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大侠及功夫系列文章中,经常看到读者回帖提到中国功夫里边的借力打力和以柔克刚。有些网友似乎认为这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技术,是远优于其他国家武术的特色,认为只有掌握了这种终极的技术才算有功夫。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借力打力并不新鲜
电影《佐罗》里,蒙面的佐罗在和殖民军队打斗时,经常用手中的刺剑画圈搅飞对方的武器,潇洒地在对方衣服上挑出一个“Z”字的标志,几成这位大英雄标志性动作。后来,接触武术尤其是太极推手之后,我重新看了一遍佐罗的视频,这种技术方式和太极推手的原理几乎完全一样。而后,在接触了多种武术之后,我发现借力打力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术,人人都有可能应用到。
笔者童年时期,赶上反映中国古典摔跤技术的电视剧《甄三》热播。那时候的电视剧影响力远大于现在。所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放学后都喜欢找个沙坑模仿剧中主角摔跤,当然,我们都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这只是顽童的打闹。
有一次,笔者遇到一位比自己高两个年级的孩子,小孩的发育差一个年级力量、速度会差很多。我的小伙伴们都被他轻松的摔倒,笔者上场时也被对方轻松的压制,对方奋尽全力试图把笔者掀翻,这是他经常用的一种技术。笔者咬紧牙关与之抗争,避免被摔倒。在僵持了一会儿之后,笔者已经感觉到体力不支,此时,我忽然灵光一现,改变了用力的方向,顺着他的力量发力。然后我们被二人的力量叠加后掀翻,同时落地,但是我压在他的身上。
这是我们这些低年级学生唯一一次摔倒高年级的战例,也仅有这么一次。从原理上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借力打力,而这根本不需要任何专业训练,小学顽童在实践中也很有可能施展这种技术。
(二)武术中玄妙的以柔克刚是怎么来的
传统武术中,有所谓“讲拳容易练拳难”的说法,从原理上来说借力打力非常容易理解,但是要想在实战中出现却非常困难。尤其是传统武术行业中,还存在一个保密的问题。
此前,笔者的文章已论证过,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传统武术家经常半真半假的教授功夫,很多的所谓拳理教材实是一种密码写作产品。武术家自己掌握这套密码背后真实的意思,却一直按照密码文字的字面意思讲解。金庸的小说《连城诀》中,对这个问题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那并不是小说家的杜撰,而是现实武术界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借力打力、以柔克刚这种技术,武术爱好者往往会通过字面来理解其含义,却发现很难在实战中被使用到。
原因在于两点:
首先,教材和视频中很少真的教授核心技术。其次,这种相对高级的技术,往往依靠一些微小动作完成。一般体育运动中这被称为“细腻技术”,比如最简单的跑步项目,奥运会级别的选手对于每一次摆臂和每次起跑的细节,都有着非常多的讲究。一般的视频不解释这些细微的部分,只有达到这个水平的选手,才能通过视频分析出每个细微动作背后的意义。
中国武术中很多听起来玄妙的技术,说穿了就是一层纸的事情。但是如果没人告诉你,那么你也就永远也不会知道。例如日本剑术中最简单的握剑动作,在诸多“抗日神剧”中都是错误的。日本剑术要求握剑的双手有一定的距离,才能形成杠杆的力量,而抗日神剧中的握剑方式很多都是两手紧贴的,这样根本无法发力。
(资料图:电视剧《抗日奇侠传》中,日本角色握剑的动作就是双手紧贴的,这显然违背了常理。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日本剑术要求握剑时,双手虎口正对成双V字形,且必须保持放松以方便发力。这种动作,和太极拳中掤劲动作的一些细节很像。形意出拳时,对虎口的角度也有相应的要求。正确的细微动作对于力量的改变相当明显。也就是说,如果你掌握了发力方法,那么你发出的力量立刻会提高很多,而锻炼发达的肌肉则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
当然,即便是你完全了解全套的技术诀窍,仍然很难在实战中应用到。用武术的话说,就是你身上“没东西“。任何体育运动,都是一种技巧和实力的结合。技巧的讲解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具备了意识和肌肉记忆,才能在电光火石的瞬间发挥作用。
(三)以柔克刚的速度逻辑
以柔克刚的原理,笔者无需多言,字面就已经讲得很清楚。可真正的专业分析并非那么简单,比如人的流汗行为其实是一连串非常复杂的生理反应。武术中的以柔克刚如果分解分析,也同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首先你必须通过“听劲”来感知对方力量的强弱、方向,太极推手和咏春沾手都是练习听劲的方法,关于听劲的问题未来有机会我们详细的探讨。总之,你必须通过触觉来感应对方力量的来去,在实战中这个动作叫做接。如果把格斗中的人体看作一支军队的话,这个动作属于侦查。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接触式的感应是来自神经末梢的触感,人体触感的速度是无法提高的,因为这是一连串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所决定。
武术的训练只能提高另外一方面的能力,也就是人体自身的决策速度和反应动作速度。人体的决策速度为0.1-0.5秒钟左右,武林高手很难突破这个极限,但是可以无限的接近0.1秒这个最高值。
内家拳更为注重提高反应速度,也就是说“接”过后任何做出正确反映,这样才能后发制人。而这种锻炼是一种体力和脑力锻炼的结合,所以内家拳的练习者不能过于愚蠢。
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却只有最多0.5秒的时间去完成全部的动作和反应。从接手到判断出对方的运动轨迹,再到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反制。
笔者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以柔克刚一类的技术,往往是高手欺负弱者的一种办法。对方如果也是一名非常厉害的武术家,那么对方的反应速度也同样迅速,你根本无法有效反制。所以高手之间的对抗,则往往是快打快的对攻过程,这就是为何现在国际高水平的格斗比赛中,很少能看到有效的以柔克刚技术。
(四)为何以柔克刚现在很罕见
西方的现代格斗技术,之所以很少见到这样的技能,笔者推测有几个原因:
首先,在双方实力相差不远的情况下,这种技术几乎没有效国。其次,现代西方格斗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擂台竞技化。竞技化的基本要求是可观性,如果可观性不够高,比赛毫无商业价值,也就无法存活。所以,现代西方的很多擂台比赛规则的制订,完全围绕着可观性来设计。
可观性非常抽象,其基本的原则除了强对抗之外,对抗的动作必须能够被观众理解,如果像武侠片中两个高手掌对掌拼内功,那么几乎不可能有观众来看。
即便是不谈高手对抗能否用到以柔制刚的问题,一些微小技术本身就缺乏可观性,不了解其技术内幕的观众很难理解格斗双方到底在干什么。
香港早期功夫电影中,有大量传统武术的高手参与。如著名的刘家良师傅,就是南拳大师一级的人物。饰演早期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反派石坚,是罗汉拳宗师,他在与李小龙的一次切磋中占了上风,绝对是当时的武林高手。香港早期的功夫电影,确实存在很多传统武术中非常内在的东西。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功夫爱好者,仍旧喜欢找老香港电影来提高自己的原因。
而现在的香港功夫电影,已经完全被动作特技所取代。我们不能否认功夫特技的可观性远高于传统武术家的对抗。从心理上来说,观众永远贪得无厌,他们必然会要求更具有视觉冲击的打斗镜头,传统武术中的很多技术却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所以慢慢被电影业淘汰。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有标榜自己以柔克刚的武术流派都必须换一种生存方式,才能存活下来。当然,换一种方式,也就意味着一些东西会被扬弃。
(责任编辑:余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