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短论二则——杨志英

 太极拳养生 2013-12-28

文/杨志英 2012年

其一:太极拳之气

什么是太极拳之气?归纳起来有三种认识。气力、气力,气就是力;力气、力气,力即是气。气力合一。此其一。太极拳修炼不是要求气沉丹田吗?当然是将吸进的空气导引至腹部,聚于丹田,这种受意识控制的气体就是太极拳之气。此其二。通过特殊的训练手段,培养出来的内气,比如练拳时出现手胀、发麻,甚至发红等现象,便是内气所致,此即所谓的气感。此其三。究竟那一种说法确切,首先,看看先贤经典拳论中关于“气”的语录。

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一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武禹襄(1812~1880年)《打手要言》一文涉及“气”的句子更比比皆是,达二十四处之多,比如“以气运身”“以心行气”“行气如九曲珠”“气以直养而无害”“心为令,气为旗”“气宜鼓荡”“气如车轮”“气敛入骨”等等。

从这些语句中不难发现,气即力的说法显然不恰当。那么,另两种说辞呢?笔者在《中华武术》去年第11期发表的《身法——太极拳走架打手的灵魂》中曾做过一点介绍,不妨查阅,今再详加解释。以“气沉丹田”为例,它在太极拳修炼中是一种身法要领,首先将其纳入身法准则的是郝月如先生(1877~1935年)。他明确指出:“能做到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请注意“就能”二字的用意,显非用力使气、有意控气,而是以上诸身法合乎法度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权且将其称为“气感”吧。气感,因人而异,感觉不尽相同,不必刻意追求,要顺其自然。气沉丹田关键在于“吊裆”“尾闾正中”,尾闾前送,小腹上翻,裆部松弛,如同井中汲水。腹内感觉松快,而绝非紧张,腹肌紧缩,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其功用使身心松弛,稳固下盘。与之相呼应的当然是“虚领顶劲”,意在“提顶”。头顶百会穴如有一线上提,提纲掣领,领起全身,整个身体恰似悬空。如此,则头正身直,满身轻利,所谓“满身轻利顶头悬”(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这是向上的身法要求。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虚虚相对,如一线串就,上提下吊,轻灵稳健,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语出武禹裏 《打手要言》)。因此,气沉丹田之“气”,也即太极拳之气,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人自然呼吸之气。将吸进的空气导引至腹部,充气如鼓,更非太极拳之所为。必须清楚,修炼太极拳不对人的自然呼吸进行有意识地调控。从生理学和运动学角度而言,也无需控制,如蓄劲要吸气,发劲必呼气,这种功能人的呼吸系统自会做出本能的相应选择,不需要人为调节。然而,当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人体重心自会下降,自然呼吸也随之进入深呼吸状态,气顺畅达。

太极拳修炼者追求气感,须从追求气势下工夫。所谓气势,指人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态势。正如郝月如先生所言:“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肢体动作受内意的支配、指挥,气势由内生发,通过肢体来传达,此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因此,那种下盘不动或微动,四肢大幅度摇摆运动、缠绕折叠、惊弹抖颤当不属于太极拳运动的范畴。试想:手动,脚不移,手足不合;臂摇,腿不动,肘膝不合;肩抖,胯不动,肩胯不合。连基本的“外三合”都做不到,如何称之为太极拳呢?习者不可不明。既然肢体是传达气势的载体,那么行功走架时,四肢要有放长、放大的意识,上可顶天,下可入地,前后左右须有穿透一切障碍物的意念。如此,则须骨肉分离,这也是意念,肌肉似完全松沉入地,只有骨骼在支撑,永年人将此叫做“脱骨状态”。这时,身体便可产生悬空如气球的膨胀感觉,同时兼备如树扎根之沉稳,正所谓“气宜鼓荡”“气如车轮”。日久功深,走架打手时的气势会越来越圆满。所以,永年拳师在评价一个人的走架水平时,常常说:“气势不错”欠缺气势“等。

当今,许多武林前辈对杨澄浦(1883~1936年)、郝少 如(1908~1983年)的拳架推崇备至,认为迄今无人与之比肩。观杨公拳照大气磅礴,卓然不凡;郝公走架身法最为严谨,气势饱满,无懈可击。我辈后学当反复研究,细心揣摩。

其二:太极拳之静

翻阅太极拳经典拳论,谈及“静”的语句有很多,比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语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静中触动动犹静”,“腹内松静气腾然”(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静如山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语出武禹 裏《打手要言》)……那么,什么是太极拳之静呢?总的来说包括两层含义。

一、习拳打手(或称推手)体势之静。这是外在形态。

二、习拳打手意识之静。这是内在感觉。

要做到这两点,须从三方面着手:行拳打手头脑冷静、体势松静、意识专一。

头脑冷静容易理解,因为只有冷静,走架打手才能从容不迫、安定沉着、自然流畅,有信心、有气势,所谓“以静制动”。

体势松静的前提与基础是姿势必须端正,举手投足合乎规矩。太极拳的规矩就是“身法”,武禹襄(1912~1880年)、郝月如(1877~1935年)制定的十三条身法要旨。具体如何实施,可参阅2011年《中华武术》第11期刊发的拙作《身法——太极拳走架打手的灵魂》。明规矩,守规矩,合身法,才能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松静自然,圆转灵活,应付自如。请注意,这里所言之“静”,非动作静止不动,呆若木鸡,其关键处在于放松,所谓“松静”是也。只有放松,才能稳固下盘,沉着扎实;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有人会质疑,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明确写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

这里的“不动”如何解释呢?此要言指打手形态,后发先至的块窍。“己不动”,仍然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止若冻冰。要状如水,静中有动,遇隙则入:似球体,随时要动,触之则变。因而,“己不动”和“静如山岳”个中须有“腾挪”(见武禹裏《身法》),即“有动之势而未动,即预动之势”(郝月如语),此所谓“视静犹动”。因此,武禹襄接着写道: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习者不可不明,要悉心体悟。

意识专一,指心静。李亦畲先生(1832~1892年)《五字诀》开篇写道:“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由此可见,心静非空空如也,什么也不想,而是聚精会神,用意专一。初习太极拳,须练身法,当然意在身法。用心于自己,学习安排自身的本领,使每招每势有目的,有章可循,不妄动,不乱动。这是知己的功夫。身法正,举手投足皆有定向,此后的心思便在对手身上,所谓“舍己从人”(语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走架亦如打手,用心体会如何与无形之人在周旋。打手时随彼而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因彼而发,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这是“随转随接”“物来顺应”(语出《打手要言》)的知人功夫。知己知人,方可百战不殆。

如果做到以上三方面,则由内及外,内外合一,身心俱静,形神兼备。当此时,无论走架还是打手,均可从容应对。

 

导航1 - 双丰收 - 双丰收博客小屋
  

 

点击图片进入对应日志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