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余映潮巧做八法
2013-12-11 | 阅:  转:  |  分享 
  
余映潮巧做八法

仅仅只是苦做,一般做不出极好的业绩。就像愚公移山,还得上帝来帮忙。生活中、工作中如果没有“巧做”二字,可能就是事倍功半。一个人能够“苦做”,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我是一个“苦做”一辈子的人,但我也非常善于“巧做”。“巧做”可以赢得时间,提高效率,多出成果,优化思维,增添乐趣。一、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

???这既是“苦做”,更是“巧做”。“耐力是一种智慧”,善于利用时间就是“巧”,巧在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时间比金子还宝贵,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发展自己或者发展事业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他好像只知道珍惜时间,其实是抓住了根本的东西。我对自己说:每天做一点。趁着年轻多做事。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我对时间的珍视是随时的,如2012年4月17日的日记片段:乘上午9点的D124次动车到郑州,约1点40分到郑州。在从汉口到郑州的动车组上,我完成了以下事情。1.写完了一篇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文章。2.评点完了珠海市余映潮工作室学员的16份论文作业。3.给“语文潮”整理了三篇“余映潮的足迹”的文章。4.写了一篇记录在江苏盐城讲课的短文。5.建立了一个《讲课日志》的文件夹。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我们无法追赶太阳,但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光芒。二、视学习方法为第一

???我将学习方法视为提升个人素质的第一要素。“方法”二字,就是“巧”字。如果1000名水平相同的老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那么最先到达胜利之地的便是技巧与方法最好的老师。我运用的最为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筛选提炼法”。将“筛选提炼”用于生活、用于思考、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其含义就是去粗取精,变隐为显,化繁为简,发现规律。拥有了精华,发现了规律,等于做事有了最准确、快速的通道。下面是我对课堂阅读教学中“重要弱点”所进行的分析与提炼:课外预读过分,碎问不断;教学流程中无切分、无示例、无小结;没有让学生拥有大量有效训练活动的时间;小组活动代替了一切形式的教学活动;花架子手法运用过多,思想情感教育表面化、显性化,表现不出老师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教学素养。它们揭示了规律,对大面积上的课堂阅读教学起了非常好的警示与指导作用。精练的8个短语,可以胜过洋洋万言的说教。优秀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优良的学习方法背后,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有做目录索引的好习惯

???从年轻时开始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我的很普通的事业追求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这是成就我的事业的终生受用的好习惯之一。阅读时顺手记下来的目录索引,让我手中的专业杂志成了永远的资料仓库、永远的前沿。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都是可能的。我可以根据我的目录索引随时欣赏到我所需要的学术资料的美姿。特别是一些“古老”的资料,更是少有人积累的珍品。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条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沉淀着时间。当你根据它们找到“年老”的资料的时候,时间就会倒流,往昔时间的浪花就会飞溅到你的心里。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条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隐含着“空白”。一个发现了空白并试着去填补空白的人,就开始在研究的正道上行走了。文献意识,是助你腾飞的隐形翅膀。四、及时地将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变成文字

?

???“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主要指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特别是自己的思想瞬间之所得。很多时候,它们转瞬即逝。将这些东西变成文字,就是随记,就是备忘,就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重要的思考、感悟与感受,就给自己未来的研究、未来的写作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提示。下面是我积累的《课文中的“最”》:反差手法用得最好的是《猫》,最能利用为作文范文的课文是《散步》,从篇到段最讲究展开层次的说明文课文是《中国石拱桥》……处于学问研究之中和思维非常兴奋状态下的人,一切的随记都有可能被演绎成好文章。五、保持目标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

???知道往什么地方走,知道这个地方走不走得通,这就是知己知彼。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师的需要,多少年来我的研究方向就是“适合于教学一线的实用理论和技术”。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研读教材的理论和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试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技术,微型专题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技术。这个系统的工程,国内可能只有我在做。长年坚持,绝不懈怠;精耕细作,小步轻迈;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我的小专题研究深化到了什么程度,从我提出的阅读课文的种种方法可见一斑: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我们可以运用文本拆分法、妙点揣摩法、探究发现法、反复评点法、资料助读法、论文写作法等方法深化我们的课文阅读。……对一项研究坚持多年,这就叫做目标集中。坚持一项研究,不半途而废,不功亏一篑,这就是智慧的方略。这既是“苦做”,也是“巧做”。学问做到了一定的精深程度,我们就能见微而知著。六、乐于从新的视角研究问题

???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欣赏事物,定义事物,我非常讲究角度的新颖。“巧做”,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出新,而出新的途径可能就在于视角新颖。这就需要进行顽强的探究;寻求新“角度”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我从“新视角”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全新的东西,其中以“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手法”为代表。这二者都比较切实地解决了大面积日常教学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创新的说法、创新的做法,给人们的不应该是奇异的感觉,而应该是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感觉。七、让细节出彩

???做同样的事,让细节出彩的人就是在“巧做”。在学术上,在学问上,细节能够显示深度。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人,就是能够进行反复琢磨的人,是可以将事情做得好上加好的人。在“让细节出彩”方面,我的一些技术性的创造与发现,恰巧是老师们最为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最受欢迎的。如朗读的研究,人们做得够深入了,但我仍可以在教学细节上另辟蹊径。“细节出彩”到了一定的程度,其结果就是“美化事物”。八、创意在先

???“创意在先”,指做事、写文章之前先寻求“点子”。“创意在先”这四个字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巧做”的理念与手法。追求“创意”,既是“新”又是“巧”,既要“新”又要“巧”。所以,追求“创意”的过程一定伴随着“巧做”,尽管它有时让人呕心沥血,但同时它也让人另辟蹊径。“创意”之新同样地体现在“角度”之上。“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有“创意”。“创意”,也与人生的旅途有关。我曾经自豪地说过:50岁过了学讲课,是我人生中最绝妙的创意。它让我人生的事业到达了新的高度。

?



献花(0)
+1
(本文系雪拥蓝关2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