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高三家长的五点建议

 家有学子 2013-11-10
    今天在北京新高三学习群给家长们提出五点建议,并且回答一些家长提出的问题,把相关的内容汇总一下发在博客上让大家共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参考。
    这些年我一直接触家长,或者说几乎每周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和家长打交道,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数据:40%的考生因为无法忍受家长唠叨影响情绪的稳定性,甚至出现挫败感、自我怀疑、甚至退宿。希望老师和家长不要总是围绕学习成绩唠叨的学生占75%以上。这里给家长提出五点建议:
     1.家长对孩子成绩产生的直接积极影响可能性很小,但是要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性很大。

     2.学生很难做到每次考试都进步,我接触那些优秀的考生也是这样的,成绩波动很正常,即便是出现大的波动,但是最后绝大多数高考都出于很好的状态。

     3.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报班、买资料、下载资料、请老师、、、因为在没有弄清楚孩子真是需要前。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某科成绩不好就请老师,结果一半以上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例如说某学生数学成绩不行,多数家长的做法就是觉得找一个老师补补就行,可是老师换过来换过去,成绩还是不见提高。我要是这个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他在这科上存在哪些问题,现在水平到什么程度,有多少时间用来学习,或者说从哪些模块开始学等等。然后再和老师谈,根据孩子的问题,和老师去谈,而不是拉过来就上课。

     4.家长在饮食上,孩子作息上能起到直接帮助。作息上是为了孩子更好的休息,饮食上帮助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但是目前情况哪家都不缺营养,所以说家常饭就行。家长可以督促休息,但是一定不能鼓励孩子疲劳战。

     5.家长可以找老师沟通关于孩子的事情,但是前提是家长自己解决不了的,确实需要老师分析和帮助解决的,千万不能遇到什么情况,就给孩子老师打电话,因为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想想,他们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家长,精力确实不允许他们做到跟踪服务。任何一个老师都喜欢睿智的家长,聪明的孩子。思考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想问题是一个家长变得睿智的基点。

     回答家长问题部分:
     G3京理(532246XXX)  13:44:12
祝老师,您好,老师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没问题,但是孩子各科起伏不定是怎么回事?
回答:一定要明白,学习和考试是两回事,会学习的学生不一定会考试,会考试的学生不一定努力学习。 

     G3京理 (532246XXX)  13:46:20
     为什么孩子考试前会很焦虑
     回答:我觉得孩子可能在考试环节出现问题,包括训练,还有对考试预见性,所以会学习不一定会考试,很多学校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孩子觉得好好学习,甚至玩命学习成绩就一定好,其实不尽然,会学习得会考试才行啊。也就说,摆在考生面前的有两个体系,一是学习体系,二是考试体系,对于那些一直努力学习,就不会考试的学生来说,对士气上影响很大。
     秋天(1186541XXX)  13:51:53
祝老师:有的孩子情绪化,成绩起伏很大。发挥好成绩就好,发挥不好,成绩就下滑的厉害。您说是不是还是学的不扎实?
回答:不一定,我觉得备考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考虑到:
1.下一次考试什么时候?
2.考试涉及哪些知识点和题型?
3.在考试中你有哪些问题常被暴露出来?你在考试中对担心出现什么问题?
4.现在离考试还有多长的时间?你打算花什么样的时间去处理你可能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且需要通过哪些训练来巩固和提高?
5.你考试的目标怎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定要教会学生思考,毕竟上大学以后还会遇到考试,这叫”预见性“,预见性是人能力的一种,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个环节。所以提倡学生一味的跟着老师走,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你考试会出现哪些问题,你都没有预料到,一到考试的拉过来就考,能不出现问题吗?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考好了,就这一段时间学习了,考不好了,就觉得存在很多问题了,其实问题就出现在这备考上,这个环节正好体现了学生一种能力,这能力叫预见性。

     G3西城云里雾里(448524XXX) 13:57:10
祝老师,孩子的历史答题老是所答非所问,答不到点上,老师说自己感悟,这好像有点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回答:您孩子答历史题少了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匹配
    就是说你在答历史题的时候,答题内容一样要与所给的材料、时间、不同时间段的政治和经济等特点、分值、立场等匹配起来。这样的话,你才能百发百中,最大限度的得分。
    例如举几个例子:
    2011年北京卷,选择题第21题: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1)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2)工业革命  (3)殖民掠夺  (4)奴隶贸易
  A(1)(2),B(2)(4) C(1)(4)D(3)(4)
     那么在答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匹配”,一是与时间“16——17世纪”匹配,和空间“英国”匹配,与题目要求“原因”匹配。那么这个题目答案就一下子出来了。这段时间,英国还没有成为海上霸主,也没有进行工业革命,这些都是在18世纪,因此与时间上就不匹配。所以答案是D。
    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行动,出现的原因有:
    (1)《马关条约》签订,(2)提出改革要求遭到拒绝,思想发生转变(3)“西学”传入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1)(2)(3)B(2)(3)(4)C(1)(2)(4)D(1)(2)(3)(4)
    那么答这个题目,看看时间与事件上是否匹配,孙中山28岁那年,应该是1894年,《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因此在时间和事件不匹配,答案不含有(1)。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材料题:
    唐太宗发现一个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以上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全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期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怎样的特点?
     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与时间匹配“唐代初期”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结合,与材料内容匹配,材料中说皇帝的由于受到法权掌握者的建议,就改了决定,于是可以得出当时皇权受到相权和法权的制约。与问题匹配“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马上想到:集体决策,具体表现为君臣、中央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因为没有做到匹配,所以才会答非所问。
     欢迎北京新高三家长加入北京新高三学习群(68140201)文科家长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