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卫星?56棵“沾化冬枣”凭啥摇下20多亿元?

 昵称5638494 2013-11-21
    56棵沾化冬枣创收23.5亿元,这不是放卫星嘛!
   这不是亩产万斤粮的那种“卫星”,是从市场上赚回的真金白银
   看不懂。
   外地人看不懂,本地人也跟做梦似的。
   但市场不会说谎。农民的钱袋子不会说谎。
   今年,因为多重自然灾害,全国红枣产业普遍减产减收,沾化冬枣却品质提升、价格翻番,全县沾化冬枣总产量达4.2亿斤,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产业产值28.5亿元,全县枣农实现了减产不减收。
   “今年冬枣行情怎样?预计收入多少?”在沾化县冬枣中心交易市场,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与枣农交谈,了解冬枣的生产、销售情况。当地枣农张学云说:“今年冬枣产量虽然下降,但收入没有减少,政府帮我们抓管理、质量和销售,今年冬枣价格高、卖得快,市场上最贵的冬枣几十元一斤。下洼镇的枣农每个人脸上都是笑模样!”
   枣农喜,客商急。“今年沾化冬枣的品质太好了,运回去多少都不够卖的,往年我坐着等、挑着收,今年我得转着找、抢着收,收不足,还得挨市场那边催……”正在各处保鲜库转着收最后一批沾化冬枣的湖南长沙客商陈星洲,面对今年沾化冬枣的收购“难题”,着急上火。
   “好品质是占领市场的‘第一法宝’,今年的好市场也是消费者‘吃’出来的,今年的沾化冬枣无论外观品质,还是理化指标均为历年来之最,看看品质,市场火爆、价格翻番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说起今年冬枣旺销的原因,沾化冬枣产业办副主任郭庆宏说。  
   56棵枣树,到20多亿的销售收入,这中间隐藏着究竟怎样的秘密?
   4.2亿斤鲜食果品放在哪儿,都是个巨大的销售难题,沾化冬枣为何能在从容淡定中快速销售一空?
   在各种水果销售形势都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沾化到底是采取什么措施迈过了这道坎?
   带着种种疑问,“品味山东——全国名博齐鲁行”采访团走进了冬枣之乡。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994年,山东省在进行枣树资源普查时发现,沾化全县散落在庭院内的冬枣树有9个品种,15个类型。虽然只有56棵,但成熟晚,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是全县乃至全国珍贵的种质资源,引起果树专家的高度重视,也让县里看到了“富民强县”的方向。
   从那时开始,沾化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把沾化冬枣从庭院推向大田,作为富民兴县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20年来一届接着一届干,现已形成集生产、销售、贮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沾化冬枣产业集群,创造了从56棵“庭院”枣树发展到50万亩“冬枣园林”的奇迹,保持了一种水果产业20多年长盛不衰,成功走出一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成功之路。2012年全县50万亩沾化冬枣总产6亿斤,实现产业产值30亿元,枣农人均冬枣收入8000元。沾化冬枣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名枣”、“中国果王”、“中华名果”等称号,2011年5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沾化县获评“全国人均林果收入第一县”、“中国枣业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昨天(11月20日)上午,“品味山东——全国名博齐鲁行”采访团的名博、记者们走进沾化浩华农业产业园,在现场看到了这里合作建园区、多方都受益的生产经营模式。
  今年春季,沾化浩华果汁有限公司与北陈村签订“农企共建”协议,浩华出资472万元,北陈村以流转到的80户农民的200亩冬枣园核定价值328万元,由浩华公司控股59%,建设浩华农业产业园。建起20个钢结构塑料大棚,铺设2900米滴灌管道,实行标准化、集约化立体种植、养殖,建成集科研教学、病虫害防治示范、新技术推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生态示范园。
   这个产业园安排了北陈村40多名枣农就业,枣农陈宝元的2亩冬枣园,流转给产业园收益2.4万元,现在他在该公司工作,每月基本工资2600元。他说:“想不到啊,没有出村,身份变了,咱由枣农变成了产业工人!”
   如今,在沾化这种农企对接建基地、流转枣园规模经营的模式已不鲜见,富国街道西刘村、胡营村与滨州海滋公司合作建设有机冬枣生产基地,并对接成为沃尔玛供应基地,古城镇油坊村、班家村与滨州禾丰公司对接建立起禾丰高标准千亩冬枣示范区……
   目前,全县新建农企对接基地3.8万亩,尤其是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核心园、精品园、高标准示范园和普通园”优化提升,目前已建成核心园、精品园、高标准示范园各10处,生态旅游采摘园30处。
   今年,沾化县引导鼓励枣农由原来的大田开放式种植逐步转向设施化小气候种植,目前全县已推广物联网技术1100亩,滴灌技术1200亩,无纺布套袋22万个,无纺布覆膜100多亩,建立起春暖式大棚2000余亩。尤其是在今年遭遇倒春寒和连绵强降雨的情况下,大棚等技术发挥了重要的抗灾、避灾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沾化冬枣的品牌效应,沾化县引导各龙头企业和225家冬枣专业合作社,增加科技投入,积极争创知名品牌,尤其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的推进力度。目前,已成功认定沾化冬枣有产品转换基地4个、绿色基地3个、无公害基地10个。
   沾化县委书记贾善银说:“我们把抓冬枣产业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始终坚持不断抓沾化冬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来沾视察调研,对沾化冬枣产业发展尤其是今年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赵树丛说,沾化冬枣横跨一、二、三产业,既是生态林,更是经济林、民生林,让一颗小枣持续20多年富裕全县农民,这是一个林业发展奇迹,经验很值得推广。(部分图片为山东鲁网提供)【文/图 宾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