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收藏并不难

 btdv 2013-12-20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花团摇铃尊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蝠纹盆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一部分人开始了陶瓷器收藏,可其昂贵的代价常令爱好者却步。


  陶瓷这类古董,有人把它看成富贾的摆设,动辄几千、几万,而且扔下的这些钱说不定还打了水漂,买回尽是假的。有些人则巧为无米之炊,从几百元几千元起家,累积了价值数十上百万元的珍奇瑰宝。可见,收藏虽说是一种高雅艺术,各人的感受和遭遇并非相同。


  陶瓷器收藏艺术,算不上深不可测,但确实自有门道。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知已知彼,还有一句为扬长避短,用在陶瓷收藏上都很顶事。知已知彼包括自己的学识、眼力、经济能力以及对象物的真伪、品位与历史价值等等,因此收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扬长避短则是根据自己的财力、古物的存量、艺术研究价值与潜力来确定收藏目标以及如何定位的一种操作技巧。比如,富者可一掷千金,工薪族也可凭借勤快和运用直接参与的无限机遇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又比如,虽然化几千万元未必收得全一个朝代的各式瓷器,却可用有限的少量资金搜集到一套颇具规模的系列品种,如唐代水盂,宋代青白釉瓷、历代瓷权、清代粥罐等,还有人很有见地专门收藏带文字的器物。这样的收藏尽管少了财大气粗的派头,但就每件艺术品是一段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载体而言,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并不缺少让人心跳与惊喜的乐趣,若再添一份钻研,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套单项系列品种的文化含量,足可抵得上数十倍于它昂贵的单件器物,而且,于操作上也方便容易。


  瓷器的品质决定了它的价格,自然就不同于烟标、火花。可以这么说:如果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各种质地艺术品比喻成一棵大树,陶瓷无疑是这棵参天艺术之树的精华部分,甚至可理解成这棵树的主干。世界艺术界公认陶瓷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道理,大概也基于此。


  目前陶瓷的价格还有相当部分仍处在低谷,远没到达应有价位。我们知道,明代成化鸡缸杯在万历朝时值钱10万,说句笑话,文革时可能会有人白送给你,说不准,你未必一定会要。就在10年前,有人仅掏2000元就买到了一套清代康熙青花12月花卉杯,这套杯子在94年的香港拍卖成交价是228万港元,而五彩的在96年飙达500多万港元。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又处在短缺经济时代,造成文明错位。那时,被这个运动那个运动和油盐酱醋米已搞得颠三倒四的炎黄子孙,根本无暇顾及祖上留下的一杯一碗,当然更谈不上有认识与欣赏这份文化遗产的闲情逸致。最近10年,物质基础的不断富足才让精神生活变得重要起来,可以预见,过上几年或10年回过头来看,如今的昂贵不免仍属童话里的故事。经济起飞后韩国在国际上高价回收其高丽时代青瓷是一个例子。中国有十多亿人,只要三口之家想要上一件来点缀生活,流散在国外的所有中国瓷器恐怕全部回归也不够。这一天,已逐日向我们走来。国人现在经常满怀豪情讨论小轿车与出国旅游,说明中国百姓是到该全面领略现代文明真谛的时候了。不过,从贴近生活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艺术品收藏同样是文明人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重头项目,而且,是一种更为聪明的消费和投资抉择。


  穷苦了几辈子的中国人失去了太多的机会,稍稍有点钱,冰箱彩电的拥有量就占据了世界首位。也有人不动心的,上述一套杯子的拥有者便是其中一位,说明还是有很多很冷静的人。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据他在《马说陶瓷》一书中透露,是1982年用准备买彩电的1600元买的钧瓷挂屏,尽管现在价格比一辆桑塔纳轿车要贵的这件四扇屏(用钧瓷碎片镶成的扁形挂屏),在当时换一个人去买只须400块,多出的三倍钱简直是冤枉的。然而由此而起步成为瓷器收藏家的马未都,从中得到的恩泽亦无价。勿庸置疑,他的收藏品让人更能领略现代文明的真谛,而且,他推后了一段时日才看上的彩电不只尺寸大,色彩好,还捎带了事业和自尊。


  理论与实践决定了收藏质量。现在可读到的书本很多,还是那句老话,冯先铭的《中国陶瓷》、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必读之书。前者学术性很强,是启蒙指导书;后者实用性较强,是实践工具书。释疑类的《简明陶瓷词典》、《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则属须臾不可离缺的辨识字典。此外,辨伪类的《珍宝鉴别指南》、品位类的《中华文物鉴赏》可作为提高班的读本。文物市场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国内收藏家,事实证明,收藏爱好者只要文化修养与心理素质没有偏差,肯在书本上下功夫,又敢于实地作战,3年下来的实物积累基本上会有个规模,而真才实学方面的提高则足以抵得上大学文博系本科生水平。


  近10年,文物市场在全国陆续出现,充实了文化生活。在这之前,你想买,文物商店恕不接待,而想卖,却是出奇的低价,所以在几乎不存在交易市场的情况下, 自然不存在冲着暴利而来的新作赝品。现在,虽然什么都有,假的却比真的要多得多,这和3年前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但有两种类型的真件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一是破残器,一是较多存世量的陶器、青白釉器、民国件。有心者可把重点放在破损器和青白釉件上。当然,眼力好、运气也好,各朝完美的精品仍然会碰见。倘若能把握准市价行情,又有经济实力,甚至还可试着到文物商店、拍卖行去捡“漏”。


  残损件在初学阶段是最肯传授学问的“老师”,就在收藏成熟阶段有些也属不可多得的标本。这类器物,有的伤残系历史磨难与自然力的变故而留下的疤痕,作为收藏历史,它本身就是沧桑岁月的见证。另一些虽残犹美的古陶瓷器则会给人以更为刻骨铭心的震颤与感受,有如让人面对断臂女神维纳斯。残缺美反映出的实际是欣赏者的心灵美,是立足于收藏者超凡脱俗个性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升华。目前,市面上的许多破损器价格低廉到与赝品几近同价地步,这是狭隘的世俗偏见缘故,但也为初学者大开了入门之路。其实,国外一些大博物馆里的许多残器都堂而皇之展出,哪怕少了半个身子或者只剩下一个头部,并没让人感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不乏赞美的驻足者。不知为何,我们的这份家当就大得需如此摆谱,尤其一些省市县的博物馆宁可寒酸得空空如也,却不见有足可说明时代征貌的破损器亮相。 当今收藏需补这个缺,要善于去发现埋没在伤残古瓷中的一些非常珍贵和极具文物价值的佳器、孤品。这也是一种超前意识,从发展趋势看,过上若干年,残损件也会物稀,也会昂贵,因为,文物有个特征,它不能再生产,只会越来越少。收藏就是留住它的一种活动。


  宋元青白釉司空见惯,但在收藏和研究上仍有潜力可挖。譬如,青白釉瓷的外观和内涵以及釉的名称是不是反映了宋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观:清清白白为人为官,世界多美好。一种釉色那么长时间受人喜爱乃至现代文人的青睐,是不是与它釉质所显示出的冰清玉洁的品性有关。这些以前似乎没见有人往深层去探讨,而这些文化内涵的实质正是青白釉瓷的精魂。有了这个底,那么, 凡以后见到胎白釉洁且釉泽晶莹透澈的青白釉瓷就可心明眼亮地择优收藏了。因为,体现出宋人思想境界的器物必属景德镇湖田窑的精品。


  陶瓷器收藏,并非外行者不能接近、不能深入。步子踏得实,又有一颗平静的心,琢磨二三年后,你也能积累颇丰,甚或,执著成一番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