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人的饮食

 茶香飘万里 2013-11-06
南通人的饮食 南通地处江尾海端,历史上为五方杂处之地。南通的先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其时荒滩草丛,有猎不完的飞禽走兽;江海河塘,有取不尽的水产海鲜。《博物志》中所谓的“东南之人”。“西北之人”视为“珍味”的食俗,南通兼而有之。更为难得的是,南通天气温和,雨水充沛,河网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一年两熟,夏秋有收,稻麦瓜豆,应有尽有。淡水、海水两大类水产品种齐全,资源丰富。 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挖掘,不仅表明南通西北部早在五千年以前,便已有了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而且从出土的大量糜鹿牛羊猪骨、谷粒和柴草灰烬中,可以获知当时青墩人的饮食概貌。然而,青墩人只是广义上的,而不是狭义上的“南通人”的祖先。最先来到“胡逗洲”上“煮盐为业”的“流人”,作为南通初民,他们所生活的沙洲,四周环水,孤悬海天,赖以为生的除了开荒垦地,种植五谷以充当主食外,恐怕就只有依靠捕捞“鱼虾螺蚌”和猎取“狐兔獐鹿”来补充食品了。 《临海水土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往郡二千里……一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而啖食之,以为上肴……”这种普遍流传于东南“蛮夷”居地以盐渍腌制鱼肉的风俗,在濒临黄海、盐产富甲的南通,更是盛行久远,传沿至今。 古胡逗洲和海门岛以东的土地,成陆时间较晚,原先乃浅海沙洲或海滨滩涂,经历年围垦而成良田。乡民多数自江南和崇明岛迁徙而来,也有部分来自长江上、中游,操吴语启海方言(即“崇明语”),其生活习惯与饮食习俗与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多有差异。这一切,正是构成南通饮食古老、复杂和多样化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南通人的主食是粮食(水稻、三麦及其它杂粮)。南通地区是长江冲积平原,海岸东移,地势西高东越窑青瓷皮囊壶(晚唐至五代)低。人们依据各地的地理、土质、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耕作种植。如皋市西乡是“高沙土”,蓄水性能较差,适宜种植耐干旱作物,如玉米、高梁、山芋等。海安、如皋两县东部,海门、通州西部以及南通市郊,均以稻麦为主。如东、海门、通州、启东东部,原系沿海滩涂,地含盐碱,开垦后很适合棉花生长,换茬种粮以三麦、玉米居多。 从历史上看,南通人特别是农民,主粮是大米和三麦。南通所谓的“三麦”,系指小麦、大麦、元麦。一个地区三种麦类都种,在其它地方似不多见。特别是元麦,外地一般很少种植。过去南通农村,不太愿意种植小麦,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南通人不似北方那样嗜好面食;二是小麦病虫害多,治理麻烦,且成熟较迟,影响水稻的莳插。每当夏收夏种之时,小麦登场,稻田耕莳,农人们辛苦万分,难以兼顾,弄不好还会贻误农时、减产减收。所以,南农家宁可多种元麦、大麦,而不愿种小麦。 过去,南通农民生活艰苦,秋熟稻谷、棉花多用于交租纳粮,全家一年的口粮主要依赖大麦、元麦和其它杂粮。如东、如皋、海安一带,将大麦(或玉米)磨碎,用以煮饭烧粥,俗称“采儿饭”、“采儿粥”。市郊、通州市人将元麦磨碎,俗称“粯子”,启海人则呼之为“麦粞”。其实,粯子并不好吃,特别是“光粯子”饭(粥),一般人恐怕很难下咽,有两首民歌唱道: 东山日出向上来, 棍子薄粥盛了两春台; 想吃你就喝上两三碗, 要吃白米秋上你再来。 姐儿吃饭面朝北, 顿顿吃饭顿顿哭。 亲娘问她什么事? “五忙六月喝薄粥, 一碗薄粥喝到底, 三粒粯子两粒米。” 古老的民歌,绘声绘色地反映了往昔农家饮食的艰苦。 每当夏收之际,元麦最先登场,麦场上连枷挥舞,黄金飞溅,脱粒后晒干净,磨成粯子,并从中筛取“元面”。元面可擀成粗面条(俗称“元面条儿”),也可加酒发酵蒸馒头(俗称“元面馒头”)。元面呈黄玄色,质地粗糙,口感甚差。但其时正当春荒之际,农家缺粮日久,元面便成为大忙时节的上好食品。小麦成熟晚,最后登场。农家节俭,加工面粉时,不分“头面”、“二面”,从头磨到底,中间不过筛,图的是少出麸皮。这种面粉俗称“一条龙”,可谓是“混合面”。因其色黄,故又称“黄面”。唯有家里女人“坐月子”(生小孩)或富裕之家,才吩咐磨坊主人多留麸皮,磨制白面。一般人家只在小麦回仓才能吃上一顿面条或干面烧饼。自此以后,除非家里来了至亲好友,擀面条招待,平时桌上很难见到这种“高档”白面食品。 南通地区水稻有籼、粳、糯三种。另有一种“旱稻”,生长在旱田旁边,不需灌水,因其产量太低,人们很少种植。“旱稻米”煮饭,有一种特殊的诱人香味。物稀为贵,颇受珍重,可惜现在已很难寻觅了。城里市民爱吃饭米(粳米);而乡下人过去多吃籼米。糯米(南通人称“茶米”)用以蒸大糕、裹粽子、搓圆子、做“浆糟”(酒酿)、酿米酒,一般不用以煮饭,因其太黏,难于消化,而且出饭率低,很不经济。多数农民一年到头很难吃上几顿“光米饭”。即便是家境较好的农户,平时也总是吃由粯子、采儿和少量大米混合煮成的饭粥。有人家来了城里亲友,煮一锅半米半粯子饭,把下层米饭盛给亲友吃,自己则吃上层的粯子饭;煮粥时或在光税子粥锅里放一只装米的小布袋,或以粥汤泡煮的光米饭待客。农村还有一个风俗:每当水稻收割,新谷登场,各户多少总要碾些大米,全家人欢天喜地吃上一顿新米饭“尝新”。新米饭糯软适口,有一股新谷的清香,人人爱吃。这也算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的一种报偿吧!一年到头,能吃上白米饭的还有大年夜和正月初一,其余时日,只能是“半年糠半年粮”了。启海一带在大田里夹种玉米,他们称之为“大(音“度”)米”,管玉米磨成粉的叫“大米粞”,用以煮饭熬粥。祝子,他们叫“麦粞”。这些是启海人的主食。而如皋西乡因属沙土地带,不种水稻,故平日只能以玉米、高梁、山芋混合作主食,生活更为艰辛。 现在,南通无论城乡,人们均以大米为主食,面条、馒头、包子、大饼、馄饨、饺子等只是常见的辅食而已。老一辈农民视为主粮的玉米“采儿”、元麦“粗子”等,现已基本上作为饲料,用来喂养鸡鸭猪鱼,发展副业生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