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巨刺治愈跖筋膜炎一例

 shuofenglin 2013-12-11

患者,女,46岁,教师。因“右足跟疼痛1月余” 于2013年2月17日就诊。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跟疼痛,晨起下床活动时尤为严重,稍事活动则减轻,久行久站加重。曾服用戴芬及外用伤湿止痛膏,效果不显。2周前至一私人诊所行针灸治疗3次(隔日针刺1次,针刺穴位在右足,具体不详),诸症依然。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而至我门诊,就诊时症见:右足跟疼痛,严重时疼痛放射至足心,影响日常行走。查体:右足跟前部有压痛,无波动感,局部无红肿。右足正斜片示:右足退行性改变。诊断为跖筋膜炎,以1.5寸毫针针刺左侧太渊穴,针尖朝向劳宫穴,针深1寸,针后患者产生较强的酸胀麻木感,予小幅度提插捻转数次后,嘱患者跺脚行走,患者惊讶地告知右足跟疼痛已经消失,留针30min,期间每10min行提插捻转手法数次以保持针感,取针后患者右足行走及跺脚都不觉疼痛。第2日复诊,患者告知当日晨起下床后右足跟处仍有些许疼痛,不过程度已经减轻一半以上,继续如前连续治疗2次而痊愈,同时嘱患者穿柔软舒适的平底鞋,不可剧烈跑跳及久站久行,防寒保暖,每晚睡前热水泡脚以防止复发。

按语:跖筋膜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因工作、职业关系长期站立、步行,或扁平足,持续的肌肉、筋膜牵拉,使跖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附丽点跟骨结节发生充血性渗出,日久可有骨刺生长。该病主要表现为跟骨下疼痛,可向足心放射,甚至扩散至足底。该病西医亦称为 “跟痛症”,属于中医“痹症”“骨痹”之范畴,其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气滞血瘀,寒湿凝滞为标[1-2]。从经络辨证来分析,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其偱(循)行路线与跖筋膜炎之病位颇为吻合,因此该病属足少阴肾经之病变。

本病的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常规口服消炎止痛的西药及外用膏药多数情况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针灸治疗则多以局部取穴为主,针刺时疼痛较甚,取穴相对较多,病人痛苦较大。此病例根据跖筋膜炎病因病机特点,结合其临床表现,融合经络学说及生物全息理论,突破常规取穴,只取太渊,采用巨刺之法,针刺3次而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穴名选释》载:“太,谓大之甚。渊,回水也,深也。太渊意指回水甚深之处。”。此处为手太阴之脉气深入留注之处,故名太渊。太渊为手太阴肺经之输穴及原穴,五行属土,土克水,同时手太阴肺经“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气虚则肩背痛,寒”,因此太渊有祛风、散寒、胜湿之功效。太渊又为八会穴之脉会,尚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所以针刺太渊可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治疗其标。《针灸甲乙经》录:“痹,会阴及太渊、消泺、照海主之”[3],《黄帝明堂经》亦有太渊主“痹逆气,寒厥”等记载[4],李莉等[5]以太渊为主治疗全身各部之痹症,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太渊实为治疗痹症之要穴之一。另外肺者属金,为肾水之母,针刺太渊尚可使金水相生,达到滋补肾水之目的,从而治疗跖筋膜炎发病之本。针刺太渊,使其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者可补肾气之虚,克者可除肾经中之水湿寒气,如此标本兼治,疗效卓著。再从生物全息理论角度来看,手掌对应足底,手心对应足心。本病例跟痛放射至足心,故针刺时针尖朝向手心之劳宫穴。巨刺源于《灵枢》,乃左取右,右取左之法,上海针灸名医杨永璇曾谓此法可“借健侧之正气,行患侧之经气”,因此巨刺实寓疏导平衡之意。此病例辨证取穴契合病机,针法运用上溯灵枢,同时又吸收生物全息理论于其中,故有此速效。另外本病之预防亦颇为重要,故而嘱咐患者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复发,如此防治结合方为周全。

参考文献

[1]郑素明.补肾活血汤治疗跟痛症94例[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5):182-183.

[2]张建华,王峰,周正新,等.丁锷治疗跟痛症的经验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490-491.

[3]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黄龙祥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04.

[4]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辑校[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36.

[5].李莉,李国臣,黄银兰. 以太渊穴为主治疗痹证76例[J].陕西中医,2003,24(5):451-4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