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1月19日

 老庄. 2013-11-19

  • 1992年11月19日

    我国第一台十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研制成功


  • 1992年,我国第一台十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研制成功。




  • 1991年11月19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获普平奖章


  • 1991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05.31-1997.02.16)获普平奖章。




  • 1984年11月19日

    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出发


  • 1984年,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





  • 1959年11月19日

    我国首例狗头移植成功


  • 195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狗头移植实验成功,成活5天半。





  • 1807年11月19日

    发现碱金属

    1807年对碱金属成分进行分离是英国化学家戴维(Humphry Davy,1778.12.17-1829.05.29)的主要成就之一。钾、钠一类碱金属单质“性格”暴烈,一旦与其他物质结合却表现得顽固不化、难以 再制取。戴维之前,许多人千方百计想从碱金属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新鲜的东西,结果都未能如愿。因此,钾、钠一类碱金属的化合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误认为是元 素。

    1806年11月20日,戴维在皇家学会做了学术报告,题目是“关于电的化学作用”。这篇论文为电化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与助手们合作,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将这方面的研究推上新的高峰。

    1807 年11月19日,戴维发表了关于发现碱金属的报告。这些“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可燃元素”终于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戴维也因此声名远扬。戴维用什么方 法征服了碱金属化合物呢?是电解法,即通过电使化学物质分解。这种方法首创于1800年,最初的分解对象是水。戴维得到启发后运用电解法一举解决了“提取 碱金属”这个化学界的难题。

    1807年,戴维着手电解苛性钾和苛性钠。受电解水的启发,实验开始以这两种碱的饱和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结果液 体中的水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碱溶质丝毫不为所动。研究面临困境和失败的时候戴维另辟蹊径。他选择用熔融状态的苛性碱,通电后苛性碱熔液与阳极接触的地方 剧烈地产生气泡,在阴极却看到了富有金属光泽的很像水银的珠子,它们就是金属钾、钠。






  • 1711年11月19日

    俄国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罗蒙诺索夫出生

    俄国化学家、哲学家、诗人,俄国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罗蒙诺索夫(Mikhail Vasilyevich Lomonosov,1711.11.19-1765.04.15)出生。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德维纳河的一个小岛上。在经过艰苦奋斗克服一路荆棘后,他从一 个渔民家庭步入莫斯科名牌大学,直至1745年成为俄国科学院院士。罗蒙诺索夫在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实验室后,就一头扎进科学实验中,短短三年做了4000 多次实验。

    他先后发表了《冷热的原因》、《空气的弹力》和《电学理论》等重要论文。1756年在论文《光和色的起源》中,对自然现象的同一 性和物质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讨论。1760年在论文《固体和流体的反射》中提出了物质及能量守恒定律。这一重要定律对当时的物理学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 义。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诸多有关采矿、冶金、地质、地理等方面的重要论文,如《精确的航道》、《北冰洋冰山形成的精确过程》、《地层学》等。这些对俄国 的科学、商业、采矿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由于他对科学的贡献,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后来被选为瑞士科学院院士。

    以罗蒙诺索夫名字命名的相关科学名词有,月球上的罗蒙诺索夫环形山;火星上的罗蒙诺索夫撞击坑 ;罗蒙诺索夫金奖;北冰洋中的罗蒙诺索夫海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