成现代散文。

21、《搭石》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过程及方法: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

(一)谈话导入,引出美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二)提出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3)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理解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体会到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生2:“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生3:这几句话我知道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生4: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生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感到人们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2、我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3、我知道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4、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

搭石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家乡一道风景?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小组内自由朗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成一个片段全班交流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能从“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句话中体会到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我觉得中年人也会这么做,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生1: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2、我能从这句话中“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我能自由读课文,寻找“美”。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4、我能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5、我能从生活中知道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穿衣服自己穿;一日三餐自己吃;每天自己上学等等。

6、我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知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

生1: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2: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生3:我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

三、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

1、我收集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我能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3、美无处不在,我能把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把“美”留住。

4、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

5、我自创了一首诗: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着万物的成长;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拾起这颗颗夺目的珍珠吧,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吧!

6、我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溪水潺潺

走上故乡的搭石

脚步轻快 清波荡漾

6、作者刘章也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

师:并不起眼的搭石分布在无名小溪之上,不知为多少人服务过!它们默默地让人走,让人踏。在这寻常的小路上也不知留下了多少让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故事。他们是那么勤劳、无私,那样的谦让、互助,更是那么的尊老、敬老!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语文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难点是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读题目,初步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海峡,海峡两岸和生命桥,解决对于海峡的理解。)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教师相机引导)

2、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三、展示学习成果(基础知识展示)

1、学生读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

2、自主选择文中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个性展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出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2、提出学习目标:

(1)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展示学习成果(创造性展示)

1、学文悟情展示(一)

⑴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① 自由谈谈感受;

② 补充地震的资料,理解袭击,余震的意思。(余震也有一定的破坏力。)

③ 从中你感受了一颗怎样的心?根据感受朗读句子。

⑵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 地震中的青年安然无恙,但是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呢?

② 海峡的这头正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满怀希望,这是一个怎样的希望呢?

③ 现在你又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呢?用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个句子!

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   你能体会到这无法预计的余震给青年带来的是什么吗?

② 面对这样的一位青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③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2、学文悟情展示(二)

 ⑴ 体会小钱感激李博士的原因:

过渡句:小钱是不幸的,刚满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小钱又是幸运的,终于在治疗期限内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小钱感激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的心情,我们能够体会,也已经体会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更细心的体会小钱心中的那份感激,他还会感激谁呢?(李博士)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抓住了哪些词句?

① 抓住: 步履匆匆、沉着,体会不顾安危,一心救人。

② 抓住:奔波、连夜,体会不顾劳累,急人所急。手术艰难,更显真情。

⑵ 简单介绍李博士。

⑶ 让我们把对李博士的感激和尊敬融入在深情的朗读中吧!(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⑷ 是啊,李博士用他高尚的医德,用他的爱心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学文悟情展示(三):两岸的医护人员和众多的好心人。

过渡句:师:我们已经两次走进小钱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在一次走进他的心里,小钱还会感激谁?

⑴ 在小钱被确疹为白血病,急需骨髓做移植手术时。

 ⑵ 当李博士取到骨髓到为小钱做移植手术之间。

(医护人员、朋友、亲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三、激发知识冲突:

1、理解“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理解“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含义。

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演一演,写一写。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你从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不知名的青年中学到了什么?你怎么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提、移、救 

                              ———————— 

                   小钱        爱之桥        李博士、青年

23 卡罗纳

教材分析

《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读者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的点是什么呢?是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找准了“点”,就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以“爱”为线,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其次,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做精当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第三就是使课内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第四,通过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方法:

  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和人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同时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母亲》这首歌。听过了吗?大家听了后想说什么?

    (点击课件歌曲)

2、引入: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板书课题)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3、同学们,你们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好,开始。(生阅读,师巡视)读完了,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生畅谈感受:

三、深入阅读——理解“爱”

1、生默读课文,思考: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用笔画下来。(点击课件出示要求1)

2、学生交流:(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感情朗读: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引读)

4、读了这些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随机板书。

四、品析、想象——领悟“爱”

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点击课件出示要求2)

2、学生交流想法:

五、爱的延伸:

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

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师:同学们,确实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都会需要亲人、朋友的关爱,可是爱是一种能力,怎样去爱,需要我们学习。可以说,这篇课文记录的不仅是关爱同学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爱的过程。所以说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大家一──定──要──学会爱。

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对于这本书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4、走近《爱的教育》

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

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六、作业布置: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             

                卡罗纳

      老师         同学

           家长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易于学生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炫耀"、"懂得";

   2、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本文写作方法对于日常习作的启示。

过程目标:

 1、学会运用"炫耀"、"懂得";

2、在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把握人物特点,尝试课本剧表演。

情感目标:

在理解"给予是快乐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别人与尊重别人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保罗小男孩)整个故事是由什么事物引起的?(一辆新车)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工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二、品读感悟。

1、上一节课读文章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被文章深深感动了。同学们都在用心朗读,用心体会,现在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两遍,试着抓住重点的标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感动的原因,读后可以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学习两次误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主题

1、过渡:圣诞节前夜,保罗和一个小男孩偶然相遇。起初,他并没有在意那个孩子,以至多次误解了他。我们一起来快速读读课文,找找保罗错了几次?错哪儿了呢?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语句。

2、讨论后,针对重点语句加以分析。

(1)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引导学生体会“当然”一词中包含的肯定意味;弄懂“这样的”指送他小汽车的哥哥。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引导学生领会原句中隐含着的意思:像你哥哥那样为弟弟买一辆新车。)
(3)读这部分课文中描写小男孩的句子。

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指导学生读出吃惊的语气。)

(4)读保罗惊讶的句子。
(引导学生想一想,保罗为什么吃惊,初步认识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

3、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不过,保罗又错了。

(1)  读有关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炫耀”。

(2) 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呢?

(学生自由作答,体会小男孩是要弟弟相信,他长大后一定能得到一辆新车。指导朗读)

(3) 进行拓展练习:你觉得小男孩向弟弟描述的新车是怎样的?他会将怎样美好的希望种进弟弟的心里?(同桌间相互练说,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  组织讨论:你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给予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概括出本文的中心。)

(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和小男孩一样的经历,无私的援助有没有给你带来快乐。

3、体会三人难忘原因,读写结合受到教育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2、13节。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小弟弟也许是第一次这样欢度圣诞之夜而“难忘”;小男孩则为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的“难忘”是由于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会到了“给予”带来的欢乐。)

3、写话训练(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出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真正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深化。

 1、出示名言。

高尔基曾经对他的孩子说:“给永远比那快乐。”(电脑)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2、读了课文,你向想到了什么呢?拿出纸笔,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学生书写,小组交流,选相互好的,放到投影仪上,大家一块儿读。

 4、师总结:让我们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板书设计

                20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惊讶   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又错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饮马小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 教学目标:

1、学文识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也是本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二、  教学准备:

收集补充与课文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

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揭题

1、 开火车读题。题目读懂了吗?重点理解“崛起”。

2、 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3、 简介周恩来。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关于周恩来你知道些什么?

是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周恩来总理写的随笔中,他曾说十二岁那年的沈阳之行,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正是那些年的沈阳之行使他立下了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在沈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是什么对年少的周恩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二)  初读课文,梳理大意。

1、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读后请想一想,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

3、自学反馈。

(1)认读词语:

伯父 模范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妇女

闯进租界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

(2)质疑问难: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引导理解以下词语:

帝国主义模范 巡警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外国租界地)知道什么是“租界”?

(补充资料)

租界:顾名思义是被租的地方。而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3)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

(4)通过刚才几次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预设:

不懂:

词:衣裳褴褛  诸生  有志者当效周生  欺凌

句:“‘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为什么没处说理?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租界是中国的地方,而且肇事者是洋人,为什么不敢怎样?

(三)研读1—6自然段

1、自由读,发现什么?

2、课件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随机评点:周恩来的话读出他的疑惑不解,而伯父的话重点指导叹了口气说的话。

3、全班分角色读。

4、“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中华不振什么意思?伯父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不懂!那么当时的周恩来懂吗?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疑惑不解)

后来在租界里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伯父的话周恩来理解了吗?下节课学习。

四、             写字指导

重点:范  上下结构

嚷  右边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抓住“崛起”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誓言。

2、请快速地在文中找出周恩来说的这句话。并想想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 生: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第一处!还有吗?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第二次,周恩来是怎么样地回答?(铿锵有力)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一起读!

4、 周恩来是在什么时候说出这句话的?

旨在与同学们对比。如果学生讲到同学们有的……有的,直接引读周恩来的话。

如果学生仅仅讲到修身课上,魏校长问,那么引读:那天的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

而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说——

5、 听这同学们的回答,读着周恩来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呀,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却说出如此有抱负的话,真是不同一般哪,其实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背后隐藏着周恩来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二)学习7、8自然段,感受“不振”

1、 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这个故事中,用心去感受!

2、 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肯定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

3、 交流: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生:……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课件出示)

生:中国巡警。因为课文中说……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师:请你读一读!

师:一个“不但……反而……”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还有谁想读!

师:这个她字你读得很特别!为什么?

师:又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不但……反而……”来表达吗?

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谁还想读!

师: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课件出示)

生:洋人。

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一起读!

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

生:衣衫褴(lán)褛(lǚ)(——贫穷)     哭诉

师: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

中国妇女的一声声哭诉刺痛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谁来读一读!

中国妇女的这一声声哭诉更刺痛着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

谁来读一读。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

可他们这么做了吗?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师:还有哪里也刺痛了你的心?谁还想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 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4、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又早已有一个个“为什么”在他胸中激荡。谁能替他问一问?(联系7、8段)

师:为什么?为什么?一起读!出示伯父的话。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你体会到了吗?

5、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师: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你看——

(出示地图)这些蓝色的部分都设有租界!

(课件出示事例)!在这些租界里——

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也都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句誓言吧!

四、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

同学们,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多音字“曲线”,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愣住、删掉”等词语的意思,读好描写叶老修改作文后整体感受的长句子。

2.理清课文思路,通过品读叶老的几处作文修改,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感受老一辈文学家对年轻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真切指导和关心爱护。

3.       通过找读课文句子、看修改的作文图仿说练改,初步学会看人改作和评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会看人改作和评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谜

 1.字谜: “不用手攀。(打一字)”揭晓谜底:樊 (fán)

2.谜语: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打一植物)(爬山虎)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爬山虎有关。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着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一下子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3.课文写的就是这一墙碧绿的爬山虎吗?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把字音读准,并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二)正音识字

1.出示:推荐  删掉  燥热 余晖 融洽  黄昏  客厅 曲线 映入眼帘  春风拂面

请学生读准,并领读。

2.出示: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      平和    质朴

生自由读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词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引出主人公。

板书:叶圣陶   “我”(肖复兴)

3.课文围绕“我”和叶圣陶写了什么?

理清课文结构:改作文(1~5自然段)邀做客(6~10自然段)

(三)品味“修改”

1.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件事。请学生默读1~5自然段,用“_”和“﹏”分别划出我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交流,预设如下:

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用上这个句式说说看,师帮助)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

①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②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③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我的感受: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3.这么多处的修改,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我拿到叶老修改的作文后的整体印象?

⑴指名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读通读顺句子,读第4段来猜读理解“密密麻麻的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以及红色的圈、勾、直线、曲线”。)

⑵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把什么改成什么”,再写他“怎么改”,最后写上“这样改的好处”。我们从他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真正体会到了叶老先生改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其实,叶老先生改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还体现在许多地方,你能来看看,模仿作者的说法,说说叶老还有在什么地方怎么改的吗?(出示作文图仿说)

⑶同学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以及我们刚才仔细品味叶老给作者所改的作文,现在你知道这密密麻麻的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以及红色的圈、勾、直线、曲线都是什么呀?(有的是加上去的字,有的是需要删掉的部分,这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叶老对肖复兴得精心修改,认真批阅啊!)引读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虽然未见他的面,但是你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什么?

(认真、一丝不苟)作者与你有着同样的感受: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⑷引读一:当时,叶老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是70岁高龄,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在修改作文时,连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可见他是多么认真、负责,这不由得让我由衷地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⑸引读二:同学们,此时的叶老,已经是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可是他却为了一个普通的初三孩子,字斟句酌,不由得让我们由衷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4.引语:同学们,叶老先生不光给我做了细致地修改,而且还为我写了评语,但是这则简短的评语却让我终生难忘。作者在写这篇文章已是40多岁了,已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然而当他回忆20多年前叶老给他写的评语时,字字句句,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这到底是一则怎样的评语?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引读三:作为老一辈文学家,面对年轻一代,不仅给予了认真严格地批改,更有真诚地教导、关心和鼓励,使肖复兴一辈子收益终生。怪不得,我会如此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6.同学们,文章就是这样,把我所看到的修改情况和我看到后的感受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具体叙述修改情况时,

按照先写“把什么改成什么”,再写“怎么改”,最后写“这样改的好处”写得非常清楚,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作为老一辈文学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指导如“春风拂面”。

(四)课后延伸

1.课文写了两件事,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件事,可是文中却只字未提“爬山虎”,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诗意的题目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这个问题。

2.课后,老师还想请我们同学也来当当肖复兴,一句句读,一字字品这篇作文,按照先说“把什么改成什么”,再说“怎么改”,最后说“这样改的好处”的方法,选择你认为叶老改得最精彩的地方来写一写。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我”(肖复兴)

把什么改成什么

改作文             怎么改                                     春风拂面

                         这样改的好处

               邀做客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几件事?

  2、出示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文章是记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再读课文,找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交流朗读三处句子。

  三、品读语句,体验人物品格。

  引入:这三句话表面看是在写爬山虎,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三句话。

  品读句子一:“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通过读体现美。

  (2)、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3)、“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4)、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我的激动,读出叶老的平和。

  品读句子二:“落日的余辉染红了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点出关键词:沉郁、浓浓的湖水、虎虎有生气

  (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

  (2)、爬山虎显得更加沉郁,更加有活动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我”为什么也会充满信心和活力?

  (3)从叶老和“我”的交谈中,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是一亲切、和蔼可亲的人。

  (4)通过朗读来体现叶老的人格魅力。

  小结: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叶老。

  品读句子三:“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1)、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

  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写的。

  (怎样)(怎样)

  品读句子四:“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总结:

  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因为叶老()的人品和()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再读那三句话,并背诵这三句话。

  七、作业巩固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2、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老人品和作品的象征)

  作品:修改作文--认真细致

  (堪称楷模)

  人品:邀“我”做客--平和亲切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出示信封,问:这是什么?(提示学生:能说清楚些吗?它有什么作用?)板书:书信

2、师简要介绍书信:提起书信,我国很早就有一个成语——“鸿雁传书”,人们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时,就靠着书信来互通信息、表情达意。所以,还有一个成语——“见字如面”,见到那细密的文字,就像见到了写信的人。

3、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两封书信组成的课文,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齐读。

4、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关于课文中的两封书信,你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到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老师的信,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相机板书:张国强  柯岩)相机提问:张国强是一个小学生,咱们都知道?你了解柯岩吗?简介柯岩:(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5、作家柯岩在回信中引用了这句名言,单看字面,它是什么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6、这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咱们一起来细细学习。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自己读懂,并有所收获。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 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 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 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 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 格式:

① 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 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 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 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 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 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 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语文园地七
 ●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
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
性学习成果。
  ● 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
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
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 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 “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
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 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
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 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 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
写下来。
  一、 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
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
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
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
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
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
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
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
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
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 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 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 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 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
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 内容充实具体。
  B、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 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 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 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
现问题。
  B、 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
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 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 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 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
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
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
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
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