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于漪)_为您服务教育网

 梦想教育 2013-11-27
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语文教学实践园地,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调整,新的教学评估的导向等等,使关心语文教改,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师兴奋不已。但兴奋之余,又有这样的疑问: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些要求,有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能把这些要求串起来,一通百通?

  疑得对,也问得好。如果把要求当成一把芝麻撒出去,散在地上,那就捡不胜捡,费时费力,效果差。应捏起来,善于综合,寻找出贯穿其中的红线。抓牢这根红线,教学就有主心骨,就能有条不紊,巧作安排。这根红线就是——一切教学活动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将来成为报效祖国的合格公民、优秀公民。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它本身就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只要站在高处,教育理念正确,做有心人,就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

  既然要“发展”,就不能短视,不能急功近利,事事求立竿见影。要长短结合,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把握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活跃思维,学会学习,为终生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为此,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对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习得与提高,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感悟,因而,教学全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讲”不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单背知识条文也形不成语文能力,要放手让学生阅读、表达。读,当然要识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但不能局限于枝枝节节,更要讲究整体感知课文,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能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心得,能读出味儿,读出探究的兴趣。厚积而薄发,“读”抓得扎实,方法指导得正确,该背诵的古诗文认认真真背,久而久之,表达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积累的基础打得实,不仅今日学习语言的精华,受精湛语言的熏陶,而且身上有文化的含量,日后发展的后劲就足。

  (二)鼓励创新

  语文教育最具有创造性,特别是文学教育,确实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在常规下运用语言文字,也并不都是二次逻辑,非此即彼。因而,教学生学语文,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语文,一定要开动脑筋“思”,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联想,想象,分析,综合,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三)发展个性

  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而是要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语文教育的质量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在实现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引导每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明显的提高,使他们学有信心,学有兴趣,学有追求,个性获得健康的发展。

  (四)完善人格

  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高尚的审美情趣熏陶感染,点点滴滴渗入心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位,提高思想修养。积累,感悟,熏陶,语文素养整体提高,人格逐步形成与完善。

  把握住促进学生发展这根红线,知识、能力、情意相通相融,语文教学就会增添灵气,秀气,出现百花争春的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