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刻之乡”光福的技艺突围

 苏迷 2013-12-29
“雕刻之乡”光福镇如何从人才基地走向人才高地
苏作之乡的技艺突围
本报记者 朱雪芬
  古镇光福因玉雕、核雕、红木雕和佛雕这四大雕刻工艺而闻名遐迩,荣 冠“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盛誉。然而,近7000人的从业人员中,各级工艺师 只有138人,其中具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仅两人。作为“苏作”、“苏 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光福称得上是“人才的摇篮”,却遗憾没能成为“人才 高地”,如何让特色工艺发源地从“人才基地”走向“人才高地”?昨天,光福镇 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同时,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光福苏作雕刻研究院揭 牌建立。让文化成为苏作发展的“标配”,光福开始探索一条让工艺雕刻艺人 “茁壮成长”的特色之路。
  文化成苏作发展标配雕刻人才急需一个深造平台

  “苏作雕刻除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外,文化内涵也必不可少,随着雕刻艺术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在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成立仪式上,光福镇党委委员许文清说,由于局限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总体上来说,光福工艺雕刻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偏低,跟不上“苏作”雕刻的发展需求,一些有意识的雕刻艺人已经开始自我“充电”,但是大部分人苦于找不到深造的方法。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钟锦德,从事红木雕刻行业30余年,他早就感受到了自身文化修养不足对于雕刻艺术发展的限制。为此,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到各知名高校深造,并且每年购买的相关书籍不下万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一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进修一年;参加中国雕刻研究班学习半年……”说起自己的进修经历,钟锦德滔滔不绝。然而,这些都源于一个想法:发展就必须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学习。
  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玉雕艺人钱建良也明白深造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去哪里寻找深造的机会?此次,吴中区光福镇政府与苏州工艺美院共同组建成立光福苏作雕刻研究院,让钱建良眼前一亮。“在研究院里,我们不但能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和西洋美学,还能与其他雕刻门类之间取长补短,拓展思路。”钱建良说,玉雕原材料紧缺,价格也越来越贵,想要雕出精品就得在作品中注入文化内涵,这就需要雕刻艺人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许文清告诉记者,光福苏作雕刻研究院将开办苏作雕刻班,面向全省招生,学员完成为期3年的半脱产学习后,将获得大专学历。在苏作雕刻班里,学员们不但能学到雕刻技艺,还能学到文化、美术、建筑等知识,在学好全面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专业。

  版权为苏作保驾护航雕刻艺人要走一条求精之路

  “苏作”雕刻作品中,有一类民俗民间系列,属于大众题材,极易被模仿。“如果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雕刻艺人在此类题材上做出的创新作品,市场上很快就会有仿品,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形。”许文清说,正因如此,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光福镇与苏州市版权局沟通争取,建立了版权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免费为雕刻艺人提供申请作品版权的服务。
  除了保护具有创新性的雕刻作品不被模仿,雕刻精品想要进入国际市场,版权也是必须要过的一关。然而,许文清说,之前,自己主动申请作品版权的雕刻艺人几乎是凤毛麟角,大部分雕刻艺人都没有版权的意识,导致雕刻作品容易被模仿,精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版权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成立后,雕刻艺人只要提供相关的材料,工作站将免费为其申请版权。同时,版权多的雕刻艺人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
  玉雕艺人钱建良是版权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首批受益者之一,他雕刻的一个白玉香薰炉成功申请了版权。“我从铜手炉上得到灵感,经过一番创新后雕成了白玉香薰炉,如果没有申请版权,相信很快就会被模仿。”钱建良告诉记者,作品版权申请成功后,他每年只做5个白玉香薰炉,求精而不求量,今后还会按照这一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在钱建良看来,“苏作”雕刻艺人要走的都是一条求精之路,目前已经有了不少例子。比如,说起仿古玉雕,大家立即会想到蒋喜,而提到弥勒佛,则非侯晓峰莫属。“每个雕刻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做精做强,整个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推、提、育多举措并用人才摇篮要变人才高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光福镇拥有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砖雕、刺绣、罗、仿青铜器等10余种工艺美术门类,从业人员近7000人,其中各级工艺师138人,“四大雕刻”年产值达7亿元。作为“中国工艺雕刻之乡”,光福当之无愧是“人才的摇篮”,然而,全镇雕刻艺人拥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寥寥无几。而同样是以木雕出名的浙江东阳,国家级大师就有七八人,省级大师有十几人。
  许文清告诉记者,工艺大师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机制,第一步是评苏州民间工艺家,然后是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再往上才能评省级职称以及国家级职称。
  拥有“中国青年玉器雕刻艺术家”、“吴中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的钱建良,目前还未评上任何职称。他自嘲说,没有职称,总感觉自己不是正规军,出去参加各种艺术展,也没十足的底气。对此,许文清表示,“人才高地”将是光福工艺雕刻发展的方向,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后,将为工艺从业人员参评各级各类工艺美术职称理顺渠道,助推职称评定,壮大产业人才队伍。
  另外,苏作雕刻研究院引导现有工艺大师进行技艺、文化“双修”,进一步提升素养,增加人才工艺强度,为打造“人才高地”起到“提”的作用。“育”则是强化工艺人才“苗圃”建设,例如在苏州香雪海小学建立“光福工艺雕刻技艺传习基地”,让孩子从小接受工艺文化熏陶,传承工艺文化。

  链接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
  南红专业委员会成立

  苏工提升南红价值

  本报讯(记者 李婷)昨天上午,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南红专业委员会成立,并进行了红暖苏城·爱心义拍活动。据悉,像这样具备了原料供应、设计制作、文化传播、技艺提升、收藏交流等多元功能与服务的南红玛瑙推广机构,在全国尚属首个。“是苏州玉石文化、苏工提升了南红的价值。”各地与会者纷纷表示。
  在随后进行的“红暖苏城·爱心义拍”活动中,南红专委会爱心会员无偿捐献的16件/组南红艺术品共拍得28.7万元善款,专委会拿出6万元善款以爱心物品的形式捐赠给了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
  产于四川西昌的凉山南红玛瑙是近年来引起巨大关注的珍稀宝玉石品种,这种颜色红艳,观感润泽的玛瑙极大地满足了国人对红色宝玉石的审美和观赏需求,成为收藏新宠。如何把这个大自然赐予国人的红色精灵带到艺术殿堂,苏州玉石雕刻技艺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新任南红专业委员会会长丁在煜介绍,首批140个会员中,既有南红玛瑙产地的原料商,也有全国各地的经营户,更有一大批在苏州十全街、相王路、园林路等地进行南红玛瑙设计生产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创办者大部分是80后、甚至85后年轻人,他们视野开阔,头脑灵敏,在继承苏州玉雕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南红玛瑙的艺术表现空间,他们制作的许多精品初露峥嵘,就摘获了国内各大玉石雕刻比赛的金奖,在业界刮起一股强劲的红色旋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