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金根书法网络展 3

 老樟xy67896789 2013-12-08
    此节临《元桢墓志》两段,出于读研期间。此志笔法兼之南北,结构颇含隶意,而其神采已通之于初唐矣。今观所临,笔法伤于外露轻佻,不能厚重,露锋多而藏锋少,方折多而圆融少。所以形虽有所似,然做作不免,更不能深入神髓也。

    “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语出曹植《白马篇》。“中和诚可经”,曾为清刘熙载引用,评价王羲之书法,并以“中和”为书法之极美和准则。我以此为然,以楷书书之,作为自己的方向。此书以元氏墓志风格书之,融入北碑与唐楷笔意,然显刻意,离“中和”之美远矣。 nEO_IMG_曹植《白马篇》选句之二  182cm×31cm×2   2011年.jpg nEO_IMG_曹植《白马篇》选句之一  182cm×31cm×2   2011年.jpg

    此节临《元桢墓志》与1998年相比似乎略少些矜持,多了些自然流利。研究生毕业之后,极少临习楷书,而以行书实践为主。私以为,楷书并非刻意于法度,法度其实亦可以自然出之。然此需要对楷书法度了然于心,并有熟悉的驾驭笔的能力,同时兼有脱化无尘、心无滞碍的修养境界。如颜真卿,一碑一境界,而又能统一于雄迈厚重拙朴之风格,斯为高人也。

     “事冗书须零碎读”,此语曾为徐三庚引以入印。今以楷书书之,亦希望引为自己的座右铭也。小时候割草放牛之余,希望认真读书,心意玩耍,总有严父慈母提醒督促。及参加工作,家境困难,教学、事农桑之余,仍不忘读书,现在仍时时忆起以锄伴读的时光。如今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家庭压力均大,读书写字成为奢想。然十年来,常夙夜辛苦,笔耕不辍,于理论研究与书法实践皆能积累功力,惟赖“事冗书须零碎读”也。想日后工作日忙,惟以此为座右铭,方能时时提醒自己也。
      此幅楷书以北碑笔意书唐楷结构,于厚重端庄中寓机巧变化,如“书”之以小搏大,“读”之幼老携行等。然突出者,仍在乎于起收转折处加强顿挫方切,形成棱角,加强力量也。款字行书,略加碑意,放缓节奏,以求谐于正文也。

    “水若”乃为夫人所撰写。夫人名“水红”,善美聪敏,德行淳厚,自然大方,绝去矫饰,汩汩清流缓出,所谓绚烂归于平淡,一如其名所示也。故书“水若”二字以赠,亦示我之笃爱之意也。“水”以草书,示流动之美、德、善之一切生命活力;“若”以楷书,示庄重、端方与稳实之真性也。二字呼应,组成真善美之整体,此亦我心中夫人之写照也。

nEO_IMG_水 若 35cm×71cm 2011年.jpg (77.74 KB, 下载次数: 0)

nEO_IMG_水 若  35cm×71cm  2011年.jpg

      “踵事增华”,语出,盖于书法一途有继承创新之意也。其实于其他事,亦同有善学习并精进之之意也。以匾额的方式书之,结构、笔意均从唐楷中来,突出其雅正端稳之美,兼之厚重圆润也。

nEO_IMG_踵事增华 50cm×182cm 2011年.jpg (53.18 KB, 下载次数: 0)

nEO_IMG_踵事增华  50cm×182cm  2011年.jpg

    此所抄录岑参诗,系于首都师范大学求学时以《集王书圣教序》之意为之,虽不能示人,然毕竟是一脚印。此书笔法稚嫩做作,结构不全,虽欲极意仿《圣教》,然不能得其十一。犹以字间缺乏联系为突出,此亦《圣教》之病也。

   王羲之,杜萌若称之为“王”,是神样的王羲之。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自从有了王羲之和王羲之的“王法”,后世再也没有书人能绕开过他。
      自然,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里,学习王羲之就像西人时时敬畏、礼拜上帝一样平常,而其不二之经典自是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我在求学时,临摹《集王书圣教序》基本上是日课,然而一直到现在,我从未写出过我自认为满意的感觉。所以,杜萌若说我一直痛苦着。就像是暗恋,癞蛤蟆无比向往天鹅,然而,终究天鹅在天上飞,癞蛤蟆只能趴在地上。学习王羲之,我显然是永远的癞蛤蟆。向往和敬畏永存心中,但王羲之永远遥不可及。
      按杜萌若的看法,王羲之挑战了张芝和钟繇,用了“截其两端而取其中”的方法,立下了“中庸”的“王法”。后世只有王献之能挑战乃父,称为“小王”,而成就终不如“大王”。唐宋贤人只能膜拜,以为 “尽善尽美”(唐太宗语),以为“不激不厉”(孙过庭语)。
唐宋以降,无论怎样弄出多少“主义”或革新,死鱼终究不能翻身,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而王羲之则由“王”变成了“神”,他在神殿之上,后世诸人即使想进入神殿膜拜亦殊非易事,因为“王法”已变成“天则”。
      当今,或许只有杜萌若才能进入王羲之的神殿,但仍需假以时日。
      我自然在苦苦寻找天梯,然而我只徒有癞蛤蟆的精神吧?!——永远向往,永不放弃。
      我曾应朱天曙先生之约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过《临摹与创作——<兰亭序>》和《临摹与创作——<集王书圣教序>》两本册子,那是些膜拜王羲之的认识和体会,非常肤浅。我现在约杜萌若写王羲之的书,在杂志上做王羲之的专题,让他解析神样的王羲之。

     王羲之行书书札,一帖一风格,绝无雷同。其法度至为完备,然出自天然,汩汩流出,皆不经意。其行书法虽完备,然法不害意,法峻而神远。其行书又兼篆、隶、楷、草书意,却绝无杂糅之嫌,故意态丰富。又极为注重细节,然绝无雕琢,而是轻松果断,随手所适,藏露、顺逆、中侧、提按、粗细……无不如意,皆入化境。
      杜萌若临王羲之书,我所见多摹少临。皆依原大,以笔蘸清水,竖腕,五指执笔,于帖上摹,走笔缓慢,极重细节,意集神凝。如此几千遍,故其于王羲之行书形神,了然于胸。最近更习王羲之楷书、草书,上溯汉隶,欲寻其源头。又用电脑科技,将小字放大,研究其细节、气势。最近见其所临摹,或依王羲之书意所写之字,法度、形势皆能深透,然仍不能出之自然,于神一端似乎亦有所不逮。
      我曾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用功最勤,然所得甚少,似乎不甚得法,仅能注意笔画或结构一端,不能关照笔画连属和字间联系。故写一纸,笔画无生趣,字间乏联系,甚觉别扭,不能成篇。我见唐人以《集王书圣教序》之意所写之字,也不能脱我之弊病。故我认为临《集王书圣教序》当练功夫,打基础,立规矩,如欲写出面貌,必须旁取他人,和其神髓,合于自家脾性。
我功夫远不及萌若,见识更不遑论。故于王羲之书札,极意临摹,重于形似,描头画尾,惨淡经营,然往往笔蹇墨滞,百不能得其一二。此处所临,系于首都师范大学学习时所为,今日观之,上述弊端毕现。毕业之后十年矣,于王羲之书札时时读之,然终不敢以笔试之,亦自知不能对话于王羲之也。

流露出于天然



      关于作书,唐之孙过庭曾有五乖五合之说,殊为经验之谈。而我之体会,作书必俟心境平和,才能心手相应,自身之天赋、才情、气质才能透过笔墨功夫缓缓流出。此过程似有不期然而然之感,亦所谓流露出于天然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此著作虽然可能为后人所托,但书之精髓却能尽出。所谓“凝神静思”,即先做心理之准备工作,以期收敛思绪,归于平静。而“研墨”亦其手段也。“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即是调动所学和经验,为写成一幅字服务,是谓有意而后作书。有人不愿承认先有意而后作书,总说“无意于佳乃佳”,以标榜高超之境界。其实,在书法史上,真能称得上“无意于佳乃佳”之书作寥寥,概亦只有羲之之《兰亭》、鲁公之《祭侄稿》、东坡之《黄州寒食诗》而已,其他书作无不作意而书。大约“无意于佳乃佳”之境界,必先有以无法为法的技法储备,以致游刃有余,无往而不佳。再遇独特之环境,如羲之之兴集,思逸神超;鲁公之祭侄,悲愤沉郁;东坡之困于黄州,落拓蹇顿,此时情感主导,理性退却,故落笔之际,全在诗文情感,何有意于书法之工拙哉?唯其如此,笔之着纸,字之藏露、大小、粗细、曲直、俯仰、振动……皆从天然汩汩流出,故能臻于佳境。
      比高科技,古人不殆今人自不待言。而我辈作书,则技不殆古人远矣!然此非关键,最关键者,乃今人之胸次、学养、见识,岂敢望先贤之项背哉?以十一之古人之技,与百一之古人人文之修养,而大言“无法之法”、“无意于佳乃佳”,此与痴人说梦无异!
       我作书常常希望神会于古人之一体,却不能全其肢体,更难梦见其神髓。而融会诸家之长,立自家门户,唯期留诸日后矣。究其原因,亏于技法乃其一端,而不能合于古人之精神境界才是问题之核心。所以,炼形之同时,炼心为要。我常告诫自己,此生“学”字当头,不可中途而废。常常读帖,日日读书,心静神怡,无滞无碍,亦是理想之境界也。
      作书之前,展纸铺毫;作书之时,全神贯注,却常常手乖纸笔,不能成字。此或许过于专注,心中常想写出此写出彼,以致心情躁动,不能放松,顾此失彼,牛马不辨,故不能成字。有时仅余纸头剩墨,反而能尽遗所想,心气平和,笔间似有神助,常能得古人之一二。此亦说明火候未到,故致偶尔合辙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