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从四合院的布局上,体现出传统的“礼”和“孝”的概念。传统上,居住房屋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分前后院,后院建后罩房或后罩楼。大型的宅院还设有内、外院的区分,内室无故不得外出,外人无故不得入内,礼法森严。四合院无论规模大小,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而在看似严肃的四合格局之中,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又通过庭院和中轴甬道沟通,形成一个圆融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同时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由“合”而“和”,体现着传统的中国风味。 四合院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首先四合院房屋的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都是青砖灰瓦黄松木架,砖木结合,符合建筑力学,如遇地震,墙倒屋不塌,结构完好,传承着古老的建筑传统。在木架制造上,也充分体现和传承着传统的木构造艺术,包括各种构件、不同规格方式的榫卯结构等,都是传统建筑工艺的体现。院落的整体建筑色调多为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屋外绿植满眼,也是建筑美学的体现。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和禁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就是“坎宅巽门”风水学说的实际运用。同时,在房屋的布置、装饰上,在庭院树木的栽植上,有很多禁忌风俗也体现着这个概念。有的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也是民间风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影壁一般都有“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吉祥的图案,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也起到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四合院的建筑设计,也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礼法,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法的体现。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仅从院门就分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等多种区别。在封建时代常有因“违制”而使屋主人革职甚至丧命的记载,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即便是普通的四合院,我们也经常在院门上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宣扬传统文化礼仪的门联,使老北京人从小就受到道德传统的教育,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的四合院传承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难以言尽,直至今天也仍有很多尚未发掘,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可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回老北京的踪影,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一座又一座老北京的院落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留下的空地上建起了新一代的高楼大厦,没有了实物的见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难以读懂曾经的历史和文明。愿我们珍惜老北京剩余的风景,珍惜那些即将消失的遗迹,保护好前辈的文化传承,让我们的文明历史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