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读 书 体 会 |
By 秋雨桐 发表于 2007-9-23 21:26:00 |
4
大马路小学 刘杰 我再次读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读书时要思考。 我们常说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其中,善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读书要思考,否则就像吃饭不消化。我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想到了我们班的学生小S,他上课听讲不专注,属于"乱动型",以前,对于他我更多地想着"他怎么就和别人不一样呢?",在我眼里,他好像就是一个抽象的学生,我没有更多地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父母带给他的影响,也不太关注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反正,别人在听讲,他也应该和别人一样专注的倾听;别人在发言,他也应该和别人一样有话可说;别人做事快速有效率,他也应该跟上节奏不能落下……结果如何呢?这个统一标准他没有达到!课堂上,他睁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左顾右盼;下课了,他无可奈何地在别人出去玩的时候把空缺的语数外作业逐一补齐。他活得累,老师也累,但是--他不光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差,把学习变成了负担,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第98条建议中说到:"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尖锐犀利的,是发人深思的。我们常常说:"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话说得到位,但真正做到的吗?我思考自己是不是把学生当成了机器零件,我就是兢兢业业工作在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 一个好的老师,要用爱的眼光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用宽容的胸怀接纳某一类孩子,用适合"这一个"学生的方法帮助"这一个具体"的孩子! 二、思考后要实践。 一说到后进生,我们通常的想法是课堂上的内容给他们补补,增加一些习题让他们做做,找到他们的家长谈谈。效果怎么样呢?老师该补的补了,该训的训了,该生的气生了,付出了很多,却是徒劳无功,收效甚微。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他的观点:“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阔大他们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些书。” 于是,小s成了我的第一个“帮扶对象”,我每天留下他15分钟,让他读一篇故事给我听,书里都是短小的童话,每一篇都带有拼音和彩图。第一次读时,没想到这个孩子的语感是那么差,带有拼音的短句子,也很难读通顺,要么断句,要么重复,要么加字,要么读错行……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他读着我纠正着,读破的句子反复读,读到通顺为止。读完了,我们针对故事互相提问题,对于他的回答,我充分作了肯定:“很好。”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愉快的眼神。坚持了一个多月,小s竟然进步了,能坐下来了,上课不再乱动,写了几篇好日记,字也漂亮了,成绩也有了进步。家长看到了进步,特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三、实践后要总结。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思考后付诸实践,我写了一些感受,题目分别为《对于思考的再认识》、再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今天下午,刚刚放学,就见他主动拿着书来找我了(这可是第一次),因为要放学,我让他等我一会儿,放学送队回来,正好见到了一个家长,就耽误了十几分钟。回到教室里,值日生在打扫教室,小s竟然站在讲台上耐心地等待着我。我很高兴,就选了一篇故事让他读给我听,没想到的是他的进步很大,虽然还没有达到正确、流利,但正确率却大有提高,尤其跟他自己比,那的确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阅读。问完问题以后,我从办公室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玩具小人,悄悄地递给他说:“今天,你进步了,读得很好,老师奖励你一个小人,好吗?”小s接过来,又高兴又激动地说:“ 我还不知道,用这种个别阅读的方式会不会提高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一个个案,我会认真对待,探寻这种方式的有效性。但无论这种方式有没有效果,我都可以确定:老师对他的这种关爱、这种特殊待遇,一定会成为他不断进取、渴望进步的不竭的动力! 以上是我最近的读书体会,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