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去杠杆需要注重政策平衡性

 廖8349 2013-12-06
 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杠杆化过程后,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去杠杆的周期。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显示,在经济大致企稳时,决策层加强风险管控的决心不容小觑。在6月,监管层顺势发动了一场“钱荒”,提示银行业注重流动性风险;至11月,银监会加强同业业务治理,压缩“影子银行”的生存空间。

央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清晰地展示了金融业去杠杆的成果。进入四季度后,因年内守住7.5%的GDP增长“下限”已成定局,社会融资规模明显收缩。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856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4342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增加404亿元,同比少增104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增1127亿元——在表内业务同比微增的同时,这些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影子银行”的业务大幅下滑,显示国内融资环境正在趋紧。

融资环境的趋紧推高了市场利率中枢。从10月下旬开始,短端SHIBOR利率持续走高;受此影响,对利率反应灵敏的国债市场,几近遭遇崩盘式下跌。10月迄今,新上市的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312从94.462下跌至90.94;与此同时,债券发行一级市场再度出现中标利率跳涨、发行人推迟或变更发债计划的现象。

若只是在短期,金融业去杠杆一时还难以传导至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但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业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很难避免——或者说,这正是决策层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从更广义的范围考察,治理地方债、化解产能过剩与金融业去杠杆,都是新时期经济去杠杆的组成部分。决策层希望通过三管齐下,为中国经济的资产负债表减负。

经济去杠杆的深化将对资产价格产生深远的影响,配合上其他方面的因素,国内房地产价格还能坚持多久,可称得上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关键命题。除了经济去杠杆——这将削弱房地产泡沫的货币基础,其余包括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市场化调控,以及住房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等诸多因素,都将对房价进一步上涨构成压力。

货币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可略见一斑。日前,前高盛主管、BBC总裁Gavyn Davies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分析了中国流动性趋紧与房地产泡沫之间的冲突。他援引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教训指出,在泡沫破灭前的几年,美联储一直在逐渐收紧政策,最后银行部门承担了灾难性的后果。他不无忧虑的指出,虽然对比2005-2008年的美国当局,中国政府可用的手段更多。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希望避免如此大规模信贷崩溃,然后经济出现硬着陆,还是相当困难的。

Davies指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从长期看,有可能刺破房地产泡沫,并带来经济衰退的风险——这是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即使是希望挤掉泡沫的决策层,应当也不乐见房地产将中国经济拖下水。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收紧房地产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过去,房地产占用了中国太多的经济资源,今后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在金融政策上有所体现。经济去杠杆虽有可能挑破泡沫,但从整体经济角度考察,这种适度紧缩是必须的。

关于紧缩政策与房地产泡沫的矛盾,实际上提醒决策层要注意掌控经济去杠杆的平衡。一方面,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还没有达到当初日本的程度,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刚需”,尤其是一线城市;另一方面,紧缩政策也不应过度,以防止泡沫破灭,经济骤然大起大落,构成系统性风险。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平衡中化解矛盾,当成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去杠杆、应对房地产泡沫的良策。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在金融政策上去杠杆,而决策层则要警惕过度的去杠杆政策刺破资产泡沫。对中国来说,经济去杠杆需要注重政策平衡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