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芪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临床应用】 1. 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征 既为“补气之长”,又善升阳举陷,为补气升阳之要药。 治脾虚气弱,倦怠乏力,常与白术或人参相须,即芪术膏、参芪膏; 脾阳不升,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相须,并配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气虚阳弱,体虚多汗,常与附子同用,即芪附汤。 2. 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能实卫固表以止汗,为治体弱表虚,肌表不固,自汗盗汗之良药。 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可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 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易外感者,常与白术、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 若阴虚盗汗,须配生地、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3. 用于气虚水湿失运之浮肿,小便不利能补气利水消肿,为治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常配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已黄芪汤。现代用大剂量黄芪、党参(各30g)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有效。 4.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有良好的补气托毒生肌之效,为“疮痈圣药”。 治脓成不溃,常配当归、穿山甲等同用,如透脓散; 久溃不敛,可配伍当归、人参、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补丸。 能补气以生血、摄血、行滞、生津止渴,随配伍可治气虚血亏之面色萎黄、神倦脉虚;气虚失摄之便血、崩漏;气虚血滞不行之痹痛、半身不遂及消渴等证。 本品甘而微温,主入脾肺二经。 既善补益脾肺之气,又善升举阳气,为治气虚下陷诸症之要药; 具升发外达之性,能实卫固表以止汗; 甘温升补.又可托毒生肌,为“疮痈圣药”; 补气利水以退肿,对气虚水肿能标本兼治; 还补气以生血、行血、摄血、生津,故广泛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自汗盗汗、虚证水肿、阴疽及气虚所致之血虚、痿痹、出血、消渴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炙黄芪长于补气升阳润肺,故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它方面多生用。 【使用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忌用。 【备述】 1.《本草纲目》:“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2. 含皂苷、黄酮、氨基酸、多糖及微量元素等。煎剂和黄芪多糖能促进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浆和组织cAMP和cGMP含量、增强免疫功能。有保肝、改善肾功能、利尿、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造血功能、抗衰老、抗应激、解毒、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黄芪皂苷有扩张血管、降压、强心、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