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推进荒漠化的治理力度
依法推进荒漠化的治理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要制定防治荒漠化的规划。根据《甘肃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使荒漠化的治理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
要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纳入规范化和秩序化运行轨道。
要实行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控制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荒漠化的形成跟人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消除荒漠产生的人为因素,首先要控制人口,降低人口出生率。因人口的增长势必造成对水、草原、荒漠的动植物产物的大量需求,增大了荒漠化治理的难度。干旱地区人口的增长所需的水源要么从上游截断河流建水库,要么大量开采地下水,再加之不合理的农业、林业和工矿业用水,使下游地区的水资源进一步短缺,严重影响到沙区的生态安全。
人口的增加,使人地矛盾的加剧,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的滥垦滥牧滥采滥伐造成植被破坏,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主动撤离这些地区,转移方式一是向城市转移。比如:鼓励农民到大城市务工,向中小城市转移以及向乡镇转移。二是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转移。沙漠化地区资源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双重矛盾的焦点就是用水效率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以水资源承载力和绿洲稳定为前提,通过“产业移人”模式,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水资源利用—劳动力占用—产业效益”良性循环的目标。
沙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不能利用的沙地,对于这种类型沙地的修复,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生态规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发挥自然界固有的自愈能力,使其自然恢复;另一类是能够适度利用的沙地,对于这类沙地的修复,可以利用科技,在经费、市场机制等保证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方式,利用人工措施加速其修复进程。
保护和重建荒漠化生态系统
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主要措施是通过调整生产方向和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绿洲人工草场和改良天然牧场,开发新能源,建设经济林、瓜果、药材等产业基地,变分散、粗放型经营为集约、规模型经营,提高生产力的总体水平。
实施工程治沙,是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一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草原建设与保护、水土保持等一批与防沙治沙相关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二要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三要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四要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五要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对轮廓相对较小的沙丘,在沙丘间的低地处存活有少量植被,直接将水注入沙丘间低地任其自流,为原生植物提供补给水,防止其死亡。这种丘间低地(沙湾)造林是利用流动沙丘丘间水分条件较好的优势,造林固沙的一种方式。而在干旱区则应选择地下水位较高或有灌溉条件的地段进行。
加大荒漠化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力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针对荒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天然植被退化、人工植被稳定性差、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人居环境状况恶化、绿洲衰退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水、土、生态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安全持续保障为目标,生物措施与机械措施相结合,提出针对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高荒漠化治理科技含量和生态治理效果。
二是加快沙区经济植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产业化集成创新。针对荒漠化地区贫困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农牧业综合开发水平不高等问题,研究药用植物资源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饲用植物资源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农林牧高效配臵生态经济圈层构建技术等,通过对现有经济植物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实现对沙区经济植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产业化集成创新。发展荒漠化防治衍生产业技术,形成荒漠化防治产业化技术模式。
三是开展对沙区荒漠化监测技术的集成创新。针对防沙治沙工程树种单一、人工群落结构不稳定、荒漠化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不同荒漠化地区植物材料选育与扩繁技术、荒漠化监测预警技术、防沙治沙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等的研究。
四是通过集成国内外最新技术,推动科学防治荒漠化的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和促进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预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为防治风沙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为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制定减少风蚀沙化、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