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再论民族走廊-兼谈“巫山-武陵走廊”
2014-01-05 | 阅:  转:  |  分享 
  
江一带。而后进入清江流域,再从清江流域西向四
是边缘倒不如说是另一种中心。在这个难以躲过一
川盆地,竞争冲积平原的开拓和控制权。历史表明次次历史浪潮席卷和冲击的地带,其边缘性和界线
的最后结果是,伴随四川盆地纳入中原势力,巴国消
性怎么没有被冲毁、被清除?这正是武陵走廊以及
世居其中的民族或族群的特殊之处。就像当初有把
解,“巴五子”流入“五溪”,繁衍发展为后来的“土蛮”
“土家”等历史民族和族群。土家族识别为汉族的地方化而不是汉化的少数民族
历史上的“九黎”“三苗”在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中
一样,武陵走廊大概也因其地理位置以及汉文化影
心形成的过程中,被排挤出来而向南撤。其中一部响程度而在“中原”的囊括下被忽略,而不容易让人
先是退至“洞庭、彭蠡之间”,而后又被迫向西南迁入
断然判定其为民族走廊。因此,武陵走廊的特殊之
武陵山区,远至川黔滇。滞留于武陵山区的则与由处也是需要着重研究之处。土家族与苗族历史上加
入了许多其他历史族群的成分,其源流相当复杂,尤
东南而西北迁入的其他濮越系族群结合,繁衍发展
为后来的“武陵蛮”“苗蛮”“仡佬蛮”“峒蛮”等历史民其形成土家族的“流”更难以理清头绪。笔者有这样
族和族群。的期待:如果弄清楚促成武陵走廊民族形成的文化
这两大历史民族集团即构成当今聚居于“巫交融、变异、凝聚的方式和机理,弄清楚武陵走廊民
山—武陵山走廊”的主要两个少数民族即土家族和族文化抗他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
苗族的先民。所以笔者又称这个走廊为“土家—苗那就一定会为民族走廊研究,进一步为构建“中国民
瑶走廊”。这条走廊所具有的边缘性和界限性都很族走廊学说”,作出重要贡献。■
明显。从古代蜀文化中心与中原华夏文化中心以及
长江下游文化中心的扩张来看,“巫山—武陵山走
[参考文献]
廊”既是这几个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又是这几个文
[1]李星星.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格局[J].中华文化论坛,
化中心势力的界线。土家族和苗族的先民都曾生活
2005,(03).
[2]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
或活动于古代文化中心所在的冲积平原或盆地地
社会科学版),1982,(03).
区,而后迫于压力才逐渐边缘化。一个由西而东,一
[3]李绍明.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研究[A].中国西南的古代交
个由东而西避居于走廊,清晰地表明了历史驱动及
通与文化[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压力的方向。这两大历史民族集团避居于“巫山—
[4]李绍明.李绍明民族学文选[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武陵山走廊”,发展成为后来的少数民族。这不仅相
[5]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走廊学说[A].藏彝走廊:历史与
当典型地说明了民族走廊发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文化[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而且还说明了它的结果,即笔者所言民族走廊是
[6]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
学版),2006,(01).
关于巫山—武陵山这条民族走廊的名称,除笔
[7]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5,
者给予的名称而外,主要还有三峡大学黄柏权教授
(04).
于2006年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提出的“武陵
[8]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袁晓文.藏彝走廊:文
民族走廊”。笔者以为,民族走廊无论作为一种特殊
化多样性、族际互动与发展(上)[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历史空间还是作为一个概念,都具有自然与历史的
[9]李星星.藏彝走廊研究的启示[A].袁晓文.藏彝走廊:文化多样
二重性,采用自然地理的或历史人文的术语或词语性、族际互动与发展(上)[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0]李星星.曲折的回归——四川酉水土家文化札记[M].上海:上
来命名,都无不可,也都不无瑕疵。重要的是民族走
海三联书店,1994.
廊本身。民族走廊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已经很凝练,
关键是对它的性质和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至于用以
收稿日期2013—01—15
区分不同地理位置的民族走廊的具体名称,其实只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标志性符号,用什么代表都可以,
[责任编辑韦丹芳]
不过尽量贴近,约定俗成而已。笔者也同意“武陵民
[责任校对苏兰清]
族走廊”的提法,为了不重复民族走廊,也简略使用
武陵走廊的名称。
[作者简介]李星星(1950~),河北磁县人,四川省民族
武陵走廊令人叹为奇迹的是,它所处的位置距
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史。四川成都,邮编:
文化中心很近,而且被文化中心势力所包围,与其说
610017。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