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村烧饼博物馆:讲述“活”的历史

 智慧旅游519 2013-12-08

    □杨玉峰

    周村烧饼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周村迄今为止的兴衰起伏。当历史的烟云散去,许多故事都尘封在了记忆中。2009年在周村古商城的大街上,中国第一座非遗地方小吃周村烧饼“活态”博物馆的建立,让那些记忆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

    周村烧饼博物馆用博物馆这种形式,向世人展示鲁商发源地的历史风貌,又用现场演示的方式展现“周村烧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广大游客誉为“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城的历史在这里延伸

    周村烧饼享有“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的赞誉,并因其“薄、香、酥、脆”获称饼中一绝。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周村烧饼这种街边小吃开始趋向没落,许多老手艺人迫于生计都放弃了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手艺。

    “一门流传了上千年的技艺,眼看着就要消失了,我们真是心疼呀!”谈起当初建博物馆的初衷,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兆海显得有些激动,“建这个烧饼博物馆,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重新发展起来,传承下去。当我们找上门去请老手艺人时,他们也是被我们的这份诚心感动,才最后答应来博物馆传授技艺的。”

    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丰富翔实的图片、文字、雕塑、书法、绘画,再现了周村烧饼制作的全过程,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历史之中,亲身经历周村烧饼的产生、发展。

    烧饼博物馆在设计上还特别注重感染力,在从一层去地下一层的扶梯旁,有一幅巨大的“百脸吃百饼”图,图片上面的男女老幼都是面带笑容地咬着薄薄的脆皮芝麻烧饼,整幅图幸福感四溢,瞬间感动游客。“活态”化让文化旅游完美结合

    “快来看呀,下面有烧饼的现场制作表演,动作像跳舞一样。”一位游客透过玻璃俯瞰博物馆地下一层的画面,高兴地招呼着自己的同伴。

    其实,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烧饼师傅们的制作烧饼表演,自己也能上手一试。不过,虽然团剂、旋饼、延展、着麻、贴饼,这些动作看上去轻巧灵活,一气呵成,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像极了舞者,实际上要练成这样可着实花费了她们不少的工夫。

    看了新鲜,再免费品尝,沉浸在“烧饼大师”们犹如舞蹈般的制作技艺中的游客无不被饼香诱惑得争相抢购。“早先就吃着周村烧饼又脆又香,这刚出炉的热烧饼更是鲜香可口!”

    据周村烧饼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宗介绍:“我们这种极富现场画面感的制作工艺吸引了大量游客。我们虽然不卖票,但是每天光现场制作的烧饼销量就有上万个。我们这个博物馆的理念就是把历史做成‘活态’文化,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据了解,去年周村烧饼博物馆接待180多万人次,收入高达1000多万元。

    别让老字号丢了传承

    曾经周村烧饼老字号的名声在外让游客奔着周村古城而来,如今周村古城日益提升的文化旅游口碑,又让周村烧饼的销量节节攀升。在如此美好的发展前景下,张兆海还有隐忧。

    “我们这个行业,再怎么说还是个劳动服务行业,很多年轻人因为不了解而瞧不起。20多岁的这些年轻人宁可做个办公室文员每月挣2000元,也不来我们这里每月挣5000元,因为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行业是个出力的活。”张兆海有些无奈地说,当年来传授技艺的老师傅大多已经故去,现在技艺比较精湛的第四代烧饼传承人年龄也都在40岁开外了,这个烧饼技师的最佳年龄在20到45岁,再过五年技师断档的问题就很严重了。

    如今,为了应对后继无人的局面,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已经研制出一些机器,但是告别了手工,好像就丢掉了正宗的味道,更是遗失了真正的传承。

    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花2000万元建博物馆传承周村烧饼的历史文化,张兆海觉得这是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建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看似是烧钱的事情,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及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还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做企业的,赚钱是保本,但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手握周村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虽然我们也面临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将周村烧饼传承下去,这个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