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氏家族:五百年传承的收藏世家

 非人磨墨墨磨人 2013-11-16
  富春山居图
  西泠印社

 

  故宫博物院创办人之一吴瀛之孙,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戏剧演员新凤霞之子——吴欢生长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世家。吴氏家族是宜兴最大的官宦世族之一,从明朝至今,吴氏家族已传22代。明清两朝,吴氏出过42位进士,其中吴国华是榜眼、礼部尚书;吴宗达是探花、大学士;吴中行是翰林院掌院学士……
  说到收藏,吴欢解释说:“我家的收藏,多数都是继承的,我买来的少。我们家是十几代的官宦世家,这些藏品都是历代祖辈积攒起来的。所以我与时下喜爱收藏的多数人不太相同,没有什么淘宝的经历,主要靠继承,被人称为收藏家有些不敢当。”吴欢讲述其家族的收藏故事,展现出的是一个家族五百年来的风云激荡和它所见证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吴氏家族开创的紫砂文化
  随着收藏市场热度的不断提升,紫砂壶的收藏成为众多藏家关注的焦点。宜兴紫砂壶由生活器皿升格为艺术品而驰名海内外,这与吴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紫砂壶第一次作为艺术品展出,便是陈列在宜兴进士吴仕家的楠木厅,而历史记载中第一位紫砂壶著名工匠供春也出在吴家,“供春壶”早已成为紫砂收藏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据《宜荆吴氏族谱》记载:明朝吴仕的曾祖吴以德,祖父吴玉,父吴纶,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经营传承,到吴纶时已家产丰厚,拥有“田万亩,山万峰,园以畦计,泉池以泓计,树株计,竹获苇数千,牛羊蹄千,僮指千。”除城中有房产外,城南郊还有“南樵”与“渔隐”两处别墅。吴纶之子吴仕(字颐山),明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
  吴纶、吴仕父子偏嗜茗茶,与当时江南一带如沈周、董其昌等书画文人名家往来密切。晚年,吴纶早已无意仕途,成为一位醉心山水的“茶痴”,对茶有特别的爱好,在“武林吴苑”间遨游,与当时“骚人墨士往来唱酬”。这些文人墨客中,就有“吴门四家”,即文徵明、沈周、仇英、唐寅,其中文徵明还留下了《谢宜兴吴大本寄茶》的诗文。
  吴纶、吴仕便是最早把宜兴紫砂从一般生活器皿引领成为艺术品,开创了紫砂壶艺术的先河,至今已风靡全国乃至海外,在拍卖会上屡破千万佳迹。
  供春是历史公认的宜兴紫砂艺匠代表人物,其作品“供春壶”更是享誉后世。从明朝后期开始,便有很多人对“供春”其人进行过研究。明学者刘銮《五石瓠》载:“宜兴砂壶创于吴仕之仆曰供春者,及文而名,人称龚春。”因此供春是宜兴吴家仆人这一点是历史上一致的看法,只是在“龚春”的姓氏和性别上有分歧。
  吴欢表示,紫砂这门工艺虽出于民间匠人,倘若不与文人士大夫阶层联袂,就不可能有高品位的追求与日后的发展,“供春”的传说,落在实处,乃是吴纶、吴仕父子的替身而已。

  《富春山居图》与吴家渊源
  2011年6月,元代黄公望所作《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和后段《无用师卷》,经历了361年的分离后,终于在台北共同展出。《富春山居图》被称为“画中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富春山居图》六百余年的收藏历史上,曾经有近五十年,一直保存在宜兴吴氏家中。此画如今被分为前后两段,便与收藏家吴洪裕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此后,又有多位吴氏家族成员与这幅名画发生关系。在这幅传世名作的收藏、毁坏、修复甚至南迁中,都能看到宜兴吴氏家族的影子。
  《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师。至明代画家沈周收藏前的一百多年中,收藏情况不明。因此,沈周成为《富春山居图》有史料记载的第二个重要收藏人。而沈周与一生偏嗜茗茶的宜兴吴纶吴仕父子过从甚密。沈周之后,《富春山居图》辗转多人之手,最终落于吴纶吴仕后人吴洪裕之手。
  明万历二十四年,董其昌购得此卷。董其昌晚年遭难,迫不得已以重价把《富春山居图》典押给同为万历十七年同科进士的好友吴达可,以期过后境遇好转赎回,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达可为吴仕之子,其后将此图传给儿子吴正志。吴正志在万历四十八年去世,这张画就传到他的幼子吴洪裕手中。
  吴洪裕荫前人的福,成了名震一方的收藏家后,虽没有看到他对茶壶有多少热衷,但对书画的“痴迷”无人能及。据说吴洪裕极为喜爱《富春山居图》,特意将藏有《富春山居图》的这幢楼改名为“富春居”,安放名画。他每天茶饭不思地观赏临摹,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南田在《瓯香馆画跋》中曾经记载: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万贯家财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可见吴洪裕对这幅画的痴迷程度。而他的这种痴迷,却给这幅传世名画带来了一场大劫难。
  清顺治七年,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念念不忘《富春山居图》,决定焚图殉葬。万幸的是,就在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迅速从火中抓住已燃着的画卷,用力一甩,把画抢救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卷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其余部分也是火迹斑斑了。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此画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火烧之前,画卷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定名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大约有636.9厘米横长,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的前后两段后来分别流入不同收藏家手中,其中《无用师卷》于乾隆年间进入皇宫,却被当作赝品收藏了两百年,直到故宫文物南迁时才沉冤得雪。而《剩山图》则在抗战期间为大画家吴湖帆所得。经考证,学者发现《剩山图》的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吴湖帆,出身浙江吴氏,也与宜兴吴氏有着姻亲关系。
  1924年,吴欢祖父吴瀛任民国北京市政府坐办(秘书长),参与创办故宫博物院,被民国政府委任紫禁城“接受代表”,首任“故宫博物院常委”、“古物审定专门委员”、《故宫书画集》首任主编,在当时的文化界举足轻重。同时,他也是故宫文物南迁的监运员。在抗战烽火燃遍全国的时候,《无用师卷》与600多万件文物一起,十余年中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辗转运抵南京、四川、贵州……至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又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从此,《无用师卷》与《剩山图》分离两岸。
  西泠印社旧址原为吴、李两家婚房
  吴欢至今还保留的一幅书法,道出了吴家与西泠印社间的渊源。吴瀛的祖父,钱塘候补知府吴殿英早年在浙江任平湖县令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上司,浙江杭嘉湖候补道李辅耀。他们结识时,一定想不到日后能成为儿女亲家。用吴欢的话说,这位李道台,人称河定公,亦非等闲人物,“西泠印社五位创始人中,第一位便是李辅耀,出钱、出地、出力创办了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的社址即李辅耀赠送,社名也是源自李辅耀的书房‘西泠寓斋’。”
  这话听起来,难免让人觉得有些疑问。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铭、吴石潜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如此看来,西泠印社与李家、吴家似乎又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创社以来,从建屋修亭,到疏浚泉眼,所需款项,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最初的资金由“创社四英”合捐,吴隐(字石潜)捐了490元大洋,丁仁252元,叶铭186元,王禔162元。当时丁家已家道中落,靠出售祖上藏书贴补家用。
  李辅耀父亲名叫李黼堂,父子俩定居杭州后,非常喜欢西湖边的孤山景致,于是大孝子李辅耀就置地筑别墅,父子都嗜好金石书画,一来二往,别墅就成了杭城文人的雅集之所。而李辅耀的儿子李庸、外孙唐醉石与西泠印社几位创始人是至交。
  为开拓财源,西泠印社创始人设立了两种形式的社员:一是基本社员,需在金石、篆刻或字画方面有一定成就;另一种是赞助社员,能够为印社的发展出钱出物。社会各界人士的扶持,最终成就了西泠印社。当李辅耀卸任准备回湖南老家之际,与李家的小盘谷毗邻的西泠印社的名声已传扬开来。出于对金石书画的厚爱,已回乡的李辅耀于1911年叫儿子李庸来到西泠印社,转达了将小盘谷无偿捐赠给西泠印社的意愿。小盘谷清幽雅致,岩石错落,是西泠印社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
  吴殿英的女儿江苏吴氏吴琴清嫁给了李辅耀的儿子李青崖,属早年官宦人家门当户对的旧习。据李度回忆,其父李青崖婚事是由祖父李幼梅决定的,“当初母亲嫁父亲时,外婆庄还(即近代著名政治家庄蕴宽二姐)本不同意。说湖南人太凶,喜欢打老婆,但外公吴殿英坚持嫁女,外婆只好服从。事实上,母亲嫁到李家后权威很大,父亲很尊重母亲,两人恩爱一生。他们的结婚洞房在杭州小孤山,回长沙前将此房送给画家吴昌硕办了西泠印社。如今西泠印社边上有一块碑,吴昌硕手书,开篇便曰‘西冷印社本属湘阴李氏所有……’”
  吴瀛小时候,便由爷爷吴殿英托给李辅耀研习书法,吴欢至今藏有河定公赠吴瀛的隶书“礼器碑”八斗方一套,即李先生为吴瀛制定的教材,以至于吴瀛除擅长行书之外,又独创一种亦行亦隶亦篆的变体书法。
  正如吴欢所说,家族的背景和历史,造就了他的“收藏家”之名。几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熏陶,更让其家族中人才辈出。到了吴欢祖父吴瀛这一代,更成为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对故宫博物院的创建、国家文物的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国家人文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