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雨水留下井 赵 蓝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苏州风貌的绚丽画卷。这首诗八句中竟有五处叙及了与水有关的事物,揭示了苏州和苏州人自古以来与水结下的不解之缘,由此才造就了鱼米之乡。 说到水,苏州人又离不开遍及城乡的水井,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来看,苏州古代水井的分布密度为一般城市所罕见,可见苏州人祖祖辈辈赖其饮爨洗涤,享用着这甘洌的、冬暖夏凉的井水,而水井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水井又为吴文化增添了内容:并列于灵岩山巅的吴王井和玩月池,相传是吴王夫差耽于声色玩乐而建馆娃宫后所遗留的踪迹,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古人如何得知山巅之上的水脉而能凿井汲泉;有关柳毅传书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版本,唐代李朝威所写的传奇《柳毅传》是一种,清朝吴伟业的律诗《柳毅井》则是指苏州东山的柳毅井,民间传说家居阊门下塘的吴县人柳毅为洞庭龙女传书时,就是由此井进入洞庭龙宫的;苏州的街巷中有着许多公井任人汲取,大多在井栏上题有井名和年月,随着星转斗移,任凭人们是否去勾取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更多的水井成为苏州民居的组成部分,就像居住在这里的平民百姓一样地悄无声息,湮没在兴废之间了。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向水井索取,总以为这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在,我们能否在思路上“反其道而行之”,向水井开始回馈呢?回馈什么?当然是水,不过,如今的城市用水量日增而水资源匮乏,自来水的价格就一路飙升,还是选用大自然在一年四季都有赠与的雨水吧——雨水较之河水少污染,又比自来水少花钱。把雨水积聚起来,注入开掘的渗水井;利用废弃的深井,加压注水;甚至可以在小游园内凿井,将井口扩展成池塘,以利积水。这样,可以用来浇灌时下流行的草地,可以用来喷撒沥青路面,可以作为消防用水的备用水源,可以减轻地面沉降。另外,选择查有实据的古井,作为文物加以保护。 为了苏州,留住雨水;为了苏州,留下古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