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汝河之古今

 高万须图书馆 2013-12-04

汝河之古今

高万须

 
汝河截分之前图示
 
汝河截分之后图示 

   古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经嵩县,汝阳,汝州,郏县,宝丰,襄县,郾城,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淮滨入淮河。入淮之河口在今天的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古称汝口)。汝河是淮河流域发源最西的河流。洛阳龙门口没有打开之前,伊河应是汝河的支流。

到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汝水泛滥,管水的官吏在郾城澧水口处截断汝水,逼其上段来水东流,改道入颍河,这是汝水南北截分之始。后来,屡经决塞,改道的汝水再没有复故。从此,汝水的上游(现称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属颍河水系,维持到现在。元代以前颍水源出嵩山,即现在的小颍河,至周口汇合西来的沙河、北来的贾鲁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颍水,其河道大致与今颍河相近似。
   
北汝河经嵩县,汝阳,汝州,郏县,宝丰,襄县,在襄城县丁营乡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现称为沙河。沙河在周口市注入源自嵩山登封的颍河。沙颍汇合后现称为沙颍河。沙颍河流经豫、皖两省的平顶山、漯河、许昌、周口、阜阳等四十余县市,于安徽省颍上县沫河口汇入淮河,河道全长620公里。沙颍河主要的一级支流有8条,从上至下左岸有:北汝河、小颍河、贾鲁河、新运河、新蔡河、黑茨河,右岸有:澧河、汾泉河。漯河以上是沙河、澧河和北汝河。如今,襄城县丁营乡岔河口以上当称为北汝河。

南汝河经舞钢,舞阳,西平、驻马店,上蔡、汝南,平舆,正阳、新蔡、淮滨,在洪河口入淮河。南汝河经过两次变化之后发展为洪汝河水系。南汝河现有几个水源:发源于泌阳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为汝水南源,现称南汝河。南汝河在沙口村与溱水(古汝水支流,现称溱头河、臻头河俗称沙河)交汇。古澺水和潕水(也为古汝水支流,史称“西汝”)合流为小洪河,在三岔口(班台附近)与南汝河交汇。班台以下分为大洪河和分洪道。大洪河在洪河口入淮。

纵观汝河,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即汝源凡三易,它的变化正是汝水经常泛滥的结果。《 清史稿》中关于汝源三易的记载:“北汝,汝正源;西汝,潕及澺;南汝,瀙。元季,汝溢病蔡,自舞阳堨故渎,则潕及西平、云庄诸山水擅之。明嘉靖中涸,则遂平灈、瀙擅之。汝源凡三易,今北汝自上蔡合澺,通曰洪河。右合朱马、马常,左茅河,迳庙湾镇,右合荆河,其故道蔡埠河入会。南汝右纳黄酉、吴桂桥河,左迤为悬瓠池,右栗渚,侧城东南,右合半截河,纳溱水,错正阳复入,并入新蔡。”

大约8000年前,女娲被天皇伏羲封至“汝水之阳”(汝州市一带),建立女娲国。伏羲仙逝后,女娲继任为帝,称为女帝。此时,“汝水”据女娲氏而始得其名。甲骨文记载汝水为“女水”(女读作ru )。先秦著作《山海经》也把汝水称为“女水”。春秋战国诸多文献有记为“女水”也有记为“汝水”的。秦汉之后的著作多记为“若水”(若仍读作ru,例如《史记》、《帝王世纪》、《路史》等。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分别记为“汝水”和“若水”。

《水经注》记载汝河有两个水源:一源发源于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现嵩县跑马岭);另一源,即沙河(古名滍水、泜水)发源于伏牛山(现鲁山县尧山)木达岭(摩达岭)。自汝河截分之后,始有“北汝河”和“南汝河”之称。然而,北汝河为“汝正源。”

  
北汝河截图(一)


 
 北汝河截图(二)
 
 
 
北汝河截图(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