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用课文资源提升学生作文文采

 大大小毛孩 2013-11-21

利用课文资源提升学生作文文采

 

在语文高考中,作文是重头戏,其中语言又是作文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考试说明》中将原先的“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调整为“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作文备考的关键。那么,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的文采飞扬起来呢?

我认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扩展、仿写来提升学生作文文采。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首先,教师对课文资源进行筛选,按照句式和内容归类,确定借鉴的重点;然后,针对这两个特点,精心设计训练题。文辞优美的,可以抽取典型的句式做仿写训练;重在精神濡染,可将其中的人物、事件作为扩展的对象。最后,从简单的句式仿写提升到段落的扩展训练,并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多话题、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材料的运用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下面是我针对高中课内文言文的所设计的训练题以及学生作业的整理,其中对《赤壁赋》的训练侧重于对句式的模仿,《史记》单元的训练侧重于段落的扩展,为全文的写作做准备。                  

 

一、《赤壁赋》课堂仿写训练整理

练习题目1

仿照《赤壁赋》优美的语言样式,写你熟悉的内容,注意使自己的语言富于文采。原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言样式

“□□□□□□①”,此非□□□②之诗乎?□□□□□□□□□③,此非□□□④之□□□□□□⑤者乎?

(明确:①处引用诗句,②④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③⑤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例句

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表达他的乐观豁达的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2.“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注:句子引用李白之诗,表达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练习题目2

思路进一步扩展,由古及今,由课本到课外,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母亲、教师、医生等等。(用现代汉语)

例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作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学生作品举例分析

(说明:练习按仿写题满分为3分计分。所仿语句能按照仿句的要求,写出一个人物形象,把这个人物形象相关的景与事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该人物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且能做到语言表达流畅,得3分。次之得2分或2分以下。)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著名诗人曹孟德之诗乎?他渴望招纳贤才,以实现统一国家的伟大愿望,此非孟德之壮志情怀者乎?(3)――黎嘉莉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非陶渊明之诗乎?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归隐山田,此非五先生清高之情怀者乎? (3) ――潘嘉劲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非杜子美之诗乎?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此非子美之雄心壮志者乎?(3)――麦蔼瑜

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李太白之诗乎?怀憧憬,却违意愿,于是游山水,留名句,此非太白之飘逸情怀者乎?(3)――麦蔼瑜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非苏东坡之诗乎?拣尽寒枝,举杯邀月,穿越生死,此非苏东坡之从容洒脱者乎?(3)        李玉仪

6.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非李太白之诗乎?官途受阻,欲归无路,浪迹天涯,观山访海,此非太白之浪子情怀者乎?(3)   ――陈智聪

 

1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他仰对天下,厚待贤才,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此非曹孟德求贤若渴,雄志豪迈之情怀者乎?(2)(缺欠:语言表达欠精练、准确。后一反问句前半句两个“他”累赘。“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引原文,最好换一种表达。“雄志豪迈”表达别扭。)

修改: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笑对天下,厚待贤才,临江而酾,迎风赋诗,此非孟德求贤若渴、豪迈冲天之情怀者乎?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非婉约派李易安之诗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非清照之惆怅乎?(2)(缺欠:两个反问没有必然联系。后一反问句的前半句光引原诗,无作具体阐述。)

修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非婉约派李易安之诗乎?物是人非事事休,孤身流落,形单影只顾,此非易安之惆怅心境者乎?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非陶渊明之诗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非五柳先生之悠然乎?(2)(缺欠:第二句光引诗,未作具体说明,使得内容单薄。)

修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非陶渊明之诗乎?东篱采菊,南山种豆,不爱官场爱草场,此非五先生之悠然自得之情怀者乎?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诗乎?为国忧虑,功业未就,此非杜甫之忧国忧民,爱国者乎? (2)(缺欠:语言表达不流畅)

修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诗乎?漂泊异乡,老病孤愁, 功业未就,而忧国忧民,此非杜甫之爱国情怀者乎?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不是向往自由的诗句吗?陶渊明放下文笔拿起锄头,浪漫诗仙李白毅然放下官服投身于自然,这些不都是向往自由而抛弃凡尘世俗的体现吗? (2) (缺欠:本句用示范的这种句式写向往自由的话题,写得很好。不过,与老师的练习要求有出入,没有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

修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不是向往自由的诗句吗?陶渊明放下文笔,拿起锄头,李白抛下官服,投身自然,这不都是自由主义者抛弃凡尘世俗最好的体现吗?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非范希文之文乎?面对国家与个人的忧虑和快乐,他以国为忧,以国为乐,此非希文之强烈爱国情怀者乎?(2) (缺欠:后句语言表达欠流畅。)

修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非范希文之语句乎?国家之忧虑、个人之快乐,先人后己,一心为公,此非希文之高尚情怀者乎?

 

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非苏东坡之诗乎?自己满腹经论,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但却被辞去,不被赏识,此非苏东坡怀才不遇,却不耿耿于怀之豁达情怀乎?(1)(缺欠:所引之诗与所表达的情感联系不密切,语言表达不通顺。)

修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非苏东坡之诗乎?满腹经论、胸怀大志而不被赏识,此非苏东坡怀才不遇之怅惘情怀者乎?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不是歌颂报答养育之恩的诗句吗?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李密甘愿放弃仕途,这不是这句诗最好的诠释吗?(1)(缺欠:后一问句没有按内容要求,所仿文句没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

修改:“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不是吟咏子女报养父母之恩的诗句吗?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李密甘愿放弃仕途,这不是子女尽孝的最好体现吗?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此非陆游之诗乎?面对战乱,不畏强敌,依然念国,此非千古铭记之爱国者乎?(1)(缺欠:后一句格式未按要求,所写之事与所引之诗脱节)

修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此非陆游之诗乎?老骥伏枥、壮心不死,却多年被贬,报国大计只得空自期许,此非陆游报国无门之怅惘情怀者乎?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非范希文之话乎?登上岳阳楼,阐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主张,此非范希文用自己的抱负勉励后人,同时警策自己乎?(1)(缺欠:两个反问句之间没有多大关联,后句反问格式不合要求。)

修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非范希文之诗乎?登上岳阳楼,情系天下事,先人后己,此非希文之为国为民之高尚情怀者乎?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他本人的诗句乎?一霸天下,此非曹孟德的梦想。(0)(缺欠:句式、内容均不按要求。)

2“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非李清照之诗乎?恋人别离,执手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别离伤感,情何以堪?(0)(缺欠:句式、内容均不按要求。引句不是李清照之作,是柳永之词。)

3默默无间,无私奉献,这不是母亲吗?孟母三迁,祖母独自抚养多疾之孙,母亲的爱子之心不值得尊敬吗?(0)(缺欠:句式、内容均不按要求。)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非写情爱之诗乎?情之坚贞,爱之不移,此非牛郎织女之故事所能表达的啊?(0)(缺欠:前后两反问句内容均不按要求。)

 

二、《史记》单元语言表达训练整理

学习完《史记》单元,许多同学对司马迁及他笔下的人物的命运感悟很深。下列语言表达训练设计目的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一课文资源,自己亲自查查资料,动动脑筋,练练笔头,并为此积累写作素材。

 

第一步:查阅资料,收集素材。(可上网查询,也可借助高中课本第二、六册或其他参考资料)

人物

查询内容

司马迁

生平、志向、成就、影响

廉颇

性格特点、事迹

蔺相如

性格特点、事迹

屈原

生平、志向、成就、影响

刘邦

性格的多面性、生平

项羽

性格、生平 

《史记》中的君王形象

如汉武帝、赵惠王、秦王、楚怀王等

第二步:根据要求,完成作业。

1.请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内容为素材编织语言,以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为首句,续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适用话题:04,北京,包容)

【学生作品】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蔺相如在功后受官,地位高于廉颇,面对廉颇的羞辱之言,他“不欲与之争列”、还“引车避匿”。相如这样做,并不是“畏廉将军”,而是考虑到“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最后使秦国有机可乘攻打赵国,造成国破家亡的悲剧。相如这种顾全大局的心态缘于他有一颗包容之心。他不计私怨,最后与勇于负荆请罪的廉颇结为“刎颈之交”。没有蔺相如的包容,也就没有“将相和”的佳话。

 

2.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伏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                   

请用司马迁的事迹作为一例续写上面一段话,让内容充实。(适用话题:05,北京,安)

【学生作品】司马迁一心为完成《史记》而隐忍苟活,令后人景仰。究天人之际,通今古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是他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支柱 。司马迁把心安在了奉献事业上,最终完成巨著《史记》,他的精神,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

3.厚厚的史册中,从未缺少痛苦记录:杜甫是痛苦的,因为他失望了;柳宗元是痛苦的,因为他被贬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为他被废了。然而,请读一读司马迁,看一看<史记>吧,你会发现,     是幸福的,因为他                   

     是幸福的,因为他                        是幸福的,因为他                   。世间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

结合文段内容,请使用<史记>中相关人物资料,补充画线部分,使文段完整。(适用话题:04,全国丁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学生作品】蔺相如是幸福的,因为他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是幸福的,因为他直率坦白,勇于改错;屈原是幸福的,因为他正大光明、至死不渝。

 

4.感谢包容,是它留给我们歌咏永州的不朽诗文;感谢包容,是它使柳州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感谢包容,是它塑造出一位光耀千古的文学大师——柳宗元。

以上是以“包容”为话题写柳宗元的一个文段样式,请你仿照其样式还是以“包容”为话题写另一个人物――蔺相如。(适用话题:04,北京,包容)

【学生作品】感谢包容,是它成就了“将相和”这个留传千古的佳话;感谢包容,是它教会我们领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感谢包容,是它塑造出一位顾全大局、宽厚待人、不记私怨,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重的有谋有勇之士——蔺相如。

 

5.苏格拉底在他人眼中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独行,贝多芬在他人眼中不过是个聋子,

         ,但他们都大大超乎他人的估计而成为了伟人。是的,   

第一二个空格,请用《史记》中的相关人物填入相关语句,使之与前两个句子形成四个分句,成为“他们都大大超乎他人的估计而成为了伟人”的事实依据。第三个空格,请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写一个总述句。(适用话题:04,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学生作品】苏格拉底在他人眼中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独行,贝多芬在他人眼中不过是个聋子,司马迁在他人眼中完全是个没有了自尊的废人,屈原在他人眼中只不过是个经不起世俗考验的疯子,但他们都大大超乎他人的估计而成为了伟人。是的,凡是精神领域的伟人、富翁都拥有一颗卓越的认识自我之心,强烈的精神追求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烦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力拼搏,从未放弃。

 

6.“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上面两个作文片段以名句的引用带出例证,结构独特。写杜甫、李白,他们两人都是遭遇了挫折,却没有放大痛苦。两个片断事例不脱节,却有所变化。请用此“两例”的结构形式,以屈原和司马迁为主角,同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两个事例片断。

(适用话题:04,全国乙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学生作品】

“其志洁,故起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的屈原,在遭受被放逐的挫折后,并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仍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面对浑浊的社会,他“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也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试想,如果没有屈原爱国的情怀,怎会有千古杰作《离骚》的问世?

“述往事,思来者”、“思垂空文以自见”的司马迁,在接受宫刑蒙受耻辱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面对“遭此祸”,他“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之所以“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究天之际,通今古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面对挫折,他并没有放大痛苦,才会有极得鲁迅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美誉的《史记》的诞生啊。

 

7.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只有洞悉人性、胸怀宽广的智者,才能以博大之心包容一切。鲍叔牙了解人才的可贵,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李世民牢记隋亡的教训,包容了魏征的犯颜直谏;                     。包容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仿照前面两个句子的表达,用“蔺相如与廉颇”与“晋武帝与李密”的关系再写两个句子,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句群。(适用话题:04,北京,包容)

【学生作品】蔺相如深知国泰民安的重要,包容了廉颇难以入耳的言语侮辱。

晋武帝欣赏百姓子臣的忠孝,包容了李密尽孝暂不尽忠的请辞。

 

8.用第一人称,将划线句子补充完整,然后续写一段话,描写屈原决定自投汨罗的内心活动,150字以上。

   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               

                         (适用话题:02,心灵的选择)

【学生作品】而我的选择却是死亡。众人皆醉我独醒。我的心仍惦念着朝廷,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去施展抱负,但如今的这个世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无奈啊。识时务的人为了生存都随波逐流,宁可醉生梦死,都争着去“餔其糟而辍其醨”。我不愿跟他们一样,更不愿看见这浑浊不堪的世界,我宁可一死,葬身在鱼腹之中,也不愿让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玷污。

 

9.仿照划线句子的样式,以屈原为素材,在划线句子前面写一句话,使本段话材料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于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                    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他们选择了永恒——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适用话题:02,心灵的选择)

【学生作品1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

【学生作品2屈原一番热血,誓死报国,纵然汨罗江水淹没斐然文采,也要飞扬文字搏击黑

暗巨浪。这是坚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