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长的下坡,大石块铺路,缝隙里小草茁壮,把历史的脚步掩映在草叶里。拐弯,再拐弯,坡度时而很陡斜,有下冲的无助,好在道路边缘修筑了梯式步道,走上去,脚步立刻稳重。抬头望,一堵数十米的高墙,大树的枝叶紧贴着,之上就是刚才的教堂。一段碎石路,左拐,又是长长的下坡,一幢白墙绿顶金色葱头的建筑屹然。
洞窟教堂,朝着第聂伯河,源远流长。
从一个小门进去,光线突然幽暗,学着别人取一支蜡烛点着,前举而缓行。巷道十分狭窄,两个人交错通过必须侧身相挤。人挨人前行,没人言语,旦有语言,即刻被轻轻的嘘声制止,唯恐惊吓了里面沉思的魂灵。脚步突然趋慢,前头的人侧身低头瞧看。木乃伊,一个,一排。很小的棺木,表层嵌玻璃,木乃伊全身裹满布条,烛影里只能看到干瘪的手,黑皱皱的,煞是惊魂。但我分明看到,虔诚的当地信徒们都要低头亲向木乃伊脸部的方位,以至于尘垢的玻璃上印满了鲜艳的唇印。视卫生如生命的西方信徒,面对信仰的圣物,如此义无反顾,仿佛冥冥之中他们相信上帝已为这些积垢的圣物杀了菌消了毒。
街头随拍美女
紧随人流走,速度异常缓慢,着急只是无奈。对我们而言,再多的圣物木乃伊,睹其一已经足够,心里虔诚着,不必低头亲吻祷祝,什么都有了。然而,想尽快走出去又不可能,巷道实在狭小,只好暗自默祷,短些吧,快些吧,还是阳光灿烂令人心爽。阿门!
洞窟教堂建于1051年,地下有两条洞穴,相距 400米,分别向第聂伯河延伸,总长超过500米。洞穴两壁上,各向里挖出高一米长两米的浅穴。最早的时候作为修道室,后来安放各个时代著名修道士的遗体,由于洞穴里气候环境特殊,安放的尸体自然风干成木乃伊,于是被视为奇迹,宣扬成神明力量的体现,修道院由此声名远播,引得当地一些名人死后也走进洞穴,至今保存了125具木乃伊。
回眸一笑百媚生
阿富汗战争纪念碑
一路上坡走出修道院,同伴被街边一溜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商铺吸引,我则走向对面街心花园的雕塑。三名军人形象,两人英姿站立,一人坐地掩面抱膝,一条砖石路连起一块卧地的碑刻,不知是俄文还是乌克兰文,更不知刻字的意思,也难懂雕像的意义。周边围绕的草地上还有许多卧地的石碑,上面都刻有纪念性文字。瞧阵势,应该跟某场战争有关。
潘海明见我流连,走过来说,这是乌克兰为纪念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塑起的纪念碑。那场战争中,开往阿富汗的苏联军队以乌克兰人为主,当然战死的也多为乌克兰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人依旧对战争时大量派遣乌克兰人去异国打仗耿耿于怀。建设这处纪念雕塑,最原初的思路是牢记历史,或许也能疗治曾经的心灵创伤。
纵观历史,基辅似乎一直与战争牵连,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最为惨烈的包围战就发生在基辅。战争消耗了大量男人,以至乌克兰长久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我问潘海明大致情况,他说目前的男女比例大约100:150,基辅等城市的女性比例可能更高,从而导致大量剩女无男人可嫁。
可惜,可怜,国色天香的美人无归属没婚姻,犹如鲜花缺少蜂恋蝶舞,岂不是人类资源的极度浪费。那么美的人,竟然……替中国人遗憾。中国男女比例也失调,但恰恰相反,假如真能优势互补,未必不是对人类繁衍生息的贡献。
想跟潘海明当玩笑说,话到嘴边似觉不妥,身在肃穆的场合谈着沉重的话题,突然开这样的玩笑,未免轻佻甚至猥琐。
走吧,潘海明说,继续沉重一会,去看看卫国战争纪念馆,让残酷和死亡恐怖一下心魂,或许更加同情美丽的乌克兰姑娘。
站在街头吸烟的姑娘
二战纪念馆通道的浮雕
乌克兰母亲雕像
仅仅一步之遥,视野豁然。近处林木葳蕤,远处山坡覆绿,河水盈波,楼群林立,一座擎天的雕塑巍然,连接起天地灵魂。宽阔的石块路,微下坡,在山林草地间前伸。巨大的灰色雕塑,接二连三,犹如敦实的建筑结构,五星和文字篆刻其上,彰显雄壮的精神。建构内的墙体上雕刻军人浮雕,吆喝前行,向着战火和胜利。浮雕的建构自然形成大门的状态,穿行过去就是阔大的广场。两端垒砌水池,池上筑起几座黑色群雕,黑白相间的地面中央停放两辆相向的坦克,火炮直指蓝天。一手举剑,一手持盾的乌克兰母亲雕像高耸,目光炯炯地护佑着丰饶的大地英雄的子民。
母亲雕像脚下,就是卫国战争纪念馆。馆分三层,最上为观景台,下为展馆。跟我们国内许多战争纪念馆不同的,这里的布展更具有现场真实感。坠毁的飞机残骸,集中营生活场景,纳粹处死犯人的碎尸机,报废的摩托车,军人的战争用品等等,面对一个个布置讲究的展室,心脏时常抽搐,过往的战争惨烈残酷撼动魂魄,抗击侵略拒绝占领不惧蹂躏的精神激动身心。目光所及,如同触摸曾经烈焰熊熊泪水涟涟的生活,仿佛端放的一只玻璃杯都幻生着火样的激情,那一枚枚染灰蒙尘的徽章,映闪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容。脚步无声,游客很少,但总感觉满厅满室都是人影,步履匆匆地奔向旗帜飘扬的地方。乌拉,乌拉,纳粹的雄鹰徽标已断成两截,狼狈地躺在冰冷的石堆上,再也无法展翅飞高。
一段疯狂的考问人性的惨痛历史已经沉落,与无数的无辜苍生一起,隐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扑倒于地的纳粹雄鹰党徽
集中营
对人类酷刑的碎肉机
展室空间很大,仿如源远流长的历史没有尽头。隔不太远,有工作人员监守,解说员曾提醒不要拍照,但看到有些游客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工作人员并未制止,我也尝试着拍了几张,尤其是那颗断裂的扑倒于地的纳粹雄鹰党徽,作为当年纳粹耀武扬威的标志,记载下如今的下场,放在何处都是一种警醒。我想,带回国内,将照片放在网络上,让更多的不能前来基辅一睹其原相的国人看看,真实地记住那段惨绝的历史,树起我和平崛起的民族精神,挺起脊梁屹立东方。
展馆外的场地上,有规则地置放着大量的退役飞机、坦克,甚至导弹模型。应该是前苏联时期的作品。许多基辅人带着孩子在期间穿梭,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在这里无限地放大,面对毁灭性的武器装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我不知道,这种和平时期的熏陶意味着什么,会是一种单纯的率性的娱乐吗?
即使没有潜移尚武的种子,是否能默化出和平的信仰?
走出展馆,我的思绪仍在杞人忧天。
纪念馆广场的摆设
街头
米哈伊尔教堂
旅行车驶进老城,停在一处广场边。身边的米哈伊尔教堂金光耀眼,远处的索菲亚大教堂身姿巍然。
怎么又看教堂。同伴皱眉。潘海明神色庄肃,大家有没有觉得刚去的二战纪念馆悲惨而血腥,再走一遭教堂,心神会洗礼般纯实安静。然后指了指远处,那座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十一世纪,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钟楼高四层,墙体蓝白色图饰,葱头金顶。教堂主体以白为主,中间宝顶为金色葱头,四周几座则为深绿色葱头。这座米哈伊尔教堂建于十八世纪,纯粹的乌克兰民族风格,钟楼高三层,浅蓝加白底的墙体,葱头金顶。教堂主体以蓝为主基调,立柱饰以纯白,贴于墙体,看上去支撑作用不大,反以修饰为主。建筑上的数个葱头宝顶皆呈金色,而每扇窗户上和墙顶也饰有许多金色浮雕。
我挪步一边,被广场上三座汉白玉人物雕塑吸引,同伴也相应跟来。潘海明神色尴尬而不悦,但依然专业地介绍雕塑的几位历史人物,语气脆爽兴趣盎然,浓墨重彩泼洒在两位基辅女大公奥尔加和圣安德烈身上。
对乌克兰历史我不是很熟悉,这两个基辅女大公更不了解,只是听潘海明介绍后,才猛然想起曾看过的有关拜占庭的历史资料书上提到过与乌克兰的一段故事,回来再重翻资料,找到这么一段记载:公元975年,基辅女大公奥尔加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访拜占庭皇帝,皇帝对她一见倾心,愿与她共同治理帝国。奥尔加不便回绝,婉转称她是一名异教徒,如果皇帝亲自为她施行洗礼,她愿意信奉基督教。于是,拜占庭皇帝和东正教牧首一起为奥尔加施了洗礼。之后,皇帝重提婚事,奥尔加却说:“你既然亲自为我施洗礼并称我为你的女儿,怎么可以娶我为妻呢?你肯定知道,这是不符合基督教教规的。”闻听此言,皇帝大呼上当,后悔不已。
一个历史小故事,凸显了奥尔加的聪慧过人。而我更想,奥尔加不只是聪慧,肯定美艳动人。假如没有闭月羞花的容貌倾国倾城的气质,怎能令皇帝一见倾心折腰求婚。英雄难过美人关,秀外才是罪魁祸首,慧中只是锦上添花。
教堂全景
与神的使者交流
颇有特色的教堂
精致精美
走去米哈伊尔教堂的路上,我的目光常常被擦身而过的美女赚取,仿佛她们身上都闪映着奥尔加的影子。谁敢否认,她们不能成为当今的奥尔加?
站在肃穆的礼拜堂,我的心绪依旧没有摆脱奥尔加。作为异教徒,灵魂不忌讳教堂氛围的拘束,思绪的天马行空也不会受到上帝的责难,哪怕心怀色迷迷的鬼胎。基督徒的拜占庭皇帝甘愿拜在奥尔加的石榴裙下,异教徒的我花花心饱饱眼神岂不情有可原。即便上帝不高兴,也锁不住我一颗猎艳的心,禁不住我一双爱美的眼。
对我而言,美女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养眼润心,百看不厌;教堂则千人一面千古一辙,去哪一座教堂浏览参观不都一样。教堂外在表征的类同,总把我的兴趣导向内里的隐秘和历史的迷蒙。假如对比米哈伊尔和索菲亚两座教堂,我宁愿去索菲亚,这座为庆祝古罗斯军队战胜突厥人和颂扬基督教而修建的教堂,如今陈列着许多考古文物和建筑模型,其中基辅十世纪的全景模型展出了被蒙古人破坏前的基辅市貌,历史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有意思的是,从米哈伊尔主教堂出来,猛然被旁边一座建筑物停滞了脚步。显然是教堂的组成部分,看上去如同现今的礼堂,墙体纯白,屋顶黑瓦覆脊,前端耸立白底黑葱头的塔楼,风格与近在咫尺的主教堂迥异。我没有走进去,更不知道允不允许参观,只是看到有当地人进进出出。
还是去街上看美女吧,教堂的气氛太压抑了。我跟潘海明开玩笑。他吊诡地笑笑,手一挥,朝米哈伊尔教堂后门走去。
一个下坡,迎面是乌克兰外交部。巨大的石柱支撑起纯白的气度不凡的建筑,楼不高,六层,规模不大,却有气势和威严。乌克兰国旗和欧盟旗帜悬垂在白色立柱上,极度彰显还未被欧盟接纳的乌克兰企图融入欧洲的决心和迫切感。为了这一步,俄国与乌克兰的关系以及与欧盟的关系都要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未来的东欧政治格局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变数多端,但关系缓和、和平和谐却是大多数民众的希求。
乌克兰外交部
教堂内
又是教堂
乌克兰外交部介于基辅老城的上城和下城交汇处,位置奇巧,一直被视为敏感地带。上城地势高,下城地势低,高低落差一目了然。历史上的古罗斯时代,下城居住的大都是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城市低层居民的住所正应合了区位的相异和地势的高低。身份与地势谐应,难道是上帝的旨意?如今,相应于乌克兰和欧盟的关系,难道也寓含了某种象征意义?
沿林荫浓郁的街道步行,前方闪现一座蓝白墙体蓝顶葱头的教堂,柏油路陡然转成小方石块铺就的古街,一个大斜坡,尽显几许沧桑。与外交部周边比,差异犹如天壤,不仅街衢破旧,而且垃圾遍地。沿斜坡而下,两边摆满摊档,琳琅的民族工艺品和纪念品,尤其风格参差的油画,悬挂在街边的铁栅栏上,如一条古色古香的艺术长廊。游人不多,驻足问价选购的更少,更多的人走进教堂或如我等拍照留影到此一游。
沉淀了基辅厚重历史的古老文化街,曾经的辉煌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而流芳,确实是许多此类旧城共同面对需要破解的难题。尽管街道已按原貌修复,曾经的手工艺作坊和艺术沙龙也回到了故地,但历史毕竟走到了今天,新的时代有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新的审美和文化需求,现实是最有活力的,传统的延续如果不注入新鲜的因子,最终的结局或许只能沉淀为缺乏生命力的历史。但我记住了这座名叫安德烈的教堂,记住了这条因教堂而得名的古老的安德烈斜坡。我看到,许多年轻的基辅人来到这里,现代文明熏陶下的一代代人,走过这条斜坡,难道不是因为感慕古文化的力量?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精神,他们的意识里感知着祖先的文明,这就是民族最好的延续。
教堂前合影的年轻人
古街
古街画摊
路旁树荫下,一座青铜雕像吸引众多的游客纷纷照相,尤其是年轻的女性。雕像按成人比例真实再现求婚的瞬间。英俊的男青年单腿跪地,右手持握上世纪西方男士惯用的手杖,左手托住身前美丽姑娘的左手,面露无限真诚和渴望。幸福的姑娘盛装傲立,目视前方,仿如看到了无限幸福与美好。她右手撩裙,脚步趋前,似有欲走还留的羞涩与犹豫,但满脸喜色又掩饰些许高傲的气质。
每一个留影的女性都满脸喜色,或许留影的刹那也在回味着曾经的幸福时刻,抑或憧憬未来的惊喜瞬间,美妙的心理溢成灿烂的笑容。有人说,这座雕塑的主人翁是诗人普希金和他貌美无比的妻子娜塔丽娅,但不管谁为原型,这座充满爱情诗意的雕塑一直带给游人无尽的欢悦,即便万里而来的我们,更对基辅增添了新一层好印象。
但吸引我的并不是诱人遐想的雕像,而是一拨拨摆姿拍照的年轻貌美的乌克兰姑娘。看那身段,看那脸蛋,看那气质,比雕像真实,比雕像亲切,比雕像撩人。真美,美得不能不多看几眼,无法不被吸引,甚至害怕会是虚拟的幻影。然而,眨不眨眼睛,面前的美都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当然,不能触手,只可饱尝眼福。而且,不必担心她们离去,因为每一个姑娘都那么端庄美丽,每一拨身影都那么优雅迷人。
城市的街道
咱们合个影吧
古色古香的建筑
返回宾馆,意犹未尽,一个人身挂相机逛上街。从商业街到基辅大学,移步见美,惊奇不断,频生连绵感叹。整洁的环境,讲究的绿化,独特的建筑,都装进了我的相机,当然更多是步步可遇的美女。不必刻意,不需搜寻,只要往街头一站,走过来的每一个年轻女性都令人惊美。
乌克兰姑娘,美是一种普遍,她们的司空见惯,于我是无限的慕羡。外表的美丽,隐露高贵典雅,内在的质性美更打动人,惹人心舒意乱。
往前看,不必回头,因为不会有遗憾,正面的形象个个沉鱼落雁,何必从背影回味瞬间的震撼。
基辅,美女泛滥的城市,让我趋向老花的眼睛更加缭乱。
走在街上
清爽的城市
城中的林荫大道
城在林中,林在城里
内敛的商业
街头随拍
基辅大学
城市广场绿地园林
高一个角度看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