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wdzajcx 2013-12-20

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以“教”“学”案一体化为例

摘要:本文基于对“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的认识,设计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载体,企图通过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的课堂,来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确保“教学案”的有效实施,对教师和教学管理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

关键词:课堂;学生;教学案;动起来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的状况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位。因此,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变革莫过于课堂的变革。

一、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怎样在“教”。看今天的课堂,我们的老师就一个字:累。一天两堂课上下来,喉咙冒烟,筋疲力尽。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学校里,很少看到五十多岁仍活跃在课堂上、仍在教学中挑重担唱主角的教师。当我们的老师、校长听说港澳地区和西方国家的中学老师,每周上28节课是正常工作量时,没有不感到不可思议的。我们的老师上课,心中只有教材,只有进度,只有自己的教学安排,有的也许连安排都没有。所谓课堂教学,不过是把自己预定的教学内容“说”出来,预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自己对学生的感觉,说完了便意味着完成了教学任务,而这种感觉的进度通常总是慢于课程计划,所以还得双休日、寒暑假接着“说”。把所有的内容一个一个说完后(这叫上完了新课),再把它们连起来说一遍或者两遍(这是复习),全部的任务便完成了,学生考得好,意味着自己说得好,要是考得不好,只怪学生不用心,不用功,或者基础差。再接手新一批学生继续接着“说”。这就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格式化的教学,看不到生气,看不到创造,教学纯粹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走过场。

2、学生怎样在“学”。中国的学生也许是全世界最累最苦的,但仅就课堂而言,中国的学生又可能是全世界最轻松舒服的,因为他们只需要呆坐在座位上听讲。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定型:没有老师,我是学不会的。于是和农村里开会一样,只是坐在台下听台上的人说。也曾想弄懂台上的人说了些什么,但信息实在太密集了,反应不过来,有时即使听懂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消化,慢慢的也就听不懂了。越听不懂就越不想听了,碰到严厉一点的“说”的人,就偷偷的睡,碰到说的人也无所谓的,就干脆打扁脑袋睡。能安心睡的还算是好的,更有要么惹是生非,要么干脆流失的。

3、教与学的延伸。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了,但课后却不会做作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做大量的作业,为了督促学生努力做更多的作业,于是便在课堂之外兴起了个别的和集体的辅导,兴起了晚自习和双休日补课。所以要补课,是因为老师说的效果不好,需要反复说,补充说;所以要上自习,是因为学生练的质量不高,需要更多时间练,反复练,直至熟能生巧。因此,通常所谓好生,大抵是课后花了大量时间做作业的人,所谓差生,不过是课后不做或少做作业的人。

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按理说应该是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但我们的课堂却几十年没有一点变化,“教”的变化,“学”的变化。本应是生命个体追求未知幸福的文化之旅的学习活动,竟异化成了心力交瘁的一场苦役。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动起来

1、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国家缺少的从来不是考试拿满分、竞赛拿金牌的人,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钱学森之问拷问的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人才培养的起点正是基础教育的课堂。向学生传递知识毫无疑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但知识最终只是一种信息,培养明察天下万物的心灵才是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才是教育的根本大计,所以,我们应该在向学生传承已有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要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尤其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我们一百年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定型为,所谓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前人已有的知识,所以也就不会质疑,不会创新,自然也就没有问题。也正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才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成长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她们的成长需要有营养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而不是在贫瘠、干涸的土地上被拔苗助长。课堂就是土壤,教学方式就是环境。环境的适宜包括:相对的宽松自由、适量有效的刺激。学生知识的获取、价值观的形成,虽然也离不开适度的灌输,但更需要自主建构。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就是要在灌输和建构的相互作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探索的热情,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而且促进生命持续发展的素养、能力和习惯,实现生命的真正成长。

3、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对学校而言,离开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切的变革都是虚幻的和短命的。让学生动起来,主动的学,积极的学,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并不完全建立在空白的基础上,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理解、探究能力将对他们获取新知识产生实际的影响。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就是要发挥并且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作用,针对真正的问题进行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国家新的教改大纲提出,将用制度来保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想见,忽视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靠加班加点补课提高教学质量,这条道路终究是要被堵死的。

二、以“教”“学”案为载体,让学生都动起来

(一)“教”“学”案一体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1、检查教案的尴尬。没有一种教育理论不重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准备结果的直接呈现形式便是教案。但通常管教学的人总要面对检查教案的尴尬:有的人写得很认真、很全面,但上课时只会念教案,你说他的教案合不合格?有的人教案写得很简单,教学效果却很好或者还可以,你说他的教案行不行?不检查好像也不行,但检查又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至少教案不等于教学效果,而离开了教学效果,不管教案写得多么详实和完备,都是无意义的。了解现代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检查教案本身是学苏联的,基于当时师资跟不上、学历不达标的客观条件,是重视事前控制的“管教案”。但我们通常的检查教案却是在事后,而且还是在学期末,所谓的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成了一种形式。这种做法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在盛行。毫无疑问,没有备课或者随便备课的教学一定是随意的低效的教学。要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除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样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那么,我们该如何确保教师有效的备课?基于这个思考,我们提出了教学案一体化的设想。

所谓教学案一体化,说到底就是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呈现在同一张纸上。分文字和留白两部分。文字部分是针对全体学生“学”的目标设定、问题猜想、程序安排、方法设计,这部分既是课堂教学的框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则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确定“教”的内容、起点和过程。留白部分,在教师是对文字部分的展开或补充,包括基于对个体学力的了解所作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是自主学习成果的记录和课堂笔记。教学案的末尾有“后记”,教师写教学反思,总结成败得失,学生写学习心得,包括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使用上,教学案必须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既是为了方便学生自学,也是对教师备课的监督。课前课后,教师必须检查或抽查学生使用教学案的情况,确保教学案的使用效率。

2、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教学,其本来面目就应是教师“教”学生“学”,但实际上的教学却异化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认真听讲”。“讲”是“教”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教”的全部,“听”与“学”的关系亦如此。

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提出过一个教学阶段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会经历五个学习阶段:①“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②“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四、五、六年级),积累了一定知识,也掌握了一点学习方法,不再百分之百依靠教师,用数字量化表示,差不多是75%依靠教师,25%靠自己学,学生可以自己看书,自己阅读,自己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③“相对独立阶段”,到了初中,学生能看懂教材一半的内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要看两遍、三遍、四遍、五遍,但总归能看懂50%。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教的也就是50%,如果老师硬要教100%,那么学生50%的独立能力就因此丧失,老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会阻碍学生发展;④“基本独立阶段”:到了高一高二,学生能看懂75%的教材内容(山东昌乐二中据此形成了“271教学模式”);⑤“独立阶段”:高三结束……

余文森教授根据这个理论在上世纪末曾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很好的证明“教”学生“学”的意义。

余教授选取的实验对象是福建省一所条件很差、连三级都不达标的农村完中。第一步,对初一新生进行摸底考试筛选,将语文、数学都达到75分的编成一个实验班,共54人;第二步,指导学生读教材,开始时学生基本都读不懂,因为小学的时候没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学能力都非常差,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读教材,怎么读数学课本、语文课本、英语课本,概念怎么读,原理怎么读,例题怎么读,等等,由于教得很细,结果教了半个学期,到期中考试的时候,本应教到第二或第三单元,但这个班第一单元还没学完,但是到了初二,这个班基本上把初三的内容都学完了,到了初三上学期就开始复习,寒假过后直接学习高中内容,整个高中阶段都是原来的初中老师教,教到高二,教师就感到吃力教不下去了,只有一边教一边学,有时学生知道的东西比老师多。实验结果是,1994年高考时,600分以上人数6人,44人上本科线。在九四年的时候,在一个条件很差的农村完中,一个班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很简单:教师应放手“教”学生“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替学生包办了太多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有四个核心概念:师、生、教、学。这四个概念构成两对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因为某个目的而走到一起的活人,教学是一种为达成某个目的而产生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必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启发的动态过程,而不应该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边灌输。我国古代称学生学习的地方本来就是“学堂”,只是现在名副其实的变成了“讲堂”。

(二)“教”“学”案一体化的要求

1、问题意识。“教”“学”的共同追求是目标的达成,“教”“学”建立的基础则是问题,所以,教学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主线。问题是教学的原点,教学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不要想当然,空对空。问题从哪里来?从学生的自学、交流、讨论中来,所以一定要有学生自学、交流讨论的时间。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是我们教学不变的原则,不同的只是层次不同的学生问题不一样,引导帮助的方式不相同。课堂和教师是为着问题而存在的,离开了问题,课堂和教师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教学不会做秀不要紧,甚至没有口才、普通话不标准都不要紧,只要能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能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能在关键的时候点拨讲解就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能做到在学生“愤”的时候“启”,在“悱”的时候“发”,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课堂上也经常会有提问,但大多数的提问是为了装点、惩罚、过渡、自恋(自我陶醉),很少有为了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教学的。提问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能不能引发思考既是提问的本质,又是成败的关键。有问题意识不等于满堂问,满堂问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提问还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的可能,所以过于集中的提问也是课堂教学的异化行为。

为了推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要将学习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或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领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由此,传统的40分钟课堂教学必然要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形成“课前生问”、“课中探问”、“课后延问”的大课堂结构。

2、学生意识。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所以,学生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二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为解决问题动起来,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个积极表现,包括错误的猜想和求解。在实际教学中,最极端的表现是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自我表演,以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讲解为能事,以教师严谨、完备的知识铺陈为水平,其次是让一两个人代替教师讲解,或者提少数几个人的问而绝大多数学生仍旧陪读,这都不是我们所要求的有学生意识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为了解决学生众多、水平参差、时间有限的问题,我们还必须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化解部分问题,培养团队意识,创设更多使每一个人动起来的机会。

3、课堂意识。课堂应是最有效率的学习场所,不应把课内外混同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却把大把的时间丢给学生自学做作业,还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当然包含自学,但不等于自学。强调课堂意识,也就是强调成本意识,包括课堂时间成本、学生的成长成本。因此,能在课外自主解决的问题不应放在课堂上集体解决,能在课外自主达成的目标不应放在课堂上统一达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探究解决共同问题的场所,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圣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调课堂意识就是要敬畏课堂。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也就是对教育的敬畏,对成长中的生命的敬畏。好的课堂应该有三种声音:掌声、笑声、辩论声。掌声是对对方理解深刻的赞赏;笑声是对对方独特思考的鼓励;辩论声意味着平等氛围中的积极参与。

4、教师意识。多年来,教育界关于主体主导的争论使许多教师看不清了自己,弄不懂了教学,以致于到今天我们许多人走上讲台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不会的时候教他会,解决不了的时候帮助他解决,指导他把遗漏的捡拾起来,把零散的系统化,把肤浅的变得深刻,其它的一切形式和程序都是点缀,都是辅助。所以有人说,真正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即倾听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串联起来进行点拨指导,用练习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一堂课上看不到教师的作用是不正常的。所谓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确保全部教学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进行,而不是放羊式的、散漫的活动。教师的组织作用体现在目标的设定、问题的预设、课堂的展开、生成的把握、练习的安排包括难易和顺序、分组的调控。所谓帮助者,简单的说就是,该讲的时候大胆的讲,讲精,讲透,而不该讲的时候绝不嗦。

叶澜教授有一段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它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希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里讲的就是教师的作用,强调的就是教师意识。美国电影《为人师表》中主人公杰米·埃斯卡兰特有一句台词:“如果你没有成功的渴望(ganas),我会给你,因为我是专家。”这句经典台词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作用。

三、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师唱独角戏的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所以很难得到改变,根本原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惰性。他们习惯了过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一方面疲于奔命,一方面又拒绝改变,懒于创新。所以完全可以预见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中将会碰到的问题:有的老师开始会热情很高,期望很大,但由于教学案编写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教学不适应,从而产生阻力和自我否定;有的老师会从内心抵触改革,只是表面应付,不思考,不研究,自然教学案的编写质量也不会高,甚至完全放手不讲,造成质量降低,同时发酵舆论,产生阻力;由于备课组活动的必须性,没有了以前的打混仗,增加了教学工作的程序和难度,远不如原来备课教学的简单,久而久之产生抵触;因为学生的不适应和成绩不理想的归因,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毫无疑问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初始时还会没有教师直接讲解的效率高,会有一定的浪费,但所有的成长都会伴随必要的浪费,尤其是对没有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学生。

当问题出现时,自然要坚定信念,注意引导,正确归因,但更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控,尽可能缩短师生的适应期,特别要防止有的人打混仗,到时还把质量不好的责任推给学校,归因于改革。

(一)确保“教学案”的编写质量

1、教学案怎么写。教学案的编写质量是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教师先要学会把原来所谓教案中没有用的甚至完全为敷衍写成的文字删掉。教案,即教师教的方案,但实际上很多教案要么变成了教师的讲课稿,上课照着念,要么纯粹就是凑了几百个字放在那里以备检查。须知,无论是文科的背景、知识,还是理科的解题过程,都是作为教师所应有的积累和能力,都不应直接变成教案上的文字,如果是这样,在教学案中就都可以删掉。其次,按学校统一制作的教学案底本做好文字转换工作,譬如下面的转换文字:

阅读教材,识记……

阅读例题,讨论归纳……

练习(演板)试题,掌握……

有没有问题以及问题的质量,是教学案编写的关键。问题的来源,一是课前的预设,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和学力的了解之上,二是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能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很快进行判断:是不是真问题?哪些可以自主合作解决?哪些需要指导启发?哪些需要详细讲解?最后还要考虑如何检验是否解决了问题。

2、强化备课组的功能。建立健全三步备课机制:个人备课,教师各自钻研教材,编写教学案——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一人主笔,集中大家智慧形成年级学科组统一的教学案——个人备课,在统一教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调整补充,形成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案。备课组在上课前将统一后的教学案印发给学生,并交一份给科研处备查,同时上交的还有各个教师的第一稿教学案,在每周末,将各个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案收集检查,以此确保三步备课的每一步都落实到位。

(二)确保“教学案”的有效使用

1、加强对教学案的使用指导。一是教学案的印发时间不应太早也不应太迟,一般在正式上课前一天左右。二是指导学生拿到教学案后应做哪些事情,包括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或浏览教材、了解学习内容、大抵梳理教学案上的问题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意见,而不应把时间和精力过多的集中于附录的练习题。由于每个人的基础和学力不一样,刚开始时也应差别对待,最基本的是要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有一个初步认识。三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教学案上的留白,把教学案变成自己完备而有个性的学习笔记。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各学科教学案,以便复习和反刍。

2、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教学,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怎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如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华东师大崔允教授提出的一个叫做“课堂观察”的概念,可以作为我们在新理念下评价课堂教学的参考。课堂观察包含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落脚点就是通过观察学生是不是在围绕学习目标而活动以及活动的效果来改进课堂教学。

为了强化新的课堂理念,转变课堂评价方式,一是加强校本培训;二是高密度开展学校层面和学科组层面的课堂教学研讨,推出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的观摩课;三是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听课考核要求,把更多的管理人员赶进课堂,既为了督促实施,也为了及时提供咨询和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