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草原春天 2013-12-28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写给他的文字之二 

什么叫死亡?死亡是什么样子的?该如何面对死亡?

......这些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摆上台面上来讨论过。或许,死,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多少是一个令人忌讳的字眼。也正因此,纵观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关于死亡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于,当保险公司人员诚意向我们推荐一些与死亡有关的险种时,我们几乎条件反射般怒目而视然后拒之于门外。这难道不是典型的鸵鸟精神吗?

不谈死,死就不存在了吗?

 

三个月了,他的身体在逐渐消瘦,面色青白,双眼深陷,从发病时的勉强可以站立到现在经常小便失禁......这就是癌细胞的威力!

令人心痛的是他的眼神。随着身体的虚弱,他的眼神越来越惊慌无助。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知道生命余下的时间已不多了,虽然心不甘,却无能为力,就如一个被丢弃于荒野里的孩子,面对狂风骤雨,唯一能做的就是任由风雨肆虐摧残。

他是真的不甘心呵。三个月前,他的生命还如此旺盛,怎么一下子就燃尽了呢?只是,不甘心又能何所为呢?或许,正因为这份不甘心,曾促使他在患病初期多么的乐观,只是,现在,这份乐观已被病菌消解得所剩无几了。他能怎样?除了因为自己的不能自理而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忙前忙后外,他能做的,就是眼睁睁。

只可惜,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来不谈如何直面死亡。好像,人类所有的死亡,都是意外,都是一刹那的事儿,没有现在进行时,只有将来时和过去时。

在他身上,我是眼睁睁地感觉到死亡的存在、感受到死的现在进行时态。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当事者的他竟然手足无措,我们所有人竟然都手足无措。

难道,面对死亡,我们真的就只能眼睁睁,就只有手足无措吗?

 

听说他有几天睡得不好,很难才入睡,睡着后很容易醒过来。

我去看他了。

坐在他床边,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你出差刚回来吧?你还好吧?要好好休息。”——我的心突然一酸。最近我出差多了,或加班,少去探望他。

我拉着他的手,说:“是的,我回来了。听说你这几天睡得不好呵,这样对身体不好。对了,现在也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其实是七点多),该睡了。我坐在这儿,你试试睡一会儿吧。”

他说:“好的。但你也要回去早点睡呵。”我笑笑说:“没事的,我习惯了晚睡。你别想太多了,我在这儿,你睡吧。”

然后,我一只手握着他的手,另一只手放在他额头上,轻轻地摩挲着。

他闭上眼睛,很安静地。但他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很紧很紧,偶尔,还会加力一下。那份力量,分明是我与他之间独有的交流。而同时,我也回赠他同样有力的一握,希望给他加油,希望能给他一些安全感,同时“告诉”他——放心吧,你并不孤独,面对这场你可能必败的战争,你其实并不是孓然一人!

一分钟不到,他睡着了,不久,发出了重重的鼻鼾声。

望着他熟睡的脸,我很有点百感交集,甚至是胡思乱想:生命,怎么就如此脆弱?死亡,怎么就如此残酷?一个本来活生生的生命,怎么就如此轻易地被击倒?当死亡降临时,当事者心态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面对?......

 

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本小书《莫亚的最后一课》,是一位身患绝症的哲学家教授,真实记录他如何面对死亡的来临。每个星期的某一天,他的学生——有打飞的来的——就会聚集在他的床头边,听他说或大家一起讨论死亡的课题。如此一来,死亡反而就显得不再可怕了,就算是在他弥留时刻,他,以及他的学生,也能坦然面对了。

是的,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注定了难逃一死,也就是说,生与死,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命题,只可惜,我们从来,只重视生的欢乐,却从来没有正视过死的心理问题。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死一定是令人恐惧不安,甚至是恐怖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正视这份恐惧,然后,想方设法减少死亡来临时带给我们的恐惧呢?

或许,至亲的人陪伴身边,让他不感到孤单,或是,给他一句亲切的安慰,给他一个轻吻,给他一个紧紧的握手......就是如此简单,可能就可以给他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令死亡不至于令人如此恐惧了。 

他睡着了,很安然地。

我终于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来临时给死亡者带来的不安全感。

睡着了,他与我的握手也放松了。但梦中,他的手抽搐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又马上握紧了我的手。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

我的心已泪如雨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