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论》读后感

 我爱世界杯的快乐 2013-10-30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