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尘埃里的呼吸 2013-12-28

【原文】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原文】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的解释,是以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原文】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原文】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四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