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来森 读书人读书,各有所取,也各有藏否。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态度。生活中,文人相聚,常常谈得到所读之书,“某人的书不行”“某人的书,这里不好,那儿不怎么样”,这样的评价语言,充耳皆是。似乎,找不出别人书中的短处、缺点,就不能彰显自己学问的深厚、阅读的高明。 前些年,也曾经有人在阅读余秋雨的文章后,专门挑剔出了大量“错误之处”,并结集成书出版。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是为了给余秋雨纠错,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学识比余秋雨更渊博? 凤凰卫视电视人王鲁湘曾回忆他学生时代,阅读朱光潜先生翻译的《美学》,他说:“那时我把美学读得非常仔细,自以为是地在正文和注释中挑出了四十多处在翻译上和表述上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整理出来,给商务印书馆寄出了一封信,托他们交给译者朱光潜先生。”这是王先生思想成熟后的回忆文字,文字中特别加了一个“自以为是”,带点自我嘲讽的意味,可见,他对自己学生时代的“挑剔性阅读”,是基本否定的。 那时先生尚年轻,实在也是情有可原。 这种“挑剔性阅读”,是专门寻找别人书中的短处,也可算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但至少不是一种上好的读书方法。从态度上来看,确是有失文人的厚道。 一部《金瓶梅》,有的人读出的是色情,有的人读出的是故事,有的人读出的是民俗,对于扬之水来说,她读出的是“名物”。扬之水曾列出对她影响最大的三本书:《管锥集》、《知堂书话》、《金瓶梅》。她说:“《金瓶梅词话》是日常生活史的细节、索引——它带我走进名物研究,直到今天。”扬之水,没有把阅读《金瓶梅》的着眼点放在“色情”上,而是放在了“名物”上;色情,是《金瓶梅》的短处,扬之水,舍其短,取其长。 再来让我们看看大师们的读书吧。 金克木先生给学生讲自己读书秘诀,说:“读书,可以把书当做老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胡洪侠在评价金克木先生的这句话时说:“这是老辈学人以宽厚之心读前人之书的一番‘平常心’,如今的‘酷评家’很难理解了。” 文化名人熊十力先生曾教他的弟子徐复观,阅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某日,先生问徐复观读了之后有何心得,徐复观回答说他读出了许多不能同意的地方。“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熊先生还没听徐复观说完就火了,怒声斥骂道:“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你这样读书,真太没出息了。” “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掷地有声,说得多好啊。 其实,读书,就如品人。既然“人无完人”,也就“书无完书”了。我们看一个人,是应该先看、多看他的优点、长处的,若然只去关注、挑剔人的短处,那么,这个世界就一无好人了。如果多看了一个人的好处,久而久之,这个人的坏处,也就变得让人可以谅解了。读书,亦是如此。读出书的好处,你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得到高尚的修养。 所以说,“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不仅是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也是关乎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阅读于青年文摘月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