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权倾一时的明珠被削职罢相的精彩剧照。
近日,一篇题为《王岐山脸谱》的新闻报道被网络广泛转载,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还有《大清相国》一书。不少网站将《王岐山脸谱》中“王岐山荐书”环节提炼出来重点推介,这其中就包括《大清相国》一书。那么,《大清相国》究竟是一本是书?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谁?作为中央纪委书记的王岐山为什么向各级官员推荐学习这部书中所描写的这位大清朝的相国?
据有关资料表明,《大清相国》是一部反映清朝康熙年间官场斗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廷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波诡浪谲的官场风云。
纵观有清一朝,名臣难以计数,尤其是康熙年间更是名臣辈出。然而宦海风高浪急,沉浮难以预料。权倾天下的明珠被削职罢相,顾命大臣鳌拜、索额图相继身陷囹圄,高居相位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倍享尊荣的高士奇却被斥退回藉。满朝名臣大吏少有善终,只有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加封左都御史,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那么,陈廷敬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致一生能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呢?
说起陈廷敬,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山西阳城的“皇城相府”可能知道的人就太多了。其实,“皇城相府”就是陈廷敬在家乡的府第。“皇城相府”之所以有如此的规模,是因为陈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在明清两朝,陈氏家族一共出现了四十一位贡生、十九位举人,并有九人高中进士、六人入仕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而乾隆皇帝也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陈廷敬13岁时候便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学堂。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又赴并州,即今日太原,会试得中举人。到了顺治十五年,20岁的陈敬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及第,因为同科有两个名叫陈敬的进士,顺治皇帝便为阳城的陈敬赐名为陈廷敬,这便是陈廷敬后来纵横官场五十年的起点。借着顺治皇帝的金口玉言,陈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在踏上大清官场那一刻起,便开始全面展示他的为人做官理政之道。
陈廷敬一生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高度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之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在刑部尚书任上时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陈廷敬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素习儒风,特别注重个人修养。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他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
陈廷敬深深懂得,国之兴衰,在一定程度上人才使用十分重要。为此,举贤荐能成了他为官理政的第一要务。他只要发现有才干的人,就大胆地向朝廷举荐;只要才德兼备,经过多方详细考察,确实人品端正、廉洁奉公之人,一律提拔重用。陈为官一生,不徇私情。尽管有过无辜牵连之事,但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更显得他肝胆相照,德高望重。
康熙皇帝曾召各部大臣举荐廉官能吏,陈廷敬不仅力荐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这些名重一方贤士高人或入朝为官,或予以重用;而且举荐了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这二人皆当时有名的清官,颇有政声,名满一方。康熙皇帝遂将他们提拔为监察御史,后又升为尚书。有人劝诫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心中常有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的头上。陈廷敬则表示,刚直的人,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陈廷敬的为人为官之道由此可见一斑。
陈廷敬不仅不在乎刚直之人的怨气,而且他自己一生就以正直闻名。他在出任左都御史之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陈廷敬十分痛恨,便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康熙皇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他的建议被康熙皇帝采纳,责令都察院制定严厉的律法制度,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和改变大清官场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初,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皇帝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陈廷敬此举不仅打击了不法商人,稳定了金融市场,而且也惠及了民生,受到朝野上下的多方好评。
陈廷敬在为官主政期间,非常关心国家安危,社稷存亡。当时康熙皇帝力主外征葛尔丹,内平三藩。陈廷敬便在《晋国》一诗中写道:“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陈廷敬的故乡乃是山西阳城,是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国土。这首诗以回顾昔日晋国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讴歌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关心国家安危的同时,陈廷敬还十分关注民间疾苦。他在《桑林午食二首》中写道:“底柱山前乱石村,十家今有一家存。千岩万壑人踪在,正是皇朝赐复恩。石田漠漠草菲菲,破屋炊烟四处飞。行到前村还怅望,五年不见一人归。”这首诗反映清初战乱所造成的百姓家破人亡的残酷社会现实。康熙年间,由于经常对外用兵,农民赋役十分沉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他们生活非常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康熙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步入康乾盛世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主要原因,就是既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皇帝周围聚集了一批股肱名臣的辅佐。然而,纵观朝堂之上,许多股肱名臣大都不能善终,而陈廷敬却是例外。康熙送给陈廷敬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又将“午亭山村”匾额赐与他的老家皇城村。由此可见,陈廷敬之所以有如此非同一般的履历,主要还是受到康熙皇帝的非同一般的信任和宠幸。
陈廷敬年长康熙皇帝16岁,自康熙皇帝8岁登基始,陈廷敬即侍候康熙读书,一直到他72岁,善终而退,隐居故土,颐养天年。有人总结了陈廷敬官场成功的“五字诀”:等、稳、忍、狠、隐!可以说,这五个字全面地反映了陈廷敬的一生的为人性格和为官之道。也正是这“五字诀”使陈廷敬成功立业,扬名青史。
原来,当初陈廷敬进京参加科考之初,由于当时官场黑暗,他一开始并没有金榜题名,反倒被冤枉入狱,险些丧命。后来得到李振邺的帮助,才得以出狱。这期间,李振邺教会陈廷敬一个“等”字,让他摈弃浮躁,束缚心性,韬光养晦,静待雄起。这李振邺后来也成为了陈廷敬的岳父。陈廷敬将这个“等”字牢记在心,并最终抓住表现时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并赐名陈廷敬。就是这一个 “廷”字,不仅让他光宗耀祖,而且让他从此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人生。
进入仕途之后,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和宠幸,但毕竟初来乍到,官职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汉臣。当时在朝廷之中,满臣和汉臣是面和心不和,对于刚刚进入官场的陈廷敬来说,他深知这中间的厉害之巨。而随着顾命大臣索额图和皇室外戚的明珠权力的加大和扩张,更是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产生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个满族大臣权倾一时,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互相拆台。面对着皇上一手提拔的陈廷敬,他们两党当然想将他拉入自己的一边,而陈廷敬当时还是相当理智和聪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朝廷社稷才是正道。据此,他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求稳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隐”让他避免了身陷党争的漩涡之中。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初,与陈廷敬有姻亲关系的湖广巡抚张钎因贪污受贿而被罢官逮捕,下狱治罪。经过审讯,张钎承认了自己的各种贪渎劣迹,同时还谎称陈廷敬、徐乾学、高士奇等人曾接受过贿赂。康熙皇帝不想大起波澜,命办案官员称已经审清结案,勿令滋蔓牵连。尽管如此,陈廷敬清正廉明的官声大受影响。他上疏表示自己清白,乞请允准回籍。康熙皇帝命其原官解任,留京负责修书事宜。于是,陈廷敬开始了长达两年“隐忍”的生活。
两年后,陈廷敬又被起用,再任左都御史,同年七月,升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初,充任会试正考官。当年四月,拜相入阁,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同时还兼任经筵讲官,为康熙皇帝讲学。
康熙帝重新录用陈廷敬,使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知道这次复出,必将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击。现在的明珠权倾朝野,百姓更是怨声载道。而陈廷敬在这个时候恰恰正确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觉到皇帝对明珠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宠幸,更是要找个机会惩治一下明珠。那么,陈廷敬是怎么察觉到皇上心思的呢?
有一次,康熙皇帝召陈廷敬君前奏对。陈廷敬奏对之中,随口说出“明相国”三个字,不料康熙勃然大怒地说道,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从这一句话中,陈廷敬察觉到了康熙皇帝的心思。他认为,反攻的时机成熟了。随后,他搜集证据,利用康熙皇帝检阅海军的一次机会,参劾了明珠和索额图弄权误国之罪。结果明珠削职罢相,索额图身陷囹圄。陈廷敬不失时机的参劾,不仅保全了自己,更是帮助朝廷消除了朝廷之中多年难以清除的明珠和索额图的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恨”手,一举扫除了朝廷最为危险的隐患。
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种书籍著作,当然最有影响的力作还是《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康熙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没想到工作刚展开,张玉书即因病去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便担起了总纂官之职。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上疏出榜招才,聪颖使这种精选出三十多人,组成一支强大的编辑班子。陈廷敬内举不避亲,将他的儿子陈壮履也选入其中。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字浩如烟海,而编修字书是一项神圣而又十分浩大的工程,陈廷敬深感责任重大。但他不顾年老体弱,一头扎进去,每天不离书局,手不离纸笔,一丝不苟,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对儿子说:“人生在世,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修书立著就是很好的礼物,你年纪轻轻,以后路还很长,应当有所建树”。父子俩人经常对坐青灯,儿书父批,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父子同室修书,一时在朝野上下传为美谈。
就这样,经过六年的呕心沥血地辛勤努力,中国古代收字修辞最为丰富大型字书终于问世。康熙皇帝称赞这部书“善兼具美”,即以自己的年号亲笔题写了书名,这部书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康熙字典》。陈廷敬负责编纂《康熙字典》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自己的一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陈廷敬辅佐其长达五十年,成为康熙的侍读老师和辅弼重臣。在陈廷敬从政五十年间,历经二十八次升迁,几乎做遍了清朝除兵部、礼部两部尚书以外所有要职。可以说,在有清一朝的汉人高官中无人能出其右。即便是在满族高官中也是难有比肩之人。就是乾隆年间的和珅,深受乾隆皇帝宠幸,但是他也仅做过工、户、吏三部尚书。如果说陈廷敬是大清官场第一人,其实也并不过分。陈廷敬为官理政五十年,不仅清正廉明,而且才能出众。作为朝廷重臣,他与同僚能和睦共事,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在其所撰《清诗纪事初编》中评价他:“性尚汗容,不立异,无与人门户之争,故能为人所容。”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可以说,他既是一位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的开明宰相,也是心机缜密而又胸怀开阔的廉吏能臣。康熙皇帝曾赐诗曰:“横经召视草,记者翼鸿毛。礼仪传家讯,清新授紫毫。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何以升平相,开怀宫锦袍。”对于陈廷敬为何一生能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的原因,《大清相国》一书中是这样加以总结的:“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样宅心仁厚的清官、精明强干的好官、从善如流的能官、不乏铁腕的德官,可以说正是当今各级官场所缺少的,而能将这“四官”集于一身的官员则少之又少。这无疑就是作为中央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向各级官员推荐学习这位大清相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