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补充人体气血之不足,或是阴阳之不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补虚药,亦称之为补养药或补益药。 中医药里凡补虚药大多味甘,五脏皆入。药性寒、温、润、燥、平皆有。分别具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作用,主要用于人体气血、阴阳亏损而致之虚弱诸证。 虚证的“证型”可以分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类。补益药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人体的气、血、阴、阳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说来,阳虚者多兼气虚,而气虚渐重者易致阳虚。阴虚者每兼见血虚,而血虚者也易致阴虚。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常相辅而用。至于气血双亏、阴阳俱虚、气阴两虚的证候,又当气血兼顾、阴阳双补或气阴并补。 补虚药若配伍祛邪药,能“扶正祛邪”;若配伍健脾消食药,可顾护脾胃,促进运化。 虚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煎膏、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若入汤剂宜久煎;挽救虚脱者,宜制成注射剂,以备急用。 补气药大多可蜜炙用,以增补气之功; 补阳药可淡盐水炙用,以增强补肾作用; 补阴药大多生用,而鲜用生津之力更佳,动物甲壳类多砂炒后醋淬用。 补虚药原为虚证而设,若无虚弱表现,不宜滥用,以免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误补益疾”。实邪方盛,正气未虚,以祛邪为主,亦不宜用补药,以免“闭门留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