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志雄 : 丁磊应该换头猪

 随园天一馆 2013-12-11

丁磊的养猪,从一开始就受关注。

折腾了5年之后,筹备阶段总算告一段落,结果又变成了争议。想来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郁闷是在所难免的。

争议主要有两点:一是老腔调,说他盲目多元化;二是因为最早的养猪团队成员毛山、周炯的离开,话里话外地讲“玩票”,也就是不专业。

13年前认识丁磊,但交往并不多,所以可以很坦然地说:支持他养猪,但最好换头猪。

在几年前因为三聚氰胺写牛奶,而后花了几年时间梳理过食品安全问题。简单地说,将来中国食品的希望必然在过去未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士身上。

从这个角度,我们尤其应该支持丁磊等出身互联网的人。

食品是个古老的行业,中国是个容易产生各类规则与潜规则的沃土。两者一结合,行业内进行变革的希望其实并不大。别跟我说什么“莫一棒子打死”,过去已然证明,将来依然会证明,每次出事,多数是行业人士折腾出来的结果。

行业外的人士,更可能像皇帝新衣中的小孩,看到每一奇怪的地方都会问声为什么。这才是变革最可依赖的源动力。

“为建养猪场,网易投入了上亿元资金,一年的回报率可能不到一千万元,连10%的利润都不到,但如果把这笔钱投向其他地方,随便到哪里,都可能比养猪赚得多。”前网易养猪核心团队成员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算了一笔账。

我其实有点怀疑,这或许是离开的人跟丁磊之间观念冲突的原因。一旦这么去算账,最容易踏入食品行业的老路。因为,过去就是太想赚钱,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回过头说猪。

猪,是中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常客”。但在红烧肉或狮子头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将来会使我们极为尴尬的威胁。丁磊谈到猪肉味道的变化,也有许多人能清楚地说出现在的猪肉不再有儿时记忆中的香味,但我猜想,绝大多数人应该不知道,中国大中城市的几乎全部猪肉,只是来自三个品种——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而这些个猪肉品种又全部来自国外。

换句话说,99%的中国人每天在吃外国猪。但这样的“开洋荤”对一个大国来说,却是有问题的。

我之前写的《中国奶殇》,曾经引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解焱的观点。

解焱认为,家禽畜的品种多样化,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增强畜禽对突发性疾病的抵抗力,品种单一,将大大增强畜禽患流行病的风险。地方品种猪被抛弃,随之被抛弃的是它们与外来品种相比的产仔数、抗病、肉质、耐粗饲等优势。

假如未来的某个时间结点上,突然出现一种可以严重危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中某一种或某几种的病患,那么出现一个猪肉断供的“真空期”并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中国本是一个猪种资源富国。

根据权威机构审定的《中国畜禽遗产资源状况》统计,地方猪种遗传资源过去有72个。孙悟空功力强劲,也不过72般变化,72个猪种遗传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但坏消息是,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生的王立贤和程笃学研究发现,现已确认灭绝的地方猪种资源有深县猪、项城猪、大普吉猪等,有28个地方猪种数量持续下降:其中,八眉猪、定县猪、福建黑猪等10个品种濒临灭绝,巴马香猪、槐猪、北港猪、六白猪等14个猪种列为濒危资源。

为什么通常被认为“小、散”的养殖户,最后却有趋同的选择——抛弃本地猪,引进外来猪?《中国奶殇》中,称为“操盘手心态”。

由于猪肉价格的跌宕起伏,而外种猪在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出生到100千克出栏只需要160天,瘦肉率在64%以上;我国的地方品种从出生到90千克就需要200天,而且瘦肉率只有40%左右。

而这一切,为的就是出栏时间少四、五十天,瘦肉率能提高20个百分点。随之养殖模式也走向了精饲料、多打抗生素(品种抗病能力降低后的必要手段)结合的“快进快出型”。当这一切挖潜手段用尽都可能不足以确保长期赢利,“瘦肉精”频繁肆虐也就不难理解了。

“发生在猪身上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奶牛、鸡等许许多多初级农产品上。发生在农户身上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的许多其他角色——例如奶站经营者、饲料生产者、水产品批发者……当心态转为更接近操盘手,这些诸多角色的行为也就难免像借重组操纵股价的庄家——短期获利才是第一位的。”(引自《中国奶殇》)

日本人显然聪明得多。在中国养殖户纷纷放弃的时候,日本却引进一些中国本土猪种。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再想要什么莆田黑猪之类时,就要去找日本卖家了。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头特立独行的猪》,那其实是云南的一个猪种。如果它将来消失,一点都不奇怪。

说起来,丁磊还不如换头特立独行的猪养养。而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中国的食品业需要更多特立独行的人杀进去。他们多数会亏钱,但亏完之前能引发很多变化。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