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食粥詩】

 老沔城人 2013-12-04
图片





【古人食粥詩】
 


     古人認為,多食粥是老年保健的重要方法,所以陸遊有《食粥》詩曰:
        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信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像陸遊這樣愛食粥,還以粥入詩,這在古時並不鮮見。 
  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話》中錄及幾首粥詩,也頗有意蘊。他提及陳海昌相國喜歡吟誦明代張方賢《煮粥詩》,詩雲:
        煮飯何如煮粥強,
        好同兒女細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
        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只須添水火,
        無錢不必做羹湯。
        莫嫌淡泊少滋味,
        淡泊之中滋味長。
    阮葵生自己則有一首和魏松濤所作的《吃粥詩》,詩中雲:
        香於酯乳膩於茶,
        一味和融潤齒牙。
        惜米不妨添綠豆,
        佐餐少許抹鹽瓜。
        匙抄飽任先生饌,
        飄飲清宜處士家。
        惟恐妻兒嫌味薄,
        十分嗟賞自矜誇。
        淘沙頻汲井華清,
        不假酸鹹雜鼎烹。
        暖食定應勝麥飯,
        加餐並可減藜羹。
        居然入口融無哽,
        不礙沾唇呷有聲。
        客到但宜多著水,
        木瓢和罷瓦盆盛。 
  說到吃粥,古今人都愛豆粥,赤豆、綠豆,均可入粥,確有明顯的保健作用。但豆粥要煮好,還要得法,於是詩人將煮粥之法寫成詩,讀來明明白白,有聲有色。如宋代僧人惠洪,就曾寫成《豆粥》詩,寫的便是具體的烹法:
        出碓新杭明玉粒,
        落叢小豆楓葉赤。
        井花洗杭勿去箕,
        沙瓶煮豆須彌日。
        五更鍋面漚起來,
        秋沼隆隆疏雨集。
        急除烈焰看徐攪,
        豆才亦趨回渦入。
        須臾大久傳凈甕,
        浪寒不興色如栗。
        食余偏稱地爐眠,
        白灰紅火光蒙密。
        金谷賓朋怪咄嗟,
        蔞亭君臣相記憶。
        我今萬事不知他,
        但覺銅瓶蚯蚓泣。 
  詩中說到了豆粥的原料、烹煮時間、火候,以及食者的感受,而且還沒忘了引述兩個食粥的歷史典故。 
  豆粥在古時還是節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如宋時《乾淳歲時記》說:“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竈用花餳米餌,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這裏提到的口數粥,也見於《武林舊事》:“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謂之口數。”宋人範成大還作有《口數粥詞》,他是這樣歌頌這豆粥的:
        家家臘月二十五,
        淅米如珠相互煮。
        大杓撩鐺分口數,
        疫鬼聞香走無處。
        餿姜屑桂澆蔗糖,
        滑甘無比勝黃粱。
        全家團欒罷晚飯,
        在遠行人亦留分。
        繈中孩子強教嘗,
        余波薄獲與臧強。
        新元葉氣調玉燭,
        天行已過來萬福。
        物無癘年谷長熟,
        長向臘殘分豆粥。 
  人人都要吃上一口,甚至貓犬也不例外,所以有這“口數粥”的名目。口數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樣,也是為了防治瘟病,並非僅為食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