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小学生预习和复习(以4年级为例) 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1) 1. 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孩子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提高。一个具备很强自学能力的孩子,他的成绩是没有理由不好的。 既然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家长们还等什么?不管你的孩子以前有没有预习的习惯,也不管他们现在是即将上四年级,或者刚刚读完四年级,都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协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吧。 当然,也曾经有孩子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天天预习,都坚持两三个月了,为什么我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成绩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呀?” 我问那个孩子:“你是怎样预习的?” 他说:“我就是这样大致浏览一遍。” 我接着问他:“那你在浏览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或者说你发现重点和难点了吗?” 孩子摇摇头。 仅仅是听老师和同学们说预习好,便不讲究方法、不讲究技巧地去预习,自然达不到所想象的那种学习效果。这个孩子之所以成绩没有提高,就是由于他没有理解预习的目的、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造成的。如果他一直这样不讲究方法地去预习,那这种预习只会浪费他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那么,对于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有效的预习方法有哪些呢?家长在指导他们预习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方法一:不要让孩子把预习当成负担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家长都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每当孩子做完作业时,家长就会催促孩子:“赶紧去把明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有些家长还严格监督孩子的预习效果,非让孩子把明天将要学到的内容完完全全地预习一遍,而且不是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而是让孩子完全自学。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同时非但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就是这样: 小姑娘叫晓晓,是个四年级的孩子。本来晓晓的学习方法很正确,每天做完作业后,自己都会自觉地预习明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有一次她的妈妈在家长会上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便天天逼着晓晓预习。因为妈妈的参与,晓晓的学习方法全乱了,妈妈每天都会让晓晓将第二天的全部课程内容都仔细地看一遍,还让她把找出的问题都详细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能自己解决的先自己解决。 照着这种方法,晓晓每天要熬到很晚才能睡觉,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时总想睡觉,听课效率比不预习时还要低。一段时间下来,晓晓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了。 晓晓的妈妈本是一片好心,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晓晓妈妈的这一做法就是把预习当作一种沉重的包袱压在了孩子身上。如果预习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包袱,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像晓晓一样,因为不堪重负而使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如果把预习当作一种强制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还会产生应付家长的情绪:把要预习的内容草草地看一遍,最终毫无收获。 其实,预习是对新课程的一种准备,目的就是让孩子对所学的课程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但如果所有的家长都像晓晓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把老师还没上的课全部弄懂,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掌握得太多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全部掌握了,从而不再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就等于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即使孩子在预习时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从长远来考虑,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要求孩子预习时,家长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把抓”,试图把所有的知识都弄懂,这样做要么会让孩子感觉学习很累,要么使孩子对听课丧失兴趣。所以,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2) 方法二: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了解了预习的重要性后,很多孩子信心满怀地对我说:“老师,我回去之后肯定门门功课都预习。”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这些孩子:“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 也许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不让这些孩子门门功课都预习呢?”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进学习方法,想一下全线出击,门门功课都预习,这样做有点不现实。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 在爸爸的指导下,四年级的林林是这样预习功课的: 林林的语文成绩很棒,但数学成绩却很糟糕,英语成绩一般。每天做完作业后,林林都会按着爸爸建议的顺序预习功课:先预习数学,而且数学要预习的时间长一点、细致一点;接下来预习英语,英语比数学预习的时间要短,但也要细致地预习;最后大概预习一下语文,当然要是时间很晚了,语文也可以不预习。 在这样的安排下,预习已经成了林林固定的学习方法,并且,林林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在快速地提升。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那么,在这有限的半个小时里,如何合理分配,才能让预习发挥最大功效呢?林林的爸爸做得非常正确,应该让孩子把预习时间的一大部分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孩子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成人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只要能让孩子明确预习的目的,孩子很快就会掌握预习的技巧的。 方法三: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并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此外,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 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我教过的一个四年级孩子是这样评价预习的: “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的确,如果孩子能够合理地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能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那预习就会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学习方法在孩子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学习习惯。如果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在四年级就掌握了预习的艺术,那这种正确、有效的学习习惯,将能够促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业道路上一帆风顺。 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1) 在一次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会上,我问家长们:“你们的孩子平时在家里都复习吗?”绝大部分家长都说:“考试之前孩子会复习,不考试,复习没有用。”还有些家长很诧异地问我:“孩子放学回家后做作业算是复习吗?” 其实,确切地说,除了做作业,孩子每天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如果孩子学完了知识后不复习,那孩子学到的知识只有25%。但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了解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考前孩子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孩子根本没必要复习。 但家长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就知道平时孩子为什么要复习了。 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烦恼:“我家的孩子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回回小测也不错,但一到大型考试就发挥失常,这孩子心理素质太差了。” 的确,很多孩子都表示:“一进考场,什么定理呀、公式呀全想不起来了。但一走出考场,这些知识又全想起来了,真能把人气死!”很多家长把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归结为心理素质太差、考试技巧不好等。固然,孩子在考场上不能正常发挥,与家长们所说的这些原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原因却不是这些,更多的时候还与孩子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复习是否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每次考试时,每一道题孩子都有做错的可能,但有一点孩子却从来不会出错,那就是他们的名字从来都不会出错。 道理很简单,自己的名字,孩子天天听、天天看、天天写,早已烂熟于心,闭着眼睛都不会写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只要是经常在脑海里出现的东西,人就不容易忘掉,会记得很牢。孩子的学习也正是如此,只要能常常复习,孩子所学的那些知识就会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考试时又怎么能想不起来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复习是巩固孩子记忆的一剂最好的“良药”。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这剂“良药”了。我们都知道,从四年级开始,孩子所学知识的难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有时在课堂上,孩子不能完全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但通过课下复习,他们就能把这些很难懂的知识完全掌握;有时老师的讲课速度太快、所讲内容太多,他们可以通过课下复习的方式把课上落下的那些知识补全。 而对于那些一考试就“记忆消失”的孩子来说,家长更应该让他们做到平时复习了。只有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扎实和准确了,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做到有备无患。而要把知识掌握牢固,只靠一次性的学习是永远不够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练习和积累的过程,而这个不断总结、练习和积累的过程就叫做复习。 我曾经认真地观察过,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没有平时复习的习惯。每到考试之前,他们总会手忙脚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复习才好,因此只能是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大概复习一遍。这些不会主动复习的孩子,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对于多么重要的知识,他们都不会想到“这个知识老师讲过很重要,一定要记住”,也不会用心去记。因为知识掌握得不全,或者不牢固,到了考试时,孩子自然会有很多题做不出来。 而对于那些平时有复习习惯的孩子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个成绩很棒的孩子曾这样对我说过: “因为平时都在复习,所以到考试之前,我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哪些知识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哪些知识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所以不用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我就能把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都复习完。” 看,这就是平时复习与平时不复习的差别。平时不复习,考试之前,孩子只能“临时抱佛脚”;平时复习,考试之前,因为早已完成了复习计划,孩子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考试了。当然,这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也会截然不同。 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平时的复习呢? 方法一:教孩子正确处理复习、做作业、预习之间的关系 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2) 我当四年级的班主任时,常听家长们反应这样一个问题:“四年级的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的学已经够累的了,回家后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又要复习,孩子受得了吗?” 家长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前面我们讲了学习状态的很多内容,我可以用“学习状态”来回答家长的这个问题。如果孩子把学习当作沉重的任务,仅仅是完成老师留的那些作业,孩子也会觉得很累、很烦。但如果孩子进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最基本的这几个环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几个环节,并且完成之后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放学后做作业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做的事情,而预习、复习费不了孩子多长时间,又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其实当孩子能够正确地安排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这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固定的学习方法,成为孩子的一种学习习惯,而这一切都将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 那么,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处理预习与做作业、复习之间的关系呢? 我一向建议我的学生这样做: 开始学习时,先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时间来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在学习的这三个环节中,复习要排在首位,因为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孩子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通过复习,他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对接下来所做的作业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我们都知道,知识都是有一定连贯性的,孩子只有掌握了前面所学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只要父母帮孩子把这三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安排好,孩子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孩子品尝到这一流程的甜头时,自然会把这一流程当作自己学习的一种习惯。 方法二:帮孩子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 说到安排复习的时间,我们就不得不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了,这个曲线表明,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以后逐渐减慢,而且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所以把这个规律应用在孩子的复习上就是,在孩子听课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是极高的,可以达到72%;但如果孩子及时复习,当知识巩固了以后,遗忘率就会降低;当然,如果孩子在几天之后能够再复习一次,那几乎就能达到不遗忘的程度。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遗忘尚未出现的时候,就要趁热打铁,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做到及时复习,才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其实,从记忆的角度讲,孩子也应该做到及时复习。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刚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重复刺激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做到当天就复习,最迟也不要超过两天。其实,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除了要让孩子做到及时复习之外,还要让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 让孩子掌握复习的次数和疏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大部分的孩子学了新知识之后,为了应付完成作业或下节课老师的提问,复习一下就算完事了,之后就不再安排复习,把所有的复习内容都推到考试之前再复习。 其实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到考试之前,孩子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已经遗忘,那时候才复习,必然事倍功半,花费很多的力气。但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勤复习,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是最快的,所以孩子复习的次数要多,间隔的时间要短,当然,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的间隔时间可相对拉长。这样,到了一定的时间,所学的这些新知识就像刻在孩子的脑海里一样,轻易不会忘记。 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3) 1. 提醒孩子注意复习时间的分配。 是集中复习好,还是分散复习好?实践证明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优越。因为集中复习,劳动强度大,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疲劳,反而造成神经活动的抑制,使复习效果不好。有不少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工夫不用在平时,不抓紧平时的分散的复习,等到期中、期末考试时才集中进行突击,白天学习很长时间,晚上又开“夜车”,这是不符合规律的。这样做,不仅伤害健康,而且效果不佳,即使突击记下的东西,也很容易遗忘。 2. 让孩子做到间隔复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散难点,采取间隔复习法,效果更佳。这是因为人的脑神经也需要新刺激,若用同一信号以同一频率刺激大脑,脑神经极易疲劳,效果不佳。因此,对于某一种知识的复习,如果需要5个小时,最好分作5次(或5天)安排,每次只复习1小时。这种复习方法,对于那些需要加深理解、运用灵活的知识,效果尤佳。 我就亲自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把四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他们背诵同一首诗。第一组一遍接一遍直到会背为止;第二组每天背两遍,也是会背为止。结果第一组需要背18次才能记住,而第二组仅用了7次就记住了。 所以,由此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间隔复习法比一口气复习法效率要高得多。因为间隔复习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保持大脑神经的兴奋,间隔的时间还能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 当然,家长们还应注意一点,孩子复习时间不能过长,反复的次数也不要过多,不然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复习的效果。复习的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做到侧重重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其他问题,这样才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方法三:让孩子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具体的复习方法有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以及动手操作等。具体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偏好进行。有些孩子偏好视觉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默读为主;有些孩子偏好朗读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大声朗读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科目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例如对于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比如英语的语法,语文的语法规则等;对于内容比较分散,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比如语文的词语、英语的词汇记忆等;对于思考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以习题的形式加强巩固,比如数学等。 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运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一些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如果时间和环境比较好,没有干扰,就可以对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复习。 方法四:教孩子运用复习的技巧 有效的复习应该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四年级的孩子,也许他们发现不了这一点,但父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所学知识内部的联系。用一句话说就是,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 其实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指导得很到位。一位有经验的家长是这样指导孩子复习的: 每当孩子所学的知识告一段落时,我都会帮助孩子来一次总的复习。其实,这种复习很简单,就拿数学来说吧,当一章学完时,我让孩子把书合上,或者是看着前面的目录,一点点地回想。在回想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一边列提纲,一边帮助他回想:“在第一节,有一个什么公式来着?”“在第二节,有一个什么定理来着?”…… 通过这种回想式的复习方法,孩子能够很快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得很熟练,无需再着重复习了。这就提高了孩子的复习效率。 另外,通过孩子自己列的提纲,他能很快地把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有了系统性,孩子更能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了。 看,在这位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不仅能够很轻易地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而且能够很快分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复习的重点、哪些知识不用再着重复习了,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总结性的复习特别有效,例如孩子学完了一章内容或一篇内容时、期中或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中,等等。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用这种方法复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复习的效率,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四年级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这些能力都不完善。这种提纲式的复习方法,可以锻炼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孩子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说对他们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1) ——打好作文这场“硬仗” 说到语文,最令孩子们头痛的就是作文了,每当语文老师给孩子留作文作业时,他们都会撅着嘴说: “又是作文呀,我最讨厌写作文了,拿起笔来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写作文可真累,憋半天都憋不出一两句话来。” …… 四年级的孩子写不好作文,与家长对他们的早期教育有关。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等,到了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的做法却是,等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拿作文来说吧,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有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意识,但等孩子上了三四年级出现了作文难的问题,这时候家长才手忙脚乱地忙着帮助孩子去提高作文成绩。 其实,家教就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还要在最恰当的阶段去培养孩子的某种能力。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孩子上四年级之前,家长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等,孩子就写不好作文。我只是想表达,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这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当然,从四年级开始,家长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写作文的能力也不算晚。虽然没有家长前期的培养作铺垫,但到了四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理解能力增强了,他们自己也有了写好作文的欲望,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写好作文的优势。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之所以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从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作为成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很辛苦、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但却没有人认同和欣赏,我们就会觉得备受打击,从此再做这件事情时,就不会有积极性了。这就像孩子写作文,虽然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写,但得到最多的却是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先让孩子有成就感,才能让孩子消除畏惧感;让孩子消除畏惧感,孩子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越写越棒。这其中,让孩子享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是最基础和关键的一环。 对于那些害怕写作文的孩子,我一向是这样鼓励他们的: 我曾教过一个视作文为“仇人”的孩子,他叫小勇。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但到最后交作文时,我发现小勇只写了一句话便交上来了。 为了鼓励小勇写作文的信心,我改变了以往在班上读“范文”的习惯,这次改成了读“范句”。于是,作文课一开始,我就这样对同学们说:“这次同学们写的作文都不错,每一位同学的文章中都有十分精彩的句子,你们来听这个句子:‘时间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我们无论如何都抓不住它。’怎么样,精彩吗?”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这时我故意问大家:“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谁的作文吗?” 同学们都摇着头说:“不知道。” “这是咱们班小勇同学写的,小勇同学最近的作文水平一直在提高……”当然,我没有告诉同学们,小勇的作文就这一句话。 以后的作文课都是这样,不管小勇的作文写得如何,我都会从中找出一两句写得还不错的句子来给大家读。没过多久,我惊奇地发现,小勇不但不惧怕写作文了,而且经常主动写作文让我点评。 这个把孩子作文中优点放大的做法,不仅适合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也十分适合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写作文时使用。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我又不是专门的语文教师,作文的事情我也不懂,我怎么去指导孩子呢?其实,要让孩子写好作文,并不需要家长懂作文,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于您的鼓励和欣赏。 无论孩子的作文写得多么不好,只要家长用心,都会发现作文中出彩的地方,比如,孩子的作文感情表达得很真挚,孩子的作文观点很独特,孩子的作文错别字很少,等等。只要家长抓住一点,真诚地表扬孩子,孩子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马上就会减少。当家长表扬孩子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像小勇一样,积极主动地写作文找家长点评,这说明他不仅不再惧怕写作文了,而且把写作文当成了一种乐趣。 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2) 在这一点上,一位妈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四年级的梦琪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摘录自己作文本上的优秀句段,便不解地问妈妈:“妈妈,你摘录这些句子有什么用呀?”妈妈很骄傲地说:“这些都是老师评出来的优秀句子,妈妈要把它们摘录到一个本子上,并且把它珍藏起来。 看,梦琪的妈妈也不懂写作文,但她懂得欣赏孩子的作文,她的这一做法一定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要把作文写好。有了写好作文的欲望和动力,孩子离写好作文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四点快速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方法,家长们在欣赏和鼓励孩子的同时,可以借鉴以下的几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成绩。 方法一:让孩子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写作文其实就是写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可写,说明他们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敏锐的观察力和真实的感受力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孩子的观察力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很强,而那些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很差。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带班里的学生去郊游,去之前,我没有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回来之后,我问这些孩子:“这次郊游中,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事物,都有什么感受?” 那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说:“老师,我看到河边的柳树发芽了,站在河边向远处望,就像图画一样,那些树都被染成了嫩绿的颜色,特别漂亮;小草已经从土地里钻出来了,我甚至能感觉到它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而那些平时不善于观察的孩子却苦恼地说:“我怎么什么也没发现呢!” 这就是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与不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差距。这下,家长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下笔如流水,而有的孩子写起作文来就像笔重千金一样了吧? 更多的情况下,孩子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在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每一位家长都有过带孩子去公园的经历,但在公园里玩耍的过程中,家长们是否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呢?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家长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从来不怕写作文了。 每次带孩子去公园玩,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问小枫:“你看到什么了?”刚开始的时候,小枫很烦妈妈的这个问题,“所有的事物这不都在眼前摆着呢吗,妈妈你怎么还问我看到了什么呀?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呀!” “那可不一样,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他们所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就像看到秋天的落叶,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收获,而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悲凉一样。” 问的次数多了,小枫也就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问题,因此每次他都会积极地回答妈妈的问题: “我看到了一幅这样的‘画’:青山,绿水,一家人划着小船,在船上享受快乐。” “我看到了百花争艳,但牡丹花是百花中最神气的‘花王’。” …… 也许是多年以来,小枫已经习惯了妈妈的这个问题,此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用妈妈问,他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讲给妈妈听。 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像小枫的妈妈这样有意识地、耐心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体会,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像小枫一样能够敏锐地观察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具有了出色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家长们还怕他们写不好作文吗?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为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任务”。例如,让孩子带着观察任务去公园玩;当看到那些跟他差不多的孩子在大街上卖花时,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等。当这些硬性的任务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行为时,观察和感受生活就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无数事实证明,拥有这种好习惯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写不好作文的。 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3) 方法二:鼓励孩子去积累词汇 我一向认为,孩子们写作文是一个先积累后创作的过程。前期的积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素材的积累;一是词汇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获得素材,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二是通过阅读来获得素材,这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重点讲到,在此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一篇作文会因为词汇丰富而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因此,丰富的词汇是一篇优秀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那丰富的词汇量从哪里来呢?一位曾获得过优秀作文奖的孩子告诉我,丰富的词汇量从阅读中来。的确,一个词只有放在特殊的语境中,孩子才会很容易地把它记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我的学生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背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并且,我还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只是家长要讲究策略,不要采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孩子去读、去背,而是通过别的方式,为“词汇积累”换一件“外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词汇量。例如,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通过古诗接龙、诗词接龙、歌词接龙的游戏来增加孩子的词汇积累量,等等。 另外,一位家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点“笨”但很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没事多翻翻词典,以下是他的原话: “我与孩子约定,不论在哪里遇到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词,例如,在某一张海报上,在公共汽车上,在随手翻阅某本书刊的时候,都要把它们记下来,并通过翻阅词典把它们搞明白。 当然,孩子在翻阅词典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可不是仅仅把他遇到的那个词搞明白了就完事了,还要把这个词在词典中前后左右的几个“邻居”也弄懂,并把它们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孩子一下就可以掌握好几个词汇了。”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而且还能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词汇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这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而且对孩子整体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三:鼓励孩子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记得有位同事曾说过“修辞是作文的魔鬼”,的确如此,如果少了修辞,每篇文章都会减色很多。而如果在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增添几处恰当的修辞方法,那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变成一篇出色的文章。 四年级左右的孩子刚刚接触修辞方法,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如果父母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方法,孩子不仅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些修辞方法,而且很容易就会把他们运用到作文中。 一次,四年级的牛牛作文没有写好,爸爸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搞得呀,作文成绩像坐滑梯一样下降得这样快?” “老爸,你也太夸张了吧!”牛牛不服气地说。 “噢?你知道老爸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方法吗?” “当然了,我不但知道夸张,还知道比喻、拟人、排比呢。” “那我来考考你它们都怎么用,‘牛牛的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红苹果。’爸爸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 “那你能说一个拟人的句子吗?” “听到了雷公公的呼唤,小雨点们像听到了命令似的投向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好小子,你说得很正确。其实,只要你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你的作文成绩马上就会提高。不信,你再写一篇作文重新让老师评分,肯定要比你现在的作文分数高得多。” 其实,很多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时,都会鼓励孩子去运用修辞,但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根本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修辞。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运用修辞时,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在孩子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修辞后,才鼓励他们运用在作文里。 但家长也应该注意,鼓励孩子多运用修辞,并不等于鼓励孩子把不相干的几个修辞句子堆砌在一起,或者在不适合用修辞的时候刻意去用修辞,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反而是把孩子引入了写作文的误区。 方法四:运用“看、听、感、想、做”来充实作文。 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4)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写不好作文。其实初学写作文者都面临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像流水账,要么干巴巴的像豆腐干。从修改孩子们作文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个写作文的好方法,对这些初学写作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法就是运用“看、听、感、想、做”来充实作文,让作文变得丰富起来。 很多家长常常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指导孩子写作文,他们经常苦恼地向我求救,每当这时,我都会给家长们提这样一个建议:问孩子五个问题即可。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你想到了什么?你又做了些什么? 一位妈妈是这样指导孩子修改作文的: 一次,老师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烦恼》,菡菡是这样写的: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看了菡菡写的作文,妈妈忍不住笑了起来,但仍然不忘表扬孩子: “你想到这个角度很好,每个孩子晚上独自在家里都会害怕,这确实挺令人烦恼的。” 妈妈想了想继续说:“但你写的这篇文章不够生动,你自己读读,是不是有种干巴巴的感觉?” 菡菡点了点头,然后问妈妈:“如何才能让文章变得生动起来呢?” “这样,妈妈只问你五个问题,当你一个人在家时,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 “听到了什么?” “听到厨房里‘砰砰’的声音。” “那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我感觉好像有小偷进来了。” “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小偷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把咱们家的钱都偷走,然后把所有值钱的电器都搬走。” “想到这些后你是怎样做的?” “我躲到被窝里,把头蒙住,不敢动,盼着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其实,把你回答的这几个问题连起来,一篇很好的作文就成形了,不信你试试。” 菡菡真的按着妈妈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或是听到厨房里‘砰砰’的声音,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有能力指导孩子写作文,仅仅是问孩子五个问题,然后引导他把所回答的答案写出来。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能够把这几点写清楚的作文,已经算很出色的作文了。 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学写作文的初级阶段,正是盛产“流水账式”和“豆腐干式”作文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掌握“看、听、感、想、做”这一写作技巧,孩子的作文分数很快就会提升上来。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这种“公式型”的写作技巧会把孩子的思维束缚起来,或者会使孩子在写作文时,不再动脑筋,直接按着“公式”去套写作文,在这样的方法束缚下孩子永远写不出好作文。 家长们的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孩子按着“看、听、感、想、做”这种模式去套写作文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过程。当孩子熟练掌握了这一技巧后,他们便能做到灵活运用,不用再去套用这一模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