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观报纸的记忆

 啸海楼 2013-11-18

围观报纸的记忆

—— 往事追忆录之二十二

朱学东 昨天 12:44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是各地民众热烈学习刊载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的照片。

各地报纸的照片构图大致相似,不外是几个人集中一起,或各自眼前摊放着报纸,在阅读;或是几个人围坐一起,对着一张报纸指指点点,似是在阅读。

总之,照片拍出了“认真学习”公报的氛围,拍出了公报“受群众关注,也为群众欢迎”的场面。

这种摆拍表忠心的照片,不是现在才有,过去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

其实不过是某些媒体人、摄影记者玩政治投机,或者说是业务水平低下的老套路而已。

围读报纸的历史,不是没有过,在中国,曾经有过两种情况,也只有这两种情况下,围读那是真实存在的。

(资料图:文革时代集体学习典型场面。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种与政治有关。

过去中国社会封闭不开放,管控严厉,经济不发达,文盲也多。但偏偏中国又是擅长调动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国度,所以,民众对政治信息的需求还是蛮多的。

但过去中国的出版物极少,尤其在文革时期,私人订阅报刊,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一般都只有集体订阅,以单位的名义,直到今天,这一块依然余绪犹存。一旦中国政治有大的变化,除了小道消息,报刊是主要的信息渠道,尤其是基层民众。

个人订不了、也订不起报,要了解新闻只好看公家订的报纸。比如人民公社期间,最初一个大队只有大队部才订报,政治活跃分子要了解信息,除了听传达,就是到大队部去看报纸,但报纸只有一份,人多,自然有了围观。

我相信,围读报纸的场景,最初也就是这样出来的,彼时多少有些真诚的意味,有些真实的成份,但一旦类似照片被认为是有效的宣传工具,并不断被复制,几乎可以肯定,都是政治投机的产物了。

文革之后,社会开放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欲望压过了政治,报纸一统天下的地位受到冲击,渐渐让位于电视。而且,私人订阅报纸也多了起来,围读报纸刊载政治事件的场景,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走进了历史。

可惜,有些媒体工作人员的脑子,还停留在旧时代。所以,到了今天,“围读报纸”的场景,仍然不断在各类新闻中出现。

(资料图:小人书摊曾经是孩子们的最爱。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种围读,主要与政治无关,而与我们的生活和私人记忆有关。

我的童年时代,计划生育还未开始实施,兄弟姐妹还没有被计划生育“计划掉”,家家户户不止一个孩子,所以一个村里同龄的玩伴很多。

那个年代,不仅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更是贫乏。难得一见的连环画,是村里孩子的至宝。

偶尔不知谁得到了一册,哪怕破旧之极,依然会吸引村里的同龄孩子们蜂拥而至,挤破脑袋,像占据有利位置,一起围观连环画。

那才是真正的围观——那个时候,我们认得的字都还有限。

连环画的拥有者,自然有挑选挨着他身边人的特权,于是围观者在连环画上脑袋的远近,取决于童年小孩关系的亲疏。

一边翻看,一边指指点点,有时还有人说,别翻得太快,还没看完呢!

这样的童年,我的印象深刻。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天性。

当然,这也与政治有关,政治不开放,社会不发达,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太贫乏了。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校条件好,班级里订了一份《羊城晚报》,上面正好连载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

我记得这是我阅读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始,与传统的《七侠五义》之类断然不同。

上午中间课间休息,报纸送来了,那个打破脑袋抢夺围观的火爆场景,记忆犹新。

我个虽瘦小,但却坐在前排,离门口近。一下课,近水楼台,总是能够先抢到报纸,当然,因为个小,占空间也小,周围围观的同学可以多几个,不像被大个的同学抢到,一人占好几人的位置,不经济不实惠。

那个时候,我几乎常常是被压着趴在课桌上看羊城晚报,周围全是脑袋,甚至有站课桌上试图寻找缝隙的眼神……

不过,这样的场景,也没持续多久。经济的繁荣,出版物的增加,阅读兴趣的分散,电视广播的力量,等等,一起合成了解构那个时代的力量。阅读上,我和同龄的朋友从此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过一起围观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本图书的记忆。

如今的小孩,恐怕再也不能理解我们当年的把戏了。但它却曾是我的生活。

这样的场景,估计只会在乡下小孩玩游戏机时出现了。

一个时代早已消失了。但现在有些报纸,却还在故弄玄虚,不死才怪。

(责任编辑:贾嘉)

阅读(2.5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