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时代时,还没有或者很少有金属工具。那时候我们的先民在制作一件玉器时是非常困难的,工具简单得只是一些沙子、水、木棍、竹管、皮条(或麻绳)和比玉坚硬一些的“石头”(有可能是硬度为7的玛瑙,硬度为10的钻石)来加工相对“软”一些的玉石(和田玉的硬度在6~6.5,辽宁岫玉的硬度在2.5~4.5,良渚文化小梅岭玉的硬度也与岫玉相近)。古人制玉,实际上就是用这些工具配合好了来磨玉。先用沾上水的皮条来磨玉料的原石(也叫做璞),磨的同时不断加上些解玉沙(河沙里面最坚硬的一些沙粒)来加强摩擦力。按照这种方法把玉料切割成需要的大致形状后,再用“它山之石”来“攻”(磨)玉(用石头跟石头来磨,加工的难度可想而知)。磨出一定的造型后,再用小木棍或者竹管给玉器钻孔打眼。最后,用动物的皮毛给玉器抛光,一件玉器才可以制成。
刻有“神徽” (有可能用硬度为8的鲨鱼牙刻划而成)的良渚文化玉柱形器
用皮条开料后的痕迹。由于皮条是软的,所以留下的痕迹是弧线型的。
玉柱形器上端的钻孔是喇叭形的(加工时不好固定木棍使上端摇晃形成)
上图是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的玉柱形器。它的侧面清楚地留下了用皮条开料时留下的痕迹。在开料时,工匠首先在玉料原石上面用木棍钻通一个洞,再把皮条穿过去加水加沙反复的摩擦。转一圈后,一个柱形器就从原石上“掏”下来了。抛好光后,再在上面钻孔、刻画出良渚古国的“神徽”到了青铜时代时,加工的方法也是大致相同的,只不过开料时改成了用青铜尺加水加沙来磨玉,不再采用皮条、麻绳了。原先由人徒手用比玉坚硬的石头来磨玉,也改成了多人配合,用带有青铜钻头低速转动的木质机械来磨玉。磨玉时,还要在青铜钻头上面不断地加上水和解玉沙,但工作的效率却因为青铜器的出现而大大提高了。
上图是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3000年)的一块玉璧。玉璧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用青铜尺开料时留下的痕迹。由于从两边同时磨玉时没有对齐,出现了一条笔直的“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