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人不哭或变暴戾 女人常哭更爱抑郁 进化心理学:抑郁也是有意义的

 青衣问道 2014-01-09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首先分清两个概念。一个伤心,一个绝望。患抑郁症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绝望,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使自己或自己所从事的事改观,才抑郁。长期的、习惯性地绝望,就会演变成抑郁。


情绪低落、容易崩溃、容易哭本身也可以算是抑郁的症状之一

重度抑郁一般不太会哭,确切地说,重度抑郁整个人有点像“冻住”了,对外界基本上处于不起兴趣、不起反应的状态,有些特别严重的连反应时都会变慢,就是说句话都要等半拍那种,自然哭这么复杂的情绪表现也就没有了。

抑郁的本质其实是愤怒,是对自身的愤怒,或者是对别人的愤怒自己不能接受或认知而转向以自身为目标的愤怒,由于社会不能接受或者个人认知习惯而去压抑这种愤怒表达,就会导向抑郁了。所以其实当事人要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本质负面情绪是愤怒,不是悲伤,这一点可能和通常的大众的想法有些差异。



抑郁症的人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个怎么做都不会变好的人,所以不会因为失败而哭泣。这在他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事。




越抑郁越哭不出,会心跳加重,会没有精神,没有做事就算在家休息着会有极强的疲惫感,开始会大脑无法停止的思考各种问题或者无法思考问题焦虑无法入眠,如果你自己有意识的知道自己状态不对,需要调整,会自我出现第二种情况,自我沟通,自我说服,自己强控自我行为,列如强制自己不去专注一个事件,深究。











男人不哭或变暴戾 女人常哭更爱抑郁


哭泣是女人天生的“特权”。

  女人比男人多哭3~4倍,若走极端会让男人憋坏、女人愁死



  编译 伍君仪

  哭泣是宣泄悲伤情感的表现,源自人类向外求援的本能。到了现代社会,哭泣就不光是一种生理表现,我们不能想哭就哭,从小就受到社会文化教育的制约,最典型的是“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而有哭的“特权”的女人则爱用泪水来控制别人。心理学家建议,男女在哭的问题上宜走“中间路线”,以免把自己憋坏或者愁死。

  观点:眼泪是秘密求救的信号

  人类在悲伤、悔恨、喜悦等感情激越的时刻常常会流眼泪。有人说,人类祖先曾生活在海边,流泪是为了排出体内的盐分。更为靠谱的解释说流泪是一种信号,表明自己防御力低下,抵挡不住敌人或者猛兽的攻击,请求同伴来保护。但是,哭喊出声音来别人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流泪?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范·伍格特称,悲伤流泪是人类独有的,目前还未发现其他动物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后会流泪,它们的眼泪仅用于清洁、湿润眼球。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家埃德·文戈霍兹认为,如果周围有猛兽,叫喊会暴露人的位置,因此你最好保持安静,同时让别人看到你的眼睛在流泪,他们就知道你处于危难之中。因此,每当我们看到有人流泪,自发反应就是伸出援手。

  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常见的现象。例如,儿童比成人更爱哭,因为弱小的他们更需要保护;女人比男人更爱哭,因为女人的体格相对弱小;还有研究发现,观看“催泪弹”悲情电影时,和别人一起看的时候流泪比独自观看时更多。


  警惕:缺乏泪水的哭是一种控制

  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福格尔认为,哭分为真哭和假哭。

  真哭会刺激令内脏放松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减缓呼吸和心率,刺激泪腺流泪和唾液腺分泌唾液,后者配合调节消化功能。由情感引发的泪水中含有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成分,有助于排解心理压力,让人冷静下来,产生友善的感觉。例如,当一个和你很亲近的人感到难过,你给他一个拥抱,让他自然地哭出来,彼此会感到舒服、安全、温暖。

  假哭是用哭来压制、掩盖、转移身体的感觉,通常缺乏眼泪。例如,有的人用哭来表达抗议,哭声表达的是对别人的不满。尽管本人也很难受,却无法放开心胸,拒绝感受深层的伤痛。如果你试图用拥抱或者触摸来安慰他,他的身体会变得紧张,似乎要把你推开。

  假哭也可以是做戏。福格尔称,这种哭大多怀有个人目的,你非但无法安慰哭的人,还会觉得他在控制你——他表现得很受伤、很需要别人同情的样子,让你关注他甚至满足他的要求。开始的时候人们会被这种人占到便宜,后来大家都会避免跟他打交道。

  哭疗:似乎有效但证据不足

  很多人相信哭泣能让心情变得积极,对身体也有好处,而忍住眼泪不哭是有害的。不少心理医生也相信心理问题是过去的情感创伤的沉淀所致,哭能够化解这些旧患,于是把哭作为治疗手段,鼓励患者哭出来。

  调查发现,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反映哭完之后感觉好多了,估计泪水带走了一些令人伤感的化学物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学者调查了4000名来自30个国家的男女,大多数人回忆自己的经历后表示,哭完之后改善了情绪,缓解了紧张,感觉到放松。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罗腾堡等人分析了超过3000个详细的哭泣个案,发现哭的时候得到别人安慰就会感觉好一些,而且伤痛的事件要是已经过去并且了结,那么哭泣还是有帮助的。

  但也有研究发现,看完悲情电影之后,哭的人比没哭的人反而感到更加难过。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老年医学教授马里奥·加勒特认为时机是关键,也许刚哭完后的感觉不好,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但他指出,目前哭泣对于痛楚和愤怒的治疗作用尚缺乏证据。

  男人:不让哭或变得暴戾

  很多父母见到儿子哭鼻子,就会批评说:“不许哭!男孩子是不会哭的。”美国肯塔基大学发展心理学副教授克里斯蒂亚·布朗指出,这句话本身就不符合逻辑——如果男孩不会哭,难道正在哭的儿子不是男的?

  男女有着相似的情绪,包括害羞、害怕、愤怒、悲伤、欢喜等。调查发现男人的情感并不比女人缺乏,只不过没有表达出来。女孩和男孩在12岁之前哭泣的次数大致相当,但到了18岁,女人比男人多哭3~4倍。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弗雷的统计,每个月女人平均哭5.3次,男人只有1.4次。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教育要努力做到优秀、强大、独立,能够解决问题,但就是不能流露情感,无论如何不能哭鼻子,哭泣给人感觉很丢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然而,情感是不会自己蒸发掉的,总需要表达出来。男孩可以表达愤怒以示“男子气概”,于是男孩经常会打架。布朗认为,很多悲伤的事情到了男孩那里就变成了愤怒,因此成年以后女人难过就会哭,男人难过时便会打自己的头,有的男人还需要克制自己的怒火。因此,布朗建议男人向女人学习,悲伤时应表达出来,偶尔可以痛哭一场。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为男同胞们树立了榜样。在“9·11”事件发生后,他和纽约市长通电话时被人发现“眼湿湿”,数年后在接见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士兵时又流泪了。这说明男人也是可以哭的,尽管门槛似乎比较高,例如要发生了战争或者恐怖袭击……

  女人:不宜让眼泪泛滥

  女人可以流露各种情感,特别爱用哭泣来抒发悲伤。她们从小就知道,男人一看到女人哭就会浑身不自在,为了让女人止哭,他们什么都愿意做。在英国温布尔大学研究人际交流的博士后奥德丽·纳尔逊指出,男人学会了和女人谈敏感话题时要随手准备好纸巾,但是男人经常误把女人的眼泪当成悲伤,然后大加安慰,其实她们的眼泪有时是代表愤怒。

  女人爱哭,但也不能肆无忌惮。女人常常反复跟别人讲起伤心往事的每一个细节,导致事情反复在大脑里“重播”,让自己越来越难过,难怪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出现抑郁。布朗建议女人也应向男人学习,避免悲伤过度。

  一个女职员遇到棘手的问题,焦虑得晚上睡不着觉,就来找奥德丽咨询。奥德丽问她,为什么你不找经理解决?她说害怕自己会在经理面前哭出来。原来在工作场合中,女人哭泣常常会被认为软弱和感情用事,或者被视为用眼泪控制别人,令人讨厌。





男人要警惕隐性抑郁症


心理专家提出,大约近7成男性忧郁症患者未被诊断出来,男人惯以其他行为掩饰,李尔称之为隐藏式忧郁症。尤其是生活在中国都市的男人,注重面子,将精神利视为软弱、羞耻的象征,隐藏式忧郁症的男性人数可能不少。与女性比较愿意通过和好朋友聊天诉苦解郁相比,男人更愿意聚众

  

  心理专家提出,大约近7成男性忧郁症患者未被诊断出来,男人惯以其他行为掩饰,李尔称之为"隐藏式忧郁症"。尤其是生活在中国都市的男人,注重面子,将精神利视为软弱、羞耻的象征,隐藏式忧郁症的男性人数可能不少。与女性比较愿意通过和好朋友聊天诉苦解郁相比,男人更愿意聚众聊天,话题也多与工作、国家大事有关。累积久了,情绪堆在心底,形同"闷烧锅效应"。

  在心理门诊中,30~50岁男性的压力源,排首位的是工作与人际关系压力。其次是经济压力、婚姻家庭压力。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自己的健康体能衰退、老人的身体健康与孩子的升学压力等,都是中年男性的压力源之一。

  30~40岁的男性正处于事业上决定性的上升期或转型期,容易对前途的不可控制性产生压力。而40~50岁中年男性,往往事业已处于成熟期,这时,要如何保持优势,或希望突破瓶颈,是这个阶段男性的主要压力来源。同时,与上司、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也构成工作压力的一部分。而作为一家之主,家庭经济负担为其带来的压力比女性更大。

  婚姻中的"审美疲劳"、"七年之痒"其实电与压力有关。长期承受压力的中年男性,平时就应该注意情绪调适,积极舒缓压力,放松身心。不管平时有没有突出的压力源,一些突发的生活事件,也会成为诱发精神疾患的导火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留意其情绪波动及各项生理指标。

  对于中年男性,各种精神障碍皆有可能发生,如强迫症、应急障碍等,但总的来说,抑郁、焦虑是最常见的,包括急性焦虑发作以及隐藏式抑郁症。对于中年男性,须特别注意一类慢性疲劳、精力缺失型抑郁患者(简称疲劳型抑郁症),这比并发焦虑、害怕、烦恼的抑郁症患者更常见。此类型患者需及早注意的症状包括;对许多事情缺乏兴趣和驱动力;丢三落四,尤其感到思考效率低下。

  对于一般的精神疾患,失眠与食欲不振是最明显的指标。如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食欲下降、精力不济等典型征兆,要注意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反省。心慌、心烦、容易疲乏、血压升高和一些情绪变化如脾气暴躁、突然变得犹豫不决、精神难以集中等,此时更需注意。此外,头痛、头晕、头胀等头部症状也要小心,不要轻易忽略。

  由于不愿承认自己心理有疾病,中年男性往往会将一些精神疾患误认为其他疾病,如食欲不振会先看消化科,血压升高则会到心血管科做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男性应该有意识地调剂自己的心态,掌握减压小窍门。

  ●想哭就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错误的,当男性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不妨及时发泄。

  ●放慢一下工作速度

  如果感觉非常紧张,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放,轻松休息一下,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可能会做得更好。

  ●正确评价自己

  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应把计划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量力而行。

  ●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

  加强心理修养,养成自己作心理分析的习惯,多和亲朋好友交流,适时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体育锻炼

  从生理上影响心理,压力大可以选择力量型项目或舒缓平和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各种球类运动、游泳、快步走等都能令人身心舒展。

  ●自我调节

  平时要多读富有禅理和哲理的书籍,不要看那些刺激、惊悚的书,多听听柔和、恬静的音乐。

  ●食物调理

  ——香蕉含有生物碱,生物碱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香蕉还是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超级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

  ——菠菜缺乏叶酸会导致脑中血清素减少。出现无法入睡、健忘、焦虑等症状。几乎所有的绿色蔬菜和水果都含有叶酸,而菠菜的含量最多。

  ——大蒜虽然会带来不好的口气,但却能带来好心情。德国科学家从一项针对大蒜对胆固醇的功效研究中发现,病人吃了大蒜制剂后,感觉不易疲倦焦虑和发怒。

  ——南瓜和好心情有关是因为富含维生素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都能帮助身体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是脑部唯一的"燃料"。"南瓜派"被认为是菜单上"最聪明"的甜点,因为每吃一口南瓜派,能同时摄取3种胡萝卜素,对预防心脏病、抗老化十分有用。

  ——深海鱼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不只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还因为海边居民把鱼当做主食。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与常用的抗忧郁药有类似作用,让身体分泌出更多的血清素。






微笑抑郁症

  

想哭就哭

难受的感觉,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它在提醒你,身体健康在亮红灯;情绪也同样,愤怒、忧伤、压抑等情绪的出现就是在提醒你:你有尚未解决的事情在身体里制造着混乱与痛苦。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普夫发现,掩盖真实情绪、假装友好容易导致抑郁,增大压力,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疾病。“微笑抑郁症”比一般普通的抑郁症危害更大。患“微笑抑郁症” 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会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甚至会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时候,人的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哪些人容易患微笑抑郁症呢?“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尤其多。对很多白领来说,“笑脸迎人”是一种职业素质,也是拉近与顾客距离的最佳途径。这类人在社会上给人的印象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表现得十分强大,能力似乎不容置疑。但是,事实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困惑、苦恼、无奈、悲伤,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能人”、“强人”或“微笑使者”的职业形象,他们却不愿向人倾诉自己的负性情绪,内心深处不断积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装出来的。久而久之,堆积的负面情绪就会导致沮丧和抑郁等症状,甚至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出现心理的扭曲或变态,进而导致各种生理问题。在社会角色和个人感受之间失去平衡,这是不少人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微笑抑郁症和普通的抑郁症有什么不同呢?微笑型抑郁症仍属于抑郁症类别,是少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与普通抑郁症不同的是,患者在抑郁的心境表面蒙上了一层微笑的面纱。微笑抑郁症的根源是患者无法正当地处理外界压力,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一个表面微笑和内心焦虑的两难境地。这部分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外在表面却若无其事,而带“微笑”,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应对社会交往,应付工作、应付家人、碍于面子而违心的强作欢颜。在他们恬淡的“微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孤独与寂寞。他们的行为具有表演性质,与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冲突和巨大的压力。

人类具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惊奇、悲伤、恐惧和厌恶,每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像我们反映出了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在社交场合可能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真我”表现,给紧张的情绪一个疏导的机会。

治疗“微笑型抑郁症”应采取以生物治疗为基础,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要减少“微笑抑郁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记住学会给自己解压。工作节奏放缓,跟朋友聊天、运动、听音乐,都是好办法,即便只是:想哭就哭!偶尔想大哭一场,释放一下自己又何妨呢?哭泣能够释放积压的焦虑,排除毒素,这种偶然的爆发将让我们今后的微笑变得更加真实!

有专家建议,运动疗法是治疗“微笑抑郁症”的最好方法。因为体育锻炼能给人一种轻松、自主的感觉,有效地清除情绪压力。如果一个人能坚持每天运动半个小时,运动的愉悦性和身体的健康能指引人的神经系统向好的方向发展,即便是有抑郁症也会很快减轻。此外,采用食疗的方法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因为很多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B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对于工作繁忙的人,平时也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休闲书籍,读书能使人心灵宁静,心境高远,是对抗抑郁情绪的良好方法。

对于需要长期从事微笑服务的人,应该找到释放自己坏情绪的途径。比如避开人群独处,通过大喊大叫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等等。特别严重的微笑抑郁症患者,应该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学会释放压力,不再强迫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需要,坦然接纳自己正常的情绪反应,真正做到笑得自然,不违背自己的本心。









进化心理学:抑郁也是有意义的


抑郁从古到今都存在,从人类到众多哺乳类动物都能发现其踪影。抑郁的究竟有什么意义,使它在进化中被保留下来呢?

 

如果你问一下身边的朋友:你抑郁吗?估计会在很多人那里得到肯定的答案。抑郁是如此常见,有研究者估计30—50%的人至少在其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曾达到过重度抑郁症(MDD)的诊断标准。(推荐:抑郁症测试(SDS) )

抑郁的人可能情绪不好,无精打采,无法专注于该做的事,体会不到食物或性爱的乐趣,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明显的生存劣势。根据自然选择理论,抑郁基因——让我们权且用一下这个词——应该早就被淘汰了,为什么抑郁仍然那么常见呢?

我们知道衰老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许多生存劣势,比如体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记忆衰退等等。如果抑郁在老年人中更多见则可看成一种衰老相关的疾病,而不必过多考虑进化方面的意义了。然而,抑郁在年轻人里并不少,在青少年和青年中甚至更多。这显然不是衰老可以解释的。

那么会不会是人类社会变化太快太剧烈造成的不适应呢?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肥胖。肥胖会提高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为什么生活中仍然有不少胖子呢?这是由于在漫长的进化中我们一直都有饥馁之忧,而无过饱之虞。我们拥有足够的食物并且还有炸鸡、薯条、可乐等的日子实在太短了,自然选择还没来得及起作用。

用这个假设来解释抑郁有一定的合理性。近年来抑郁症确实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也有所谓的“进化学疗法”,就是让人过类似人类祖先那样的原始生活(我们不难理解田园牧歌的生活或阳光沙滩的伊甸园会让情绪变好,但为了生存人们迟早还得回到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化生活中去。当然,本篇不是要讨论治疗的有效性,只是顺便提及)。但这一假说也有比较明显的缺陷:抑郁并不是只有现代社会才有,而是存在于各种或先进或落后的文化中。而且,抑郁和焦虑的现象在哺乳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除人之外的其它哺乳动物显然没有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云南野生动物园的红毛猩猩培培,因为思念怀孕暂别的妻子而情绪抑郁

当我们否定了以上这些解释后,就意味着我们承认抑郁具有进化上的意义。那么又是什么使抑郁在进化中被保留了下来呢?人们对此提出了种种假说。

我们知道痛觉对我们的生存很有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有益的。有些持续的慢性的疼痛并不能帮我们趋利避害,只是白白增加痛苦。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疼痛有些相似之处。负面的情绪如忧虑、害怕等等能让我们专注于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在未来避开类似的危险。然而如同肉体上的疼痛一样,精神上的痛苦也不是只有好处,它们的过度与失控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等危害。但只要它总体的好处大于坏处就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胜出。显然,自然选择并不在意动物是否快乐,如果忧患派的优势大于乐天派,那么人类的天性就难免会不太阳光。

抑郁还有可能帮助机体对抗感染。在不少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基因同时涉及到抑郁和免疫。抑郁的动物不好动,可以省下来能量对付病原;不爱交往,可以避免互相传染。

人在抑郁的时候容易沉浸于某个问题中不能自拔,这种翻来覆去的深度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面对难题时,出现抑郁对解题往往是有利的。在智力测验中表现出抑郁状态的人更可能得到高分。大脑里的5HT(5-羟色胺,血清素)1A受体是一些抗抑郁药物的作用靶点。缺少这一受体的啮齿动物面对压力更少地表现出抑郁。5HT1A受体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这提示了它的重要性。而该受体对袋鼠进入与人类深度思考类似的状态是必须的。看来做一个痛苦的思索者可能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还有人认为抑郁是个体与亲人之间的一种讨价还价(bargaining)。一个人对痛苦的简单表达,如大哭、抱怨,或许不太能取得亲人的信任,而长期的抑郁则会让亲人认真地对待 TA 的问题,并满足 TA 的需求。不过具体到某个人,抑郁是换来同情还是换来厌恶恐怕也很难说。

抑郁的个体通常不太敢冒险,比较容易放弃。这种消极的表现固然可能导致丧失机会,但有时也会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比如打不过群里的老大,如果一根筋硬要去打,可能会送命,但夹起尾巴来“做人”,以后未必没有机会。通俗一点说,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在积极和保守之间需要一个权衡。

一些研究者发现小鼠在食物不足时容易处于抑郁或焦虑的状态。这样的小鼠更倾向于躲在洞穴里,而不是出去活动。小鼠外出活动和躲在洞里各有利弊:外出活动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食物和配偶,同时被天敌吃掉的风险也更大。在一个典型的三物种食物链中(下图),食物较多的时候恰好是天敌较少的时候,这时出外活动就比较合算;相反食物匮乏的时候正好是天敌较多的时候,这时出去非但不容易找到吃的,反而更可能赔上一条命,因此还是躲在洞里合算。吃不饱的小鼠在洞里焦虑的打转却不太敢出门,这无意中增加了它们生存的机会。当然如果小鼠聪明到足够算清风险和收益,并懂得在天敌多的时候主动躲起来,那么它们就不用忍受抑郁和焦虑的痛苦了。不过这样高级的小鼠似乎并没有必要,因为它们痛苦与否大自然才不关心呢。

 


估计你已经看出来了,这些假说或多或少都有些牵强,而且彼此之间也不能很好的相容。或许等我们对抑郁的分子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才能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吧。至于现在嘛,我们不妨说:抑郁这东西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有些意义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