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它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还可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治疗效果。该法种类很多,被广泛应用于内、外、一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疗效。依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它又可分为40余种具体灸治方法。 【操作方法】 一、隔姜灸 取新鲜生姜1块,切成厚约o.3厘米的姜片(大小可视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大小而定),用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病人施灸过程中觉局部有热痛感,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以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选2~3穴,每穴灸2~3壮,可据病情反复灸治。 二、隔蒜灸 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紫皮大蒜,切成O.1~0.3cm,厚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3~4壮后,可更换蒜片,继续灸治。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另外将蒜泥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cm,厚约0.5cm,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腰俞穴数10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此法称之为长蛇灸。 三、隔附子灸 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隔附片灸:取熟附子用水交透后,切成0.3~0.5cn厚的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施釜部位,上置艾炷点燃灸之。隔附子饼灸:附子研成细粉,加白芨粉或面粉少许(用其粘性),再以水调和捏成厚约0.3~0.6cm的药饼,待稍干,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局部灸之。也有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为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cm厚的药饼,扎数孔,置局部施灸的。 四、隔葱灸 即把葱切成o.3~0.5cm厚的葱片或把葱白捣烂如泥状,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上置艾炷施灸,以内部感到温热舒适,无灼痛为度。一般灸5~10壮为宜。 五、隔韭菜灸 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如同5分硬币圆饼,放在疮面局部,置艾炷灸之。 六、隔胡椒灸 取白胡椒末适量,调面粉制成厚约O.3cm的药饼,中央捏成凹陷形,内置药末(丁香、麝香、肉桂等),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灸5~7壮,以觉温热舒服为度。 七、隔豆豉灸 又称豆豉灸:取豆豉适量捣烂制饼(可用水或黄酒调和),如疮口大,厚0.6厘米,扎数孔,置疮面上放艾炷点燃灸之。 八、隔蟾灸 取活蟾蜍1只,剖腹去肠(或剥取皮),放患处上置艾炷灸之。 九、隔矾灸 用皂矾500g(煅),穿山甲3g(煅存性),木鳖子8g(煅存性),乳香、没药各5g。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施灸时取药末适量,用凉水调和制成药饼,贴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 十、隔巴豆灸 又称巴豆灸法:取巴豆一味(不去油)或配用黄连,捣烂成糊状,填入脐中,或制饼放入脐中,上置艾炷灸之,以效为度,不拘壮数,少者3~5壮,多者可至百壮。灸毕,以温湿毛巾拭净皮肤,防止药物刺激局部发泡生疮。 十一、隔蛴螬灸 又称蛴螬灸法:取蛴螬1个,剪去两头,贴于疮口,上置艾炷灸之。每个蛴螬灸7壮,7个蛴螬为1疗程。 十二、隔甘遂灸 取甘遂末适量,加入面粉用水调成膏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施灸。 十三、隔皂角灸 取皂角切成片状,放患处上置艾炷灸之。 十四、隔蚯蚓灸 取活蚯蚓若干条,放入水中吐泥后再用,捣烂捏成饼状,敷于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 十五、隔陈皮灸 取陈皮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如糊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 十六、隔厚朴灸 取厚朴适量,研为细末,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制成圆饼,厚约o.3cm,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一般多选用胸、腹、背部俞穴灸之。 十七、温脐种子灸 用荞麦面粉和水制成条卷,围于脐周,再以五灵脂、白芷、青盐各15g,麝香0.3g共为细末,放入脐中,用艾炷灸之,但觉脐中温暖即止,过数日再灸。此法源于《医学入门》。 十八、结胸灸 连豆散(黄连3g,巴豆霜0.3g,共研细末),用酒调做成饼状,填入脐心,上置艾炷灸之,不拘壮数,候腹中有声为度。灸毕,用于净棉签拭去,以免生疮。本法始载于《丹溪心法附余》。 十九、隔苍术灸 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要切平,用针扎数孔,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于底面上点燃施灸。一般每次灸5~14壮。本法载于《医学纲目》。 二十、隔苦瓠灸 取新鲜苦瓠(又名秋葫芦、苦葫芦)1个,切片贴于疮上,上置艾炷灸之。 二十一、隔蓖麻仁灸 取蓖麻子适量,去壳,然后捣成烂泥状,制成如同2分硬币大的药饼,厚约O.3cm,贴于穴位上,上置小艾炷灸之。 二十二、隔徐长卿灸 取徐长卿鲜根适量,捣烂如糊膏状,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厚约0.5cm,上置艾娃灸之,每次每穴灸5~15状,如局部灼痛,可随即更换艾炷,谨防烫伤。 二十三、隔核桃皮灸 一般用沉香、木香、丁香、乳香、麝香、山甲片共为细末,取适量装入半圆的核桃壳内,平覆于患处或穴位上,面粉糊护围周边,上用荷叶遮盖后,以艾炷灸之,以觉热气入内为度。本法载于《理瀹骈文》。 二十四、隔莨菪根灸 取鲜莨菪根1块(粗大者),切成0.6cm厚的菪片,中间扎数孔,放患处以艾炷灸之。在灸治过程中,如病人觉局部有灼痛感,可随即更换艾炷再灸。 二十五、隔桃叶灸 取新鲜桃叶数枚,上置艾炷灸之。 二十六、隔桃树皮灸 取鲜桃树皮1块,贴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每次施灸10~15壮。 二十七、隔槟榔灸 取槟榔削成圆锥形,底面挖一孔,纳入麝香少许,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于底面上置艾炷点燃灸之,以灸至外耳道内微热为度。本法载于《理瀹骈文》。 二十八、隔川椒灸 取川椒适量,研成细末,用陈醋调成膏状,制成药饼,厚约0.3cm,贴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如病人觉施灸处灼痛,可随即更换艾炷再灸。 二十九、隔麻黄灸 取麻黄500g,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施灸时取麻黄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入膏状,制成厚O.3cm大如5分硬币的药饼,上置艾炷灸之。每穴每次灸5~10壮。 三十、隔白附子灸 将白附子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施术时取药末适量,用温水调和如膏状,制成厚约o.5cm的圆饼,敷于脐中,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灸5~10壮,若患者感觉局部灼痛,应立即更换艾炷,谨防烫伤。 三十一、隔葶苈饼灸 取葶苈子、豆豉适量,捣碎制成厚约0.6cm的圆饼,扎数孔,置局部以艾炷灸之。每灸3壮换1药饼,灸9壮为1疗程,3天灸1次。该法源于《千金要方》。 三十二、隔香附灸 将生香附研末,入生姜汁调和,制成圆饼,贴患处,上置艾炷灸之。该法源于《外科证治全书》。 三十三、隔木香灸 取木香15g,生地黄30g捣如膏,上两味和匀,制成0.6cm厚的药饼,贴患处,上置艾炷灸之。该法出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 三十四、隔商陆灸 取商陆根适量,捣烂制成0.6cm厚的圆饼,放患处,上置艾炷灸之。该法出自《千金要方》。 三十五、隔土瓜根灸 取鲜土瓜根l块,用刀削成圆柱状(粗细以能插进外耳道为宜),长约1.5cm,插入外耳道内,上置绿豆或麦粒大艾炷灸之。本法源于《串雅外编》。 三十六、隔薤灸 灸时取薤叶适量,捣如膏状,敷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此法出于《千金要方》 三十七、蒸脐法 又名熏脐法、炼脐法。是将药末敷在脐部,上置艾炷灸的一种方法。所用药物处方,因病和用途而异,其操作方法亦有区别。古代医家认为:此法有病治病,无病可防,达到扶正祛邪,延年养生的目的。现代研究证明它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加机体抗病和康复能力。 蒸脐法常用药物处方: (1)麝香15g,丁香9g,青盐12g,夜明砂15g,乳香、木香各9g,小茴香12g,没药、虎骨、蛇骨、朱砂各15g,雄黄9g,白附子15g,人参、附子、胡椒各21g,五灵脂15g,共为末。(《医学入门》) (2)上方去白附子、人参、加两尖。(《理瀹骈文》) (3)生五灵脂24g,生青盐15g,乳香3g,没药3g,夜明砂6g微炒,地鼠粪9g微炒,干葱头6g,木通9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针灸大成》)。 (4)川乌、草乌、没药、雄鼠、续断各9g,麝香0.3g。(《理瀹骈文》)。 三十八、隔钱灸 将古币1枚放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 三十九、隔面灸 取面粉适量加水制成药饼,厚约0.5cm,扎数孔,贴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本法出自《千金要方》。 四十、隔纸灸 用白纸作间隔物施灸的一种方法。方法是:“用白纸数重折之,于冷水中浸湿了,然后点艾炷,仍蘸些雄黄末同燃。艾炷子安在纸上,用火点着,随即放在舌正中为妙。下手灸人拿着一个铜匙头,于患人口内上腭注艾烟,呼吸令患人如常。” 四十一、隔酱灸 操作时令患者取端坐位,剪去百会穴处头发如钱大,取干面酱5克,敷于穴上,置艾炷灸之。此法出自《疮疡经验全书》卷十。 四十二、隔碗灸 用大蒜1片,头垢捻成饼子,先安头垢饼于痔上,外安蒜,艾灸之。出自《丹溪心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