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宗国:为争论林黛玉、薛宝钗打架的清代文人

 风临酒把2 2013-11-22
 

看到网上又有人谈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问题,不禁想到清末文人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此事而“几挥老拳”的故事。

这邹弢和许伯谦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邹说许伯谦“爱友如命,与余交,每以古谊相勋,亦今人中之古人也”。可是两人却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看法不同,邹弢是拥林派,许伯谦是拥钗派。据邹弢在《三借庐笔谈》卷十一里记载:“己卯春,余与许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可见他们的观点尖锐对立,争论异常激烈,也可见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早在清代就引起文人广泛争论。而且据有关学者讲,在清代的钗黛之争中,林黛玉获得了压倒性的票选,特别是清末民初,林黛玉的支持率相当高。

为什么文人多看好林黛玉,我想这跟文人义气是相关的。就拿这两位争论得打架的邹弢和许伯谦来说,许伯谦生平事迹不详,但有他为楼馆题字的记载,估计是一位声名比较正统的文士。而邹弢则完全是一个文人气很浓的性情中人。

有资料介绍,这位邹弢是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为18501931。他表字翰飞,又号酒丐、瘦鹤词人、潇湘馆侍者,亦称司香旧尉。其著作有写妓女苏韵兰事迹的小说《断肠碑》(一名《海上尘天影》,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又有《三借庐丛稿》及《三借庐笔谈》十二卷,《浇愁集》八卷行世。邹弢曾任《苏报》主编,晚年在上海启明女学任教。

邹弢是一位早期红学研究者。据说邹弢初读红楼梦14岁,首不释卷,因此得肺病,遭人嘲笑 却不以为意。他的那部《断肠碑》的小说就是模仿《红楼梦》的笔法写的。书中的男主人公韩秋鹤就是邹弢自己,女主人公是天津名妓汪瑗(艺名为苏韵兰)。内容为邹弢1892年在上海与汪瑗相识、相爱,汪瑗一心想跟邹弢从良。邹弢因貪寒无力迎娶,为了筹钱,他前往湖南投朋友江标府工作,离开上海11个月。可是当邹弢回到上海想去迎娶汪瑗时,汪却等他几时不见人影、以为他负心嫁于别人了。邹弢见到的是空楼一座,当时心如刀绞。这部书中,前面写他与汪瑷的火一般的爱情,想美梦成真;后半部分是描写美梦破碎后的悲惨心情。

邹弢对《红楼梦》入迷,又有这么一番经历,所以为他的好友俞达的仿红小说《青楼梦》写的批注也很有水平。有研究者统计,邹弢的批语2803条中,有100多条的批语居然与甲戌本《红楼梦》上的脂砚斋批语相同、相似。虽然甲戌本《红楼梦》上有批语只有1105条(有人统计为1587条),只占邹弢所批《青楼梦》批语的百分之三十八,但两本书有相同、相似批语百条之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邹弢抄袭了脂砚斋批语、还是《红楼梦》、《青楼梦》上的批语都是邹弢写的?这个问题没有人深究,但至少说明邹弢对《红楼梦》还是很有研究的。

邹弢是这样的文人,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所以他研究《红楼梦》、坚决拥护林黛玉就不足为怪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是追求爱情、生命自由而被压抑的病态美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特别让性情中的文人怜爱是必然的,为观念比较正统的人所诟病也是必然的。所以邹弢和许伯谦争论得打架,与其说是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还不说说是因为各自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感情色彩。

用现代的观念来看,林黛玉的性格命运以及文人的赞美包含着进步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判断,但这种社会性不宜夸大到和薛宝钗对立的地步。她们同是贵族千金,尽管际遇不同、性格各异,但都做了封建传统的牺牲品,同归于悲剧的命运。五十年代初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中认为,林黛玉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而“薛宝钗是科举制度热烈的支持者,封建礼教的虔诚信徒”。这种“钗黛对立论” 至少是和《红楼梦》文本以及曹雪芹的本意不相符的。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为林薛之争“打架”其实是争论者自身在思想观念上偏激了。

如果纯粹从审美的角度看,更没有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对立起来。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固然都具有主观性、社会性,但美的共性、客观性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具有不同主观色彩和社会性的客体都成为具有共性的审美对象。比如人们都认为满月很美,也都认为缺月也很美。薛宝钗好比一轮满月,林黛玉就好比一弯弦月,都很美、各有其美。当然人们可以各有所好,可以争论,但一定要分出彼此而“打架”就没有必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